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同年四月二十一,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擊敗李自成。五月初三,清軍進入北京。十月初十,清帝順治在北京太和門頒布登基詔書,清朝正式定鼎中原。
![]()
這是真正的以小族而臨大邦。順治五年,滿族丁口總計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丁,另有編外力量—總計六萬余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靠五萬多人怎么征服一個人口上億的國家?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我們才學會一個“以夷制夷”的名詞,而滿清的統治者們這時就開始玩“以漢制漢”了。以吳三桂和三順王為代表的投降漢軍兢兢業業、打滿清時一潰千里、打同胞時重拳出擊,為滿清的統一事業立下汗馬功勞。滿清統治者大喜之下,也是不吝厚賜,許以吳三桂等人世代“裂土封侯”。
而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隨著滿清“混一宇內”,賣命的奴才們也失去了主子的歡心。被拋棄的命運不可避免地降臨了。
![]()
公元1673年,康熙帝頒布“撤藩令”,卸磨殺驢開始,被逼到絕路的藩王們亦不甘心束手待斃,同年十一月,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隨后,平南王尚之信、定南王耿精忠等紛紛響應,“三藩之亂”全面爆發。
出于對滿洲八旗戰斗力的絕對信任,在戰爭之初,康熙和滿洲朝廷是自信滿滿的。康熙曾數次向漢臣夸耀“自古兵制,莫如我朝禁旅最善”、“滿洲弓馬皆經百煉,漢軍安可與之并論?”。然而戰爭的進程卻狠狠的在康熙的麻臉上甩了重重的耳光。
吳三桂以大將馬寶為先鋒,一路東進,直接擊穿了云、貴兩省。隨后又派王屏藩部攻四川,自己親自領軍攻湖南。所過之處,無論綠營還是駐防八旗皆望風披靡。于是江南震動,滿清半壁江山幾乎不保。清廷調集全國滿蒙八旗精銳,從江西、廣東方向迂回進入湖南,震動天下的“永興之戰”爆發。永興一戰,漢軍面對號稱“天下無敵”的滿蒙八旗,占盡優勢,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八旗軍在永興城外的營壘一掃而空。參與野戰的滿蒙八旗幾乎全軍覆沒,陣亡高級將佐41人(滿洲籍36人),北京城內的滿人幾乎家家戴孝,可謂是打斷了滿蒙八旗的脊梁。自此,滿蒙八旗竟再不敢與漢軍野戰,只龜縮于守城。
![]()
清廷在軍事上的接連失利導致了局勢的急劇惡化,廣西孫延齡、四川吳之茂、陜西王輔臣等相繼反叛,臺灣鄭經亦渡海來攻。此時清廷已失去滇、黔、湘、川、桂、閩六省。而內蒙的察哈爾汗、青海的默爾根臺吉也起兵響應吳三桂。康熙彷徨無計、惶惶不可終日,整日禱告上天。還被滿族官員當面指責:“皇上若如此,則怯懦不及祖宗矣”直到幾年后,康熙還在后怕。“八年之間,兵疲民困,幸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賊遂爾蕩平,倘復再延數年,將若之何?”
的確是上天眷顧,吳三桂壽數到了。吳三桂死后,前線的吳軍大將如胡國柱、馬寶等人群龍無首,紛紛撤兵自保。清廷終于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開始從容調兵遣將,各個擊破。
吳三桂作為明臣,卻引清兵入關,葬送漢人江山;又為清軍做馬前卒,剿殺抗清力量,甚至親手絞死永歷帝,節操為后人不齒。但在當時,他是最接近將滿人趕出關外的。假使他能再多活幾年,清廷面對江南半壁江山已失,江北也是處處烽火的局面,大概率只能退守關外,在遼東立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