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再見,壞蛋》宣布撤檔。
300億票房擔當吳京出品,演技派陳明昊主演,上映6天卻只拿到27萬票房,網友評價尷尬、老套,甚至有人早早預言到“票房過不了三十萬。”
![]()
導演俞鐘曾說“想做一部讓你看完愿意對生活說'你好'的電影”,可觀眾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都不想對這部電影說“你好”——影院排片率低至0.1%,場均不足5人。
為何充滿善意的創作初衷,最終卻成了尬點集合?
國產溫情片的套路困局,是時候該醒醒了。
1、懸浮的情感流水線
一言以蔽之,《再見,壞蛋》的劇情就是十年前韓劇的復制粘貼——追債人偶遇絕癥男孩,"脅迫"街坊完成遺愿清單,在笑聲淚水中實現全員救贖。
這種壞人改造+萌娃催淚的組合,早已屢見不鮮。《寶貝計劃》《神偷奶爸》等一系列電影,已經用爛了這個套路,2025年了,觀眾對此早就審美疲勞。
![]()
更何況,《再見,壞蛋》的情感表達,過于簡單粗暴了些。
導演似乎認為只要把"癌癥""遺愿""鄰里互助"這些元素堆砌起來,觀眾一看,就得涕泗橫流了。
影片里充斥著令人尷尬的設計:醉酒后彩票被狗吃、賣房救子的父親突然下跪、街坊鄰居一夜之間從冷漠變圣人……這些刻意到失真的情節,讓溫情變成了工業流水線產品。
當豆豆說出"我要回月亮了"的臺詞時,影院里沒有預期的啜泣,反而有觀眾忍不住笑出聲,這種完全脫離生活邏輯的童話式煽情,比強行灌雞湯更令人不適。
2、地域符號的表層拼貼
影片標榜以武漢"里份文化"為背景,卻把地域特色簡化成了熱干面、長江大橋的空鏡頭堆砌。
最讓人出戲的是演員們一口“京片子味的武漢話”,好像北京人來旅游順道拍的。
地域文化的失真遠不止語言。影片里的武漢街坊關系、處事方式完全脫離現實,既沒有碼頭文化的江湖氣,也缺乏老城區的煙火味。
對比《人生大事》里殯葬師的職業細節、《萬箭穿心》里的漢正街生態,《再見,壞蛋》中的武漢元素更像旅游宣傳片的符號拼貼。
![]()
這種文化淺表化的處理,暴露了創作團隊的懶惰。他們以為把地域符號當貼紙貼上就行,卻懶得深入了解武漢人“嘴硬心軟”的交往邏輯,不懂里份鄰里“搭把手”的默契規則。
結果就是,本該成為加分項的地域特色,反而成了觀眾詬病的違和感重災區。
《再見,壞蛋》的潰敗不是偶然,而是國產溫情片陷入套路困局的縮影。
如果創作者沉迷于“絕癥救贖”的公式化敘事,依賴地域符號和明星效應來掩蓋創作乏力,那就別抱怨觀眾不買賬了。
這部電影的撤檔或許是好事,它給所有國產溫情片敲響警鐘:當熱干面的香氣蓋不過劇情的餿味,當地域符號撐不起空洞的故事,再美好的創作初衷也只能淪為空談。
下一次,不如少些套路,多些真誠——畢竟觀眾的眼淚很貴,不該為敷衍的創作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