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醍醐”,和西藏保持聯系~
![]()

![]()
穿過那座清凈的塔
位于布達拉宮與藥王山之間的三座白塔,是熱門的游客打卡地。
這里也被視為拉薩古城的西入口之一,昔日行旅要通過此處,皆需穿過中間白塔的門洞。《西寧府新志》之“西藏”篇載:“于西山貫脈中建一塔,僧俗人往來其間,蓋西方勝境也。”
此類基座建有交通道路的特殊佛塔樣式,被稱為“過街塔”,對應到藏語里有一專屬名稱——“喀喀尼”。
![]()
從藥王山上看布達拉宮,白塔連接起兩處,1937年
F·Spencer·Chapman攝
西藏早期的過街塔如今已難覓蹤跡,現存多為后世所建,拉薩西門三塔便是其中一例。
位于正中的白塔名為“札廓喀尼”(亦譯為“查果噶林”等),呈現如來八善逝塔之一神變塔造型,于須彌座上開塔門,與兩側的菩提塔、尊勝塔共同組成拉薩的地標。
據《五世達賴喇嘛傳》記載,相傳金城公主與贊普赤德祖贊誕下一子后,被那囊妃奪去,金城公主一怒之下掘斷地脈,其中就包括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與藥王山之間的連接處。要修復養護受損地脈,需在兩山之間修建佛塔,并以鐵索相連——
藏巴汗時期曾依此建造,1637年佛塔被毀,第巴·索南饒丹批準修復;1666年第巴·赤列嘉措下令擴建佛塔,卻因木匠修砌匆忙而導致塔基開裂,又于次年重修。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再次對佛塔進行修繕,新換纏繞三塔的鐵索十五尋、風鈴三十付。
在一批清代《拉薩圖》及20世紀的老照片中,均可見“札廓喀尼”的身影及行人往來其間的熱鬧景象。
![]()
![]()
![]()
![]()
清代《拉薩圖》中的“札廓喀尼”
![]()
![]()
穿行于“札廓喀尼”的行人,1938年,Ernst Sch?fer攝
隨著拉薩城市發展,上世紀西門三塔俱被拆除,1995年重建時順應現代交通需求拓寬了佛塔間的距離,“札廓喀尼”作為交通要沖的功能已然不復。
拉薩另一座著名的過街塔位于八廓北街之上,名為“喀尼廓希”(亦譯為“噶力果西”等),塔基四面開門,轉經者路過此處,無不頂禮膜拜。據傳該塔為帕竹王朝大臣米旺達孜修建,專門供奉“商人之神”羅布桑布的顱骨。
歷史上,不少大成就者也在此留下修行的圣跡。如隆欽巴尊者曾在塔下見瑪吉拉準化身而獲勝法成就;唐東杰布在“喀尼廓希”長住整整一年,白天向信眾募化,晚上傳授教法,到了刺骨的冬日,大師于塔前掘地為穴,藏身其中,僅留腦袋露出地面,以此苦行方式觀照世間。
學者廖東凡在《雪域西藏風情錄》中提及,拉薩還流傳著“噶力果西澤佐”的口頭語,意為“憑噶力果西白塔起誓”,足見其尊崇地位。上世紀90年代修整大昭寺廣場時,該塔被拆除。
![]()
喀尼廓希,1938年,Ernst Sch?fer攝
而在喜馬拉雅西部地區,至今仍有過街塔廣泛分布,當地稱之為“Kakani chorten”,其中不乏早期遺跡,如拉達克阿基寺前的兩座過街塔,年代可追溯至13世紀。此外,在內地亦可覓見此類建筑的蹤跡。
在先前關于挐具的推文中(點擊查看)已有提及,自薩迦時期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隨著元朝統治者推行藏傳佛教,挐具藝術傳入中原,裝飾于佛像背光、券門等之上,典型如居庸關云臺——其本身正是元代過街塔基座,之上曾有“三塔跨于通衢”。
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考證,此形制之塔“系于元時隨西藏喇嘛教薩迦派以俱來”,1342年由元惠宗任命營造,藏族僧侶亦參與其中。
在這些早期過街塔遺跡中,研究者發現端倪——阿閦佛以不同形式反復出現。阿基寺小過街塔藻井處,阿閦佛身藍色,偏袒右肩,結觸地印,盤坐于蓮花之中;居庸關云臺券頂刻有五曼荼羅,正中即為阿閦佛曼荼羅。
![]()
![]()
上圖:北京居庸關,1870年,John Thomson攝
下圖:居庸關券頂阿閦佛曼荼羅,圖自《居庸關過街塔造像義蘊—— 11 至14 世紀中國佛教藝術圖像配置的重構》
美國西北大學藝術史家林瑞賓(Rob Linrothe)最早指出了“喀喀尼”可能與阿閦佛種子字之間存在關聯。
眾生觀想阿閦佛本尊時需持誦阿閦佛心咒,根據其種子字發音也稱為“岡噶尼咒”。這一線索,揭示了阿閦佛信仰與過街塔在宗教意涵上的聯系。
布頓·仁欽珠大師在《凈除諸業障之世尊不動如來壇城儀軌》中描述道:“如是念誦(岡噶尼咒),字便可出。這些圣字中放出萬丈光芒。清凈惡趣眾生,照耀一切世間……”
所謂“惡趣”,即指地獄、惡鬼、畜生三道——憑借此凈除業障、往生凈土的殊勝功德,阿閦佛信仰在喜馬拉雅西部地區廣為流傳,并通過與過街塔的固定搭配不斷強化,營造出一方通向清凈世界的神圣空間。
![]()
![]()
左圖:拉達克列城的東佛塔門,圖源網絡
右圖:過街塔中的阿閦佛曼荼羅,圖自Peter van Ham:Heavenly Himalayas:The Murals of Mangyu and other Discoveries in Ladakh
此凈罪度亡的功能,在夏魯寺得到了具體印證。據夏魯寺僧人回憶,寺前曾有一座過街塔,附近屠宰場在宰殺牛羊之前,都會將畜群趕至塔下穿行而過。
這一傳統在夏魯寺甘珠爾殿內仍有延續。殿門上方繪有依《凈除諸業障之世尊不動如來壇城儀軌》設計的阿閦佛九尊曼荼羅,曼荼羅下方以藏文書寫真言;朝圣者躬身入殿,如同獲阿閦佛撫頂,清凈惡趣。
15世紀后,阿閦佛信仰在西藏式微,過街塔內對阿閦佛圖像的營造日趨減少,導致其宗教功能漸被淡忘。根據《東噶藏學大詞典》的記錄,拉薩“札廓喀尼”塔內曾繪有《一切惡趣清凈續》的十二種曼荼羅,如今儀軌無存,唯余“喀喀尼”之名空響。
![]()
東方阿閦佛,夏魯寺甘珠爾殿南壁,14世紀
阿閦佛曼荼羅位于甘珠爾殿北壁
參考文獻:
王傳播:藏式過街塔名稱意蘊探析
王傳播:西天番塔入東土: 居庸關過街塔圖像系統的藏地緣起及其漢化再造
王傳播:夏魯寺甘珠爾殿阿闕佛九尊壇城考
宿白:居庸關過街塔考稿
《五世達賴喇嘛傳》
![]()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嘎德:夢瑜伽”展覽延期公告
嘎德與西藏當代藝術的4個時間
出關! 重走千年唐蕃古道
![]()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
點擊卡片即可轉至購買頁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