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45個方(梯)隊震撼登場,受閱武器裝備全部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以新型四代裝備為主體,首次公開亮相的裝備占比相當高,充分展示了我軍體系作戰能力。
看完直播后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突然想到假如古人們看到這樣的畫面,又會作何感想呢?我立馬求助了D老師,于是就有了下面這些表述及出處參考——
一、先秦時期
1.周公(姬旦)(西周)
評價:"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今見器械之精、士伍之整,非惟懾敵,亦以安民。祀與戎并重,華夏之制永存。”
出處參考:《尚書·周書》中周公強調"明德慎罰"、"制禮作樂",重視秩序與儀典。
2.孔子(孔丘)(春秋)
評價:"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然兵者非為逞強,惟以止戈。今之盛況,可謂慎戰而重備。”
出處參考:《論語·顏淵》"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齋、戰、疾"。
3.孫子(孫武)(春秋)
評價:"昔言'不戰而屈人之兵',今觀此器此陣,懾心奪志,善之善者也。信息化之速,更勝'知己知彼'之謀。”
出處參考:《孫子兵法·謀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吳起(戰國)
評價:"昔治魏武卒,日練其陣,夜驗其械。今士器合一,體系聯合作戰,勝于徒恃勇力!"
出處參考:《吳子·治兵》"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5.趙武靈王(趙雍)(戰國)
評價:"胡服騎射,但求一時之強;今見海陸空天并進,方知華夏武備之變無窮盡!"
出處參考:《史記·趙世家》"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推崇軍事改革。
6.王翦(戰國)
評價:"滅楚需六十萬大軍,因楚地廣器利。今觀精準打擊之器,省兵省糧而功倍,用兵之道變矣!"
出處參考:《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伐楚前多次強調需充足兵力與后勤。
7.秦始皇(嬴政)(秦)
評價:"朕統六國,收天下兵鑄金人十二,欲銷鋒鏑。今見國之重器代代出新,方知守土在德不在禁,在銳不在藏。”
出處參考:《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鐐,金人十二"。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
1.項羽(西楚)
評價:"力拔山兮氣蓋世!然一人之勇何如萬器之精?若當年江東有此類裝備,豈有垓下之圍!"
出處參考:《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漢高祖(劉邦)(西漢)
評價:"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今見猛士無窮,器械更勝猛士,朕心甚慰。”
出處參考:《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達對人才的渴望。
3.韓信(西漢)
評價:"'多多益善',昔指兵眾。今觀體系作戰,一器可當萬軍,'善'遠勝'多'!"
出處參考:《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與劉邦論兵"多多益善"。
4.漢武帝(劉徹)(西漢)
評價:"漠北之戰,舉國之力方破匈奴。今之火箭導彈,追亡逐北何需千里跋涉?當浮一大白!"
出處參考:《漢書·武帝紀》多次征伐匈奴,致力開疆拓土。
5.霍去病(西漢)
評價:"'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若當年有此鐵騎戰機,何須深入漠北,封狼居胥如探囊取物耳!"
出處參考:《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6.漢光武帝(劉秀)(東漢)
評價:"昆陽之戰,天降隕石乃勝。今人造'隕石'(指導彈),勝天之力矣!然用兵仍貴'柔道',慎戰安民。”
出處參考:《后漢書·光武帝紀》推崇"柔道治國",以懷柔策略平定天下。
7.班超(東漢)
評價:"昔以三十六人定西域,倚膽識更賴漢威。今國威若此,使者持節而行,誰敢不從?"
出處參考:《后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8.竇憲(東漢)
評價:"勒石燕然,需三載苦戰。今有遠程利器,破敵萬里之外,刻功不必親赴險地!"
出處參考:《后漢書·竇憲傳》記載竇憲北擊匈奴,燕然勒功。
9.魏武帝(曹操)(三國)
評價:"'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今見軍民一體,器械精良,非獨一人可定天下,乃舉國之力也!"
出處參考:《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10.漢昭烈帝(劉備)(三國)
評價:"'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兵器之善,在于止戈;國力之強,在于仁德。今二者得兼,漢室可興!"
