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金融時報》8月31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歐洲多國已敲定在烏克蘭部署軍隊的“詳細路線圖”。這支可能達數萬人規模的部隊將以歐洲為主導,并獲得美國在指揮控制系統、情報、監視等方面的支持。
馮德萊恩說,“特朗普向我們保證,美國將作為這支部隊的后盾參與其中。這一點非常明確,并且得到了反復確認。”
馮德萊恩稱,8月,特朗普、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歐洲多國高層已就相關安排達成一致。
![]()
想到歐洲聯軍真要踏上前線,腦海里浮現的不是雄赳赳的陣列,而是黑云壓城的焦灼。這支數萬人的部隊——英法牽頭,德意隨后,北歐壯聲勢,東歐填戰線,背后還晃著特朗普“點頭”的影子——看似雄壯,實則步步驚心。
一、作戰目的:維和之名,戰略緩沖區之實
歐洲打的算盤絕非“維和”那么簡單。敖德薩港是烏克蘭90%糧食出口的命脈,利沃夫則是西方武器輸入的陸上門戶。聯軍名義上“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實則是為烏克蘭打造一道戰略屏障,防止俄軍徹底切斷援助通道——甚至可能暗中維系歐洲的能源與糧道安全。
但“維和”二字薄如紙片。俄外長拉夫羅夫早已放話:任何外國士兵踏入烏克蘭即為“合法打擊目標”。歐洲嘴上說“避免直接沖突”,可羅馬尼亞的演習已暴露底牌:部隊不僅練城市巷戰,甚至模擬建立戰俘營!這哪是維和?分明是備戰。
二、作戰方式:防空撐傘、黑海護航與有限地面介入
歐洲聯軍不會傻到和俄軍打正面消耗戰。更可能的模式可能是——
“防空盾”優先。英國已援烏5000枚輕型導彈專打無人機;法國“紫菀”防空系統可能部署于敖德薩-利沃夫一線,構建禁飛區。
黑海艦隊護航。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組建聯合艦隊,保障糧船通航——這是經濟生命線,也是避免與俄海軍直接交火的“柔性威懾”。
特種行動與培訓。英國特種部隊早就在烏東活動,未來更可能擴大“顧問團”,指導烏軍使用西方裝備、甚至策劃敵后襲擾。
而地面大規模作戰,歐洲賭不起。普京的紅線橫在眼前,而歐盟內部分歧深重——匈牙利曖昧、意大利喊貴、德國怕升級,真死傷激增時,國內民意反噬可比炮彈更快。
![]()
三、對歐洲軍隊進軍烏克蘭結果的預判:可能停戰不成,反催戰爭升級
歐洲聯軍救不出烏克蘭的全面和平結局,反而可能讓戰局陷入以下三種可能的僵局。
其一、“凍結戰線”下的代理戰升級。聯軍守西部,俄軍控東部,中間地帶成了炮火試驗場。西方送導彈,俄朝伊換彈藥,烏克蘭被撕成兩半消耗。
其二、意外擦槍引爆區域沖突。黑海艦隊與俄潛艇對峙、無人機誤擊聯軍陣地——任何小火花都可能逼歐洲與俄直面交鋒。法國甚至部署可攜核武器的“陣風”戰機,核威懾風險從紙面躍入現實。
其三、歐洲陷戰略透支困局。德國天然氣價漲350%,歐盟防務計劃耗資8000億歐元——聯軍每多駐一日,歐洲經濟傷口多深一分。最終可能發現美國賣了軍火、賺了盟友依賴,而歐洲扛下制裁反噬與難民潮,成了“美俄博弈的炮灰”。
總之,歐洲想用大軍換話語權,但大國博弈中,槍桿子未必等于主導力。若特朗普突然轉向“聯俄制華”;若烏克蘭被迫割地換停火——歐洲的出兵壯舉,只怕淪為一場耗資萬億的“尊嚴表演”。
俄烏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震天撼地的大決策,沒有像美、中這樣的大國力量的堅定介入,沒有歐洲全力以赴的投入……。繼續打下去,繼續在前線磨雙方的血肉,可能概率更高一些。
![]()
(寫至此,忽覺窗外陰云密布,宛若黑海風波將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