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十四年
袁廷掌
![]()
尊敬的同學們、同志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宣講《抗戰十四年》的紅色故事:
二、成都大轟炸
八十年前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成都的天空依然回蕩著那段血色記憶。
1941年7月27日,日軍出動108架轟炸機對成都實施大規模空襲,投彈近千枚,造成數千同胞傷亡,千年古城在火海中呻吟。這場被稱為"七二七"大轟炸的慘劇,是成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不可磨滅的傷痛印記。
當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邊回望,那些被戰火撕裂的街道、被鮮血浸染的土地、在瓦礫中挺立的脊梁,共同構成了一個民族集體記憶中最悲壯也最光輝的篇章。
成都大轟炸絕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軍國主義"無差別轟炸"戰略的重要一環。據《成都市志·軍事志》記載,自1938年11月8日日機首次襲蓉至1944年11月止,成都共遭受日軍空襲22次,其中大規模轟炸6次。侵略者企圖通過摧毀后方城市、屠殺平民來瓦解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然而,他們低估了這座城市的韌性——鹽市口被炸后第二天,商販們就在廢墟上擺起了臨時攤位;皇城壩的茶館在硝煙未散時就重新飄起茶香。正如巴金在《成都的大轟炸》中所寫:"成都在燃燒,但成都人的心沒有燃燒完。"這種在絕境中展現的生命力,正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的精神密碼。
在這場浩劫中,最動人的莫過于普通人的非凡之舉。檔案記載,華西壩醫院的醫生護士在轟炸中堅守崗位,一夜救治傷員三百余人;童子軍成員穿梭于火海,救出被困居民;知識分子組成"成都市防空救護委員會",用專業知識保護民眾安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成都五所大學聯合組織的抗日宣傳隊,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依然在街頭巷尾宣講抗戰救亡。
美國記者白修德親眼目睹后寫道:"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戰士,只不過他們的武器不是槍炮,而是不屈的志氣。"這些散落在歷史縫隙中的紅色故事,如珍珠般串聯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圖譜。
成都大轟炸的慘痛經歷,折射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歷史教訓。當時的中國,防空力量薄弱,民眾缺乏防護知識,城市基礎設施不堪一擊。
據《四川防空史》統計,僅"七二七"一次轟炸,就造成成都近半城區受損。正是這樣的切膚之痛,讓中國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唯有自強不息,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八十年來,從滿目瘡痍到繁榮昌盛,成都的滄桑巨變正是整個中國由弱到強的縮影。今天的成都,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人民公園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人民東路的"七二七慘案遺址"等歷史遺跡,仍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抗戰歲月,成都大轟炸給予我們的不僅是悲情記憶,更是精神洗禮。這座城市在血與火中淬煉出的堅韌品格,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當我們看到天府廣場上和平鴿飛翔,聽見春熙路上歡聲笑語,更應該銘記:今天的和平時光,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珍貴禮物。宣講這些紅色故事,不僅是為了紀念,更是為了傳承——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激勵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唯有不忘過去,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唯有銘記苦難,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與發展。
八十載春秋更迭,抗戰精神歷久彌新。成都大轟炸的創傷已經愈合,但記憶永遠鮮活。在這片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抗戰精神生生不息。
讓我們以史為鑒,在緬懷先烈中汲取力量,在銘記歷史中開創未來,共同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陽光,讓血色黎明永遠成為過去,讓和平發展的曙光永遠照耀中華大地。
(未完待續)
![]()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軍區后勤部第二獨立汽車營當兵,任二連、教練隊教練。1981年汽車獨立二營撤編,又調汽車16團教導營三連任教練。1983年底轉業回地方后,在公安局開警車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
作者:袁廷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