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那日蘇
校對 | 朝乾 編輯 | 桐
美國戰略家馬漢曾表示:控制海洋即控制世界貿易,即掌握全球財富和權力。
從大航海時代到今天,幾乎所有的世界強國都是海洋強國,包括今天的美國。海權,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
佛羅里達海峽就是美國控制墨西哥灣的咽喉要道
(圖:《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后同)▼
![]()
但海洋過于廣闊,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和國家能守住大洋上的每一個角落,那海洋霸權是如何實現的?
從軍事和經濟的角度來看,每一片海域的價值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島國日本,其經濟與安全的命脈,都系于8個海峽之上。
而在當今世界,12個關鍵海峽和運河承擔了50%以上的海運量。只要控制住這些關鍵的海上通道,就能扼住全球經濟的命脈。
最近新出了一本書《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式描繪出了這些海上咽喉的情況,也介紹了各個國家圍繞著這些海上咽喉的明爭暗斗。
圍繞石油資源形成了8條主要海上貿易通道
(橫屏查看)▼
![]()
美國為何緊盯馬六甲海峽?伊朗憑什么動輒用霍爾木茲海峽撼動油價?日本為何對龍目海峽又愛又怕?俄羅斯艦隊為何總被“內海套娃”困住?……這本書帶你穿透地圖,看清大國博弈的底層邏輯——誰握緊航道,誰就捏住了對手的命門!
讀完了這本書,相信你會對全球海洋經濟與軍事格局有全新的了解。
![]()
讀懂海洋,就掌握了世界的鑰匙
關鍵的海上通道被稱為“咽喉”、“命脈”,顧名思義:既重要,又脆弱。
2021年,“長賜”號貨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導致運河堵塞,期間讓全球貿易每周損失近100億美元!
狹窄的蘇伊士運河承擔了全球海運貿易1/8的份額▼
![]()
這僅僅是一場意外造成的損失,若是刻意封鎖、控制,則足以讓一個國家的經濟癱瘓,甚至左右世界局勢。所以,自古海峽多戰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的首都”,是因為坐擁博斯普魯斯海峽;巴拿馬每一屆政府前赴后繼地與美國圍繞巴拿馬運河玩控制與反控制,是因為巴拿馬運河幾乎壟斷了美洲航線;上世紀中期,蘇伊士運河被埃及掌控,宣告了英國全球霸權的徹底落幕……
巴拿馬運河大大縮短了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
![]()
《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通過對歷史演變、地理空間分布、全球戰略發展、大國海上爭控等方面的分析。為讀者打開一個新的視界,讓我們能對上面的一系列問題,有個清晰的理解。
書中第二章提到,冷戰時期的美國,曾制定了控制世界16條海上戰略通道的計劃。這16條通道不僅是扼守全球貿易的咽喉、軍事戰略的勝負手,更是美國控制世界的“鎖眼”。冷戰結束后,美國依然不放松對這16條通道的控制。
這些海上戰略通道關系著資源貿易與政治軍事要地
(橫屏查看)▼
![]()
海上通道是大國在全球投射力量的必經之路,也是小國撬動地緣政治的杠桿。
伊朗能夠“四兩撥千斤”,撼動世界局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能力封鎖波斯灣到印度洋的唯一通道——霍爾木茲海峽,從而影響全世界的石油價格。
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部署了重兵和大量軍事設施
在必要時可以鎖住這個“世界油閥”▼
![]()
在我看來,這本書還有一個很大的價值,那就是能讓我們看到“冷門”水道的巨大作用,這樣才能對全球的海洋局勢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比如,大家都覺得蘇伊士運河重要,實際上蘇伊士運河還有平替,那就是好望角南部水道。當年“長賜”號堵塞蘇伊士運河的時候,貨輪就集體繞行好望角南部水道。
這條航道表面上是非洲與南極洲大陸之間的寬闊海峽,但實際上由于全年都有風暴,來往船只都選擇貼著岸邊行駛,可通行的水道非常狹窄。
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大型船只可以繞道好望角南部
(橫屏查看)▼
![]()
對于東亞-歐洲這條路線來說,雖然繞行好望角比穿越蘇伊士運河要遠得多,但由于運河要收取高額的通行費,油價低的時候也會選擇走這條路。
日本列島的野望
世界上大多數的關鍵海上通道,其實都有平替。
即使亞洲最繁忙的海峽馬六甲,也不具有唯一性。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同樣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關鍵水道。而且這兩道海峽的寬度和水深遠超馬六甲,更適合大型船舶航行。
西方國家可以通過巽他海峽進行兩大洋間的兵力調動▼
![]()
《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中認為,對日本來說,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在戰略上要比馬六甲重要得多。
咱們中國人一說“海上封鎖”,往往會想起所謂“第一島鏈”。作為第一島鏈上最關鍵國家的日本,其實也有海上安全的焦慮,也渴望掌控周邊關鍵海峽。