出處參考:《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載劉備遺詔。
11.諸葛亮(三國)
評價:"'八陣圖'固能困敵,然終需弩箭刀矛。今之信息作戰,無形制勝,猶勝陣圖!'神器'更利'鞠躬盡瘁'之志。”
出處參考:《后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志》載其推演八陣圖。
12.謝安(東晉)
評價:"淝水之戰,捷報至而弈棋如常。今若見國之重器,當欣然曰:'小兒輩已破賊矣!',而后必深謀遠略以持勝。”
出處參考:《晉書·謝安傳》記載淝水之戰捷報至,謝安弈棋如常,下畢方"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13.陳慶之(南朝梁)
評價:"'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然白袍之銳,今已化為體系之威,七千之眾可當百萬師!"
出處參考:《梁書·陳慶之傳》及洛陽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14.韋睿(南朝梁)
評價:"'韋虎'之號,緣于破敵之勇。今觀鐵甲洪流,空中鳳凰(指戰機),虎何以喻?真龍之勢也!"
出處參考:《梁書·韋睿傳》載韋睿有謀略,善撫士卒,魏人畏懼,稱為"韋虎"。
15.檀道濟(南朝宋)
評價:"'乃壞汝萬里長城'!今見鋼鐵長城巍然,將士用命,器械精良,方知國之長城,非獨一二將也,在民心國體!"
出處參考:《宋書·檀道濟傳》檀道濟被逮時怒言"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
三、隋唐宋元
1.唐太宗(李世民)(唐)
評價:"'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今之閱兵,既彰興替之變,亦顯華夏之盛,朕心甚悅!"
出處參考:《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李靖(唐)
評價:"'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觀信息化之速,千里決勝瞬息間,更勝騎兵奔襲!《李衛公問對》當添新篇。”
出處參考:《李衛公問對》及《舊唐書·李靖傳》載其用兵神速,機變無窮。
3.狄仁杰(唐)
評價:"'上憂百姓,下安社稷'。強軍非為征戰,實為保民安境。今見國泰民安,軍強不黷武,誠為善政。”
出處參考:《舊唐書·狄仁杰傳》載其以民為本,多次勸諫武則天息兵安民。
4.郭子儀(唐)
評價:"'單騎退回紇',憑信義膽略。今國有此威儀,懷遠柔夷,不戰屈兵,更勝單騎之功!"
出處參考:《舊唐書·郭子儀傳》載其單騎入回紇營,結盟共破吐蕃。
5.李白(唐)
評價:“'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昔觀邊關之月,常思征戰之苦。今見鐵翼掠長空、金甲耀日光,其勢如'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然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望此雷霆之力,終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志,護天下清平,永息烽煙!”
出處參考:李白一生兼具浪漫詩情與游俠精神,既在《塞下曲》中寫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壯烈,歌頌戍邊戰士的英勇;也在《戰城南》中直言“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體現其慎戰思想。他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兼具俠客的豪邁與文人的理想主義。
6.高適(唐)
評價:“'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昔作《燕歌行》嘆邊關征戍之艱,今觀三軍陣列、國產重器,方知'男兒本自重橫行'更有倚仗!然'戰士軍前半死生'之痛不可忘,軍威之盛,終須以'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之仁政為本。”
出處參考:高適為唐代邊塞詩代表,其《燕歌行》名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深刻揭示軍中的矛盾與士兵的犧牲。他后期入仕,官至節度使,封渤海縣侯,對軍事與政治的關系有深切體會。
7.白居易(唐)
評價:“'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兵器之費,皆出民力;閱兵之盛,當思'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今見國威壯,器械精,足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重器在握,非為征伐,惟求'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之太平。”
出處參考: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如《賣炭翁》《觀刈麥》等。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強烈的濟世情懷和平民意識。
8.李愬(唐)
評價:"雪夜入蔡州,出奇制勝。今之奇兵,在天、在電、在無形之網,更令人防不勝防!"
出處參考:《舊唐書·李愬傳》載其雪夜襲蔡州,擒吳元濟。
9.張議潮(唐)
評價:"率歸義軍收復河湟,深知失土之痛、復土之艱。今有重器守疆,西域永固,無憾矣!"
