作者丨思如
前言: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一張2002年的舊報紙近日引發熱議。當年這篇報道預測:2050年中國經濟有望成為世界第二。然而這個預期被提前40年實現——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就是令人震撼的“中國速度”。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發展越快,抱怨聲卻似乎越來越多。這背后的矛盾究竟從何而來?
中國速度:從2002到2025的滄桑巨變
回顧2002年:
- 中國人口12.8億,京津冀大街小巷跑著黃色面包出租車;
- 國企技術工人月薪800-1200元,深圳流水線工人包吃住月薪600元已屬高薪,建筑工地農民工日薪35元,還要被扣掉10元暫住證代辦費;
- 那時北京三環房價每平米3800元,石家莊每平米900元;
- 桑塔納轎車18萬元,相當于普通工人不吃不喝15年以上的工資;巨無霸套餐19元,占大多數人一天工資的五分之一;
- 全國手機用戶剛突破2億,平均每15人有一部手機,市場被摩托羅拉、諾基亞和愛立信三大外資品牌壟斷。
再看2025年的今天,北京三環房價已漲到128000元,是當年的33倍。
當年被扣暫住證費的農民工,其兒子在東莞電子廠操作機械臂,月薪6800元包六險一金,是父親當年收入的17倍。
從2002年到2020年,中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完成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減貧奇跡。
抱怨聲聲:為何發展越快,不滿越多?
然而,在這波瀾壯闊的發展成就背后,各種抱怨聲卻不絕于耳:
“發展40多年,利潤都被什么人得了?值得商榷。”
“受益者年入百萬,付出者月入一二百;受益者坐在空調屋喝茶玩手機,付出者996搬磚、臉朝黃土背朝天。”
“分配體制不合理,再多的財富發展紅利撈不到底層百姓手里。兩極分化,不該挨罵嗎?”
這些評論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聲。
就連西藏那區的牦牛肉經銷商在抖音直播月入5萬,也照樣抱怨平臺抽成太高。
這種抱怨與發展成就并存的悖論,恰似時空折疊: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一個是中國奇跡的輝煌敘事,一個是百姓日常的艱辛體驗。
公平之困:發展成果如何惠及所有人?
“中國經濟世界第二、人民的經濟收益什么時候才成為世界第二,那才算真正的中國興起。”
這條評論道出了問題的核心——發展的成果分配問題。
發展的確創造了巨大財富,但這些財富如何分配卻成了關鍵問題。
有網友指出:“發展的這么好,人民還要工作在996嗎?發展的那么快,就是缺農民那點養老金。”
誰是最大受益者、誰是最大付出者?這個問題直指發展模式的深層次矛盾。
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后,如何帶動后富?當城市日新月異時,如何避免農村被忽視?當資本獲得超額回報時,如何保證勞動者獲得合理份額?
這些都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公平正義問題。
此外,發展中出現的貪腐問題、社會風氣問題、道德滑坡問題,也都是老百姓抱怨的重點。
“看看社會的風氣,如貪,黑,受欺負,點事反映要去北京,有的事很大,幾年都得不到解決。最大的差是放縱了壞蛋,對壞人仁慈,就是對好人傷害。”
當物質生活改善后,人們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要求自然會提高,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雖然發展是硬道理,但公平也是硬要求。
有人說:“發展的真正饋贈,從來不是直接塞到手里的魚,而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在時代浪潮中編織自己的漁網。”
但現在的問題是,有些人不僅有了漁網,還有了漁船甚至漁港;而有些人卻連編織漁網的材料都難以獲得。
這種差距的拉大,正是抱怨聲不斷的根源。
既要發展速度,也要公平溫度
中國的發展奇跡,不可否認,但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嘛!
一切發展的最終評判標準是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果在發展過程中,公平正義被忽視,貧富差距被拉大,那么這樣的發展必然存在隱患,必須及時糾正過來。
古話說: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發展的高速,還要有公平的溫度;不僅要經濟崛起,還要民生改善!
想看更多?請移步知識星球。如何加入“思如哲思”的知識星球?
![]()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