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逸楓
對標世界級城市群,打造中國的世界級城市群。2025年8月28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件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增強中西部和東北城市群、都市圈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促進城市間定位錯位互補、設施互聯互通、治理聯動協作。
中國現代化城市體系構建基本形成,為打造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兩大城市經濟圈和兩大城市群。其中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分別為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目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
兩大城市經濟圈分別為成渝地區雙城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目的是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兩大城市群分別為中西部和東北,目的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能力。
筆者認為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級城市群的打造對象不意外,成渝輻射西南、西北地區,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城市群很合理,意外的是西安、鄭州、山東城市群沒有被提及。
先有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兩個轉向,城鎮化從快速增長轉向穩定發展,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現有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意見提出,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構建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體系。
最關鍵是2025年8月28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意見提出,穩妥有序推動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提高中小城市和縣城承載能力。毫無疑問,發展模式新變化,城市之爭新時代來臨。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中國已規劃建設19個國家級城市群分為三類,一類是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二類是二大核心城市群?,三類是九個區域性城市群,四類是五個特色城市群。但是國家批復的國家級城市群只有12個。
![]()
![]()
![]()
12個國家級城市群為長三角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群、成渝群、長江中游群、中原群、關中平原群、哈長群、北部灣群、呼包鄂榆群、蘭西群、粵閩浙沿海群(海峽西岸經濟區),剩余7個處于規劃中。
國家級城市群發展正式戰略升級?,將迎來中國世界級城市群,對標世界級城市群。2025年8月28日,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目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正加速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而成渝、長江中游在十四五規劃中從發展壯大調整為優化提升,到現在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意味著成渝雙城都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升級。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共27城,經濟總量最大,定位全球資源配置樞紐。?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城市群),涵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廣州、深圳等11城,聚焦科技創新與國際門戶功能。?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為核心,聯動天津、河北10城,構建生態修復與協同發展示范區。?而核心城市群?中,成渝城市群?,重慶、成都雙核引領西部發展,覆蓋16城,強化內陸開放經濟。?
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為中心,聯動湖北、湖南、江西28城,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城市群?中,北方地區?,山東半島(濟南、青島)、遼中南(沈陽、大連)、哈長(哈爾濱、長春)、呼包鄂榆(呼和浩特、包頭)。?
中西部為中原(鄭州)、關中平原(西安)、北部灣(南寧、海口)、黔中(貴州)、滇中(昆明)。特色城市群?為海峽西岸(福州、廈門)、山西中部(太原)、寧夏沿黃(銀川)、蘭西(蘭州、西寧)、天山北坡(烏魯木齊)。?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二大核心城市群?將成為現代化城市的先行城市,一個成為對標世界級城市群的典范,一個成為引領區域性城市發展的標桿。其他的城市群無法于在戰略、位置、功能上相提并論。
十七大國家級都市圈
中國已規劃建設34大型都市圈,目前國家已批復17個國家級都市圈,從時間來看,2021年批復的分別為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2022年批復的分別為長株潭都市圈、西安和重慶及武漢都市圈。
![]()
2023年批復的分別為杭州都市圈、沈陽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青島都市圈、濟南都市圈,2024年批復的分別為合肥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2025年批復的為石家莊都市圈。
截至8月29日,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或者“銜接函復”的國家級都市圈已經增至17個,分別是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和武漢、沈陽、杭州、鄭州、廣州、深圳、青島、濟南、合肥和廈漳泉及石家莊都市圈。
值得注意的是都市圈規劃獲批,僅僅是規劃獲得批準,不等于都市圈建成,除非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外,及上海、北京未批準的都市圈相對成熟外,基本上處于培育、成長階段,所謂的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屬于處于初級階段。
國家中心城市去中心城市化
8月28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推動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國家批準明確的功能定位做強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超大城市規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結合實際推進制度創新。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強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提升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有條件的省份培育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文件提出“按照國家批準明確的功能定位做強做精核心功能”,就是指是2035城市總體規劃,部署的新未來10年城市發展格局。最大的變化是國家中心城市去中心城市化已經成為大趨勢,不可阻擋,這是不可忽略的變化。
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開始淡化,形成新的中心城市體系,這就是現代化城市體系。目前全國40座“國批城市”的2035年城市總體規劃中均已獲批,其中包括19座副省級及以上城市,以及省會城市、重點地級市。
按照地方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來看,26座重點城市包括北上廣深、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天津、寧波、青島、長沙、鄭州、佛山、濟南、合肥、西安、福州、東莞、大連、沈陽、長春、廈門、哈爾濱。
![]()
![]()
2010年-2018年先后公布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這5個國家中心城市,支持建設的成都、武漢、西安、鄭州4個國家中心城市。?截至2025年8月,國家中心城市共9個,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按照2035城市總體規劃中,已批復了5座國家級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剩余35座城市是以區域、國家戰略為定位,有的以區域、城市群為定位,有的以都市圈為定位,圈定“輻射范圍”的規劃。
![]()
![]()
包括重慶、天津、武漢、沈陽、杭州、南京、蘇州、鄭州、太原、哈爾濱、長春、濟南、青島、大連、南寧、貴陽、呼和浩特、銀川、西寧、寧波、合肥、無錫、常州、長沙、南昌、廈門、福州、昆明、石家莊、佛山、東莞、秦皇島。
第二個最大變化就是科技創新定位,以區域、全國、國際中心城市定位。按照2035城市總體規劃的35座城市,其中6座城市以“全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為定位,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為頗多,主要是承擔區域創新職能。
![]()
![]()
“全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廣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擔起重任,集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科創雙中心”為一體。
部分城市被賦予獨特定位,廣州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西安的“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杭州的“數字經濟創新中心”、蘇州的“高技術產業基地”。其中廣東的佛山、東莞被賦予與廣州、深圳的定位,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