出處參考:《新唐書》《張議潮變文》載其率眾起義,收復河西十一州。
10.李存孝(五代)
評價:"'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然萬人敵終不敵萬人之器。此等裝備,真霸王之資也!”
出處參考:《舊五代史·李存孝傳》載其勇猛絕倫,天下無雙。
1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
評價:"'杯酒釋兵權',恐尾大不掉。今見軍權統于一,器械精良而將士忠誠,朕可安飲此杯矣!"
出處參考:《宋史·太祖本紀》載其"杯酒釋兵權",強化中央集權。
12.狄青(北宋)
評價:"面刺涅痕,示不忘本。今將士皆科技精英,面具(防護)護國,非復涅面之志乎?"
出處參考:《宋史·狄青傳》載其面有刺字,官至樞密使仍不忘本。
13.蘇軾(北宋)
評價:"'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今之'雕弓'已化長箭(指導彈),天狼星墮亦不難!然須記'兵者兇器',慎用之。”
出處參考:《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4.王安石(北宋)
評價:"'富國強兵',變法所志。今見國富兵強,器械之利遠超熙寧,當嘆'天道變而不失其正'!"
出處參考:《臨川先生文集》中多篇奏章闡述其"富國強兵"的變法思想。
15.李清照(兩宋)
評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昔南渡飄零,見盡江山破碎之痛。今聞國器轟鳴、見陣列如山,方知'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威!愿此力量,永護'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之悲劇不再,使女子亦能'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于太平盛世。”
出處參考:李清照晚年遭遇靖康之恥,國破家亡,其《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與對英雄氣概的呼喚。其詞風雖以婉約為主,但不乏慷慨之音,內心蘊藏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16.岳飛(南宋)
評價:"'靖康恥,猶未雪'!若當年有鐵騎重炮,直搗黃龍何需十年?愿今人莫忘'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方太平!"
出處參考:《滿江紅·寫懷》"靖康恥,猶未雪";《宋史·岳飛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7.朱熹(南宋)
評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軍備之強,源在國富民安、教化昌明。閱兵之盛,非炫武力,乃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已達于器用。然須謹記'存天理,滅人欲',強兵終為護佑文明薪火,非為窮兵黷武。內外兼修,方是治國平天下之道。”
出處參考: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強調“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和“天理人欲”之辨。他認為治國需要道德教化和制度建設并重。其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常被用以比喻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的重要性,也隱喻事物發展的根本源泉。
18.辛棄疾(南宋)
評價:"'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今之金鐵,飛天入海,氣吞寰宇,真猛虎添翼也!"
出處參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19.陸游(南宋)
評價:"'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今非惟北定,乃四海定、九天安!翁知必欣然而笑。”
出處參考:《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0.吳玠(南宋)
評價:"和尚原之戰,憑險據守,弓弩退敵。今有險不必在地,可在九天、在深海、在電磁,守國之義大矣!"
出處參考:《宋史·吳玠傳》載其在和尚原、仙人關等地憑險擊敗金軍。
21.文天祥(南宋)
評價:“昔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吾持丹心而國終覆。今見華夏重器林立、將士英姿,方知‘汗青’不必以血書,強國之威、保民之能,方為對忠魂最好告慰。然‘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器械雖利,終賴人之正氣以驅之!望今人常懷報國之志,勿忘曾‘山河破碎風飄絮’之痛。”
出處參考:文天祥就義前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的絕筆,其《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顯其氣節。《正氣歌》中“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則表達其浩然之氣。他一生為南宋存亡奮戰,深知國家強大對民族存續的重要性。
22.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元)
評價:“吾一生征戰,靠騎兵之速、弓箭之利,縱橫萬里。今觀鐵鳥(指戰機)翔空、鐵馬(指坦克)馳地,其速其威遠勝駿馬雕弓!然兵之道不變:貴機動、重奇襲、聚全力擊要害。汝等‘信息化’之速,正合‘箭速傳騎’之髓,然體系協同之精,尤勝古之‘拉瓦戰術’(口袋陣)!”