海峽對于日本來說太重要了。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國民經濟極其依賴對外貿易,而工業原材料——尤其是能源——十分依賴海運。
由于吃水深度超過20米的油輪不能通過馬六甲海峽,日本進口的中東原油VLCC主要是經龍目海峽運輸的。而且相比于通過馬六甲海峽,從日本經望加錫-龍目海峽通道到西澳大利亞也更近,日澳能源、礦石貿易也主要走這條線。
處于日澳兩國間的望加錫海峽也是美國的戰略要地▼
![]()
更關鍵的一點在于,從馬六甲海峽到日本,要經過南海。而中日關系這些年一直風波不斷,日本方面始終擔心中國會切斷這條航線。
另外,馬六甲海峽的水深并不適合核潛艇隱蔽通行。如果日本及其盟友想要在中國周邊進行武力部署,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才是更好的選擇。
作為一個狹長的島國,日本的國防安全也非常依賴海峽。
歷史上,日本在對馬海峽攔截住俄國艦隊,從而獲得了日俄戰爭的關鍵勝利;今天,日本又用大隅海峽和宮古海峽,來卡住中國進出西太平洋的通道。
二者都是中國近海進出太平洋的便捷通道
也因此成為了美日兩國重點關注的對象▼
![]()
![]()
同樣地,日本的命門也在于海峽。
從地圖上看,日本列島像一條蜿蜒的長蛇,而津輕海峽正位于其“七寸”之上。這條海峽把日本最大的兩個島嶼——本州島和北海道島——分割開來,一旦被切斷,則日本首尾不能相顧。
津輕海峽通過青函隧道溝通了這一南一北兩個島▼
![]()
值得一提的是,津輕海峽雖然只有幾十公里寬,但并不算是日本的內海。為了方便美國海軍的進出,日本刻意不主張12海里領海,所以津輕海峽和大隅海峽的中間算是公海,各國船只在法理上都可以自由通行,包括中俄等國的軍艦。
另外,現在日本最緊張、最敏感的海峽,實際上是北海道以北的宗谷海峽(拉彼魯茲海峽),這條僅僅43公里寬的海峽,讓日本被迫直面著一個巨大的地緣戰略對手——俄羅斯。
這南方三大、本島及周邊五大海峽,每一條都牽動著日本的國運。如果被敵對的國家所控制,那就喪失了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真正成為砧板上的魚肉!
海峽對岸就是俄羅斯的薩哈林島▼
![]()
俄羅斯:以陸制海
與島國日本的海峽焦慮不同,陸上大國俄羅斯面臨更復雜的地緣困局。
作為面積最大的陸權國家,俄羅斯在海上并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俄羅斯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它進出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通道,都被關鍵海峽封鎖。
航行條件最好(沒有冰)的黑海,是一片“多重內海”,想要出去必經土耳其海峽;出去以后又是一片內海——地中海,被直布羅陀海峽鎖著;倘若想進入印度洋,即便能從蘇伊士運河出去,還是一片內海——紅海,被曼德海峽鎖著。
要出海,還得經過重重關卡▼
![]()
![]()
只要土耳其把自家的海峽一卡住,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瞬間就變成了“內湖艦隊”。
圣彼得堡是俄羅斯最大的港口城市,涅瓦河從這里注入波羅的海,就如同上海的黃浦江流入長江出海口一樣,給圣彼得堡帶來了極佳的河海聯運條件。
波羅的海對俄羅斯至關重要,它不僅讓俄羅斯第二經濟中心維持運轉,還是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的補給生命線。俄德之間的天然氣運輸管線“北溪”,也在波羅的海的海底。
但可惜的是,波羅的海也是一片內海,往西是北歐的波羅的海諸海峽。即使出去了,外面還是一片內海——被挪威和英國包圍的北海。
五個天然海峽共同扼守著波羅的海
這里也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進入大西洋的唯一通道▼
![]()
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海域,大都像套娃一樣,內海套著內海,海峽隔著海峽。而亞洲部分,不僅遠離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中心,鄂霍次克海還每年有小半年的封凍期。而在北邊,大多數北極港口都有漫長的封凍期,僅能依靠破冰船維持有限航運。而且成本不低。
這種地緣封鎖,長期制約著俄羅斯的海洋雄心,讓它難以成為真正的海洋大國。但北極航道的開發,正在改寫這一局面。
其中的東北航道大大縮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港口的距離▼
![]()
書中描述,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蓋在不斷融化,俄羅斯西北部的喀拉海峽已經全年皆可通航,未來北冰洋很可能會是俄羅斯影響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通道。
《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是一部以地緣戰略視角深度剖析全球航運命脈的圖文巨著。全書通過一幅幅精密海圖、航道示意圖和歷史影像,結合詳實的地緣政治分析,給我們展示出了關鍵水道的價值。
這本書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將徹底改變你對海洋的認知——它不再是地圖上簡單的藍色區域,而是大國博弈的立體沙盤。從歷史縱深到現實博弈,它將教會你用“海權思維”透視新聞背后的地緣角力。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