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你可能沒吃過,或許也永遠不想吃,但昆蟲分泌物,你雖然不想吃,但卻是經常吃,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說的并不是蜂蜜,而是色素。提起色素,很多人并不會把它和昆蟲聯系在一起,而是會想到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就廣泛使用的人工色素。所謂人工色素,其實就是偶氮染料,它是由德國化學家在1875年合成的,自其發明以來,便廣泛應用于食品及日用品行業,各種色彩繽紛的蛋糕、飲料或冰淇淋中都有這些偶氮染料的身影,比如偶氮玉紅、誘惑紅、亮藍等等。
![]()
不過人工色素的輝煌只持續了100年左右。
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偶氮燃料并不像以往認為的那樣安全,其中一些在被人體降解之后會生成聯苯胺,這是一種典型的致癌化合物,于是各個國家開始在食品中禁用偶氮染料。在進入21世紀之后,科學家又進一步發現偶氮染料不僅在人體內經過代謝會產生致癌物,即便是經過皮膚微生物作用后,也會產生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于是偶氮染料在日用品的生產中也開始被禁用。
![]()
沒了偶氮染料,怎么給食品和日用品上色呢?
不用擔心,沒了人工色素,還有天然色素,它就是昆蟲分泌物。其實人類用昆蟲分泌物來充當色素的歷史要比使用人工色素的歷史久遠得多,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胭脂蟲。胭脂蟲的體內存在著一種蒽醌類化合物,名為胭脂蟲酸,它具有輕微的毒性,也可能導致過敏,但卻沒有致癌風險。早在16世紀開始,人類就用這種昆蟲分泌物來制作顏料、染料以及食用色素,一直沿用至今。
![]()
不過我們要說的主角并不是胭脂蟲,而是另一種名為“紫膠蚧”的昆蟲。
紫膠蚧是一種原產于東南亞地區的昆蟲,在印度、緬甸等地都有廣泛的分布。紫膠蚧不挑樹木,常見棲息的樹木種類達到了400余種,其中包括菩提樹、無花果樹等常見苗木。紫膠蚧棲息于這些樹木之上,靠吸取樹木的汁液為食。紫膠蚧的雌蟲在吸取了樹木的汁液后,體內會產生化學反應,隨后從它的毛孔中會分泌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一接觸到空氣就會硬化,形成一層堅硬的殼狀覆蓋物,我們就將這種東西稱為“紫膠”。
![]()
這些紫膠經過處理之后,可以提取出紫膠色素,其中的主要物質是紫膠紅酸,來自于昆蟲的血淋巴。
紫膠色素是一種優質的天然染料,可以用它染出多種不同的顏色,比如深紅、勃艮第紅、深紫等等。其實,從紫膠中提取出的紫膠色素只能算是一種副產品,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蟲膠樹脂。紫膠在提取完色素,除去其中的昆蟲碎片和蟲蠟之后就得到了蟲膠樹脂,這種物質具有很好的成膜性、防水性和粘合性,因此在食品和藥品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
使用蟲膠樹脂制作糖果和堅果的保護涂層及上光劑,既美觀,又能夠延長它們的保質期。
而在藥品行業,因為蟲膠樹脂不溶于水,但在高PH值下又能溶解,所以用它來制作藥品的腸溶包衣再合適不過了。在化妝品領域,蟲膠樹脂也被當作高光澤拋光劑和口紅粘稠劑來使用。最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昆蟲分泌物的安全性是絕對有保障的,它完全無毒且可以生物降解,已經獲得了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公認安全”認證。所以說,昆蟲分泌物,或許我們每天都在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