出處參考:成吉思汗極重軍隊機動性與戰術奇襲,其名言:“白天以老狼般的警覺注視,夜間以烏鴉般的眼睛注視。戰時像鷹隼般撲擊。” 驛站系統(“箭速傳騎”)是為保障通信與后勤。他擅長“迂回攻擊”與“運動戰”,并以“拉瓦戰術”(誘敵深入、包圍殲滅)聞名。
四、明清時期
1.明太祖(朱元璋)(明)
評價:"'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今墻高及天外,糧豐兼科技,稱王稱霸非所愿,惟求寰宇尊華夏!"
出處參考:《明史·太祖本紀》載朱升建言"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2.徐達(明)
評價:"北伐中原,驅蒙元于漠北,深知騎射之疾。今之鐵騎(指坦克、戰機)之迅,奔襲之遠,遠超想象!"
出處參考:《明史·徐達傳》載其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多次率軍北伐。
3.于謙(明)
評價:"'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守北京,賴將士用命。今更有重器留清白,護山河永固。”
出處參考:《明史·于謙傳》及《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4.王陽明(明)
評價:"'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兵器之強,可破山中賊;然止戈為武之念,方能破心中好戰之賊。”
出處參考:《王陽明全集·與楊仕德薛尚謙》"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5.戚繼光(明)
評價:"'鴛鴦陣'克倭,賴器械配合、紀律嚴明。今之體系作戰,三軍協同如臂使指,更勝鴛鴦小陣!"
出處參考:《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述其練兵、制器、布陣之法。
6.袁崇煥(明)
評價:"'紅衣大炮'震寧錦,一炮退敵。今炮火之烈、之準、之遠,若能當年得此,何愁遼事不平?"
出處參考:《明史·袁崇煥傳》載其倚重紅衣大炮守寧遠、錦州。
7.孫傳庭(明)
評價:"'剿餉'練秦兵,猶難挽狂瀾。若得如此精銳之師,掃蕩流寇易如反掌,悲哉生不逢時!"
出處參考:《明史·孫傳庭傳》載其受命組建軍隊鎮壓農民起義。
8.李定國(明末清初)
評價:"'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亦難復明室。若得如此國強軍盛,華夏何至淪于夷狄之手?痛哉!幸哉!今終得雪!"
出處參考:《清史稿》《南明史》載其抗清事跡,"兩蹶名王"指陣斬清廷敬謹親王尼堪、定南王孔有德。
9.鄭成功(明末清初)
評價:"收復臺灣,倚水師炮船。今見航母巨艦,戰機蔽空,若當年有此,何止臺澎,四海皆漢土矣!"
出處參考:《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載其收復臺灣之戰。
10.雍正(愛新覺羅·胤禛)(清)
評價:"'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強軍非為私天下,乃為公天下,護億兆黎民。朕之苦心,今見之矣。”
出處參考:《雍正朝起居注》中其強調勤政、集權,且有"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之聯。
11.林則徐(清)
評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銷煙虎門,知器不如人。今見器凌萬國,志士心血得報,無憾矣!"
出處參考:《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2.曾國藩(清)
評價:"辦團練,造槍炮,知'自強之道,講求利器'之難。今利器之精,體系之全,遠超湘淮軍時。然'誠'與'拙'之訓,仍不可廢。”
出處參考:《曾國藩家書》中多次談及制器、練兵,并強調"誠"、"拙"、"耐"等品質。
13.左宗棠(清)
評價:"'抬棺出塞'收新疆,恃正氣亦恃槍炮。今有重器鎮守,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西域永固,可瞑目矣!"
出處參考:《清史稿·左宗棠傳》載其率軍收復新疆時"抬棺出征",以示決心。
14.鄧世昌(清)
評價:"'撞沉吉野!',致遠艦殤,痛徹心扉!今見航母巡海,戰機翔空,甲午之恥得雪,英靈可慰!"
出處參考:《清史稿·鄧世昌傳》載其于黃海海戰中英勇事跡。
15.譚嗣同(清)
評價:"'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見國強,非惟器械之變,更是觀念之新、制度之新。吾輩之血,未白流矣!"
出處參考:《譚嗣同傳》"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更多古人歡迎留言區補充……
(全文完)
關注小號防失聯
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還望大家能夠將“少爺寫春秋”設為星標

并多多點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