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經常為大家科普介紹如何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相關知識,在有些文章中,還介紹了如何實現動脈斑塊逆轉的相關研究成果,但在與讀者朋友們交流過程中,發現關于實現動脈斑塊的“逆轉”這件事,很多朋友,都還有著這樣的那樣的認知上的誤區。這些認識誤區,也帶來更多的健康風險和用藥錯誤,今天的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聊一下,關于動脈硬化斑塊的5個常見誤區。
![]()
誤區1 動脈硬化一旦形成,不可能被“逆轉”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在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以及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下,血管內皮出現慢性炎癥,血液中的脂質在血管壁下方形成沉積,富含脂質上覆纖維帽的動脈斑塊逐漸形成,血管彈性逐漸下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主要生理因素。
對于這種硬化了,出現斑塊的血管,很多朋友根深蒂固的認為是不可逆轉的,但多項相關研究已經表明,通過合理的控制各種風險因素,嚴格控制血脂水平,動脈硬化的斑塊是能夠逐漸出現縮小逆轉的,這種變化不但能夠有助于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還能夠使斑塊的脂質核心縮小,變得更加穩定不易破裂,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關于動脈硬化的過程,我們應該將其看做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某些風險因素不控制,這個過程就可能會加速,而如果采取積極的多重干預措施,這個過程會被“緊急剎停”,甚至是實現“倒車”。
誤區2 動脈斑塊逆轉就是完全消失
很多朋友一談起動脈斑塊逆轉,就認為是完全消失不見,血管壁恢復光滑彈性,實際上,對于大多數的中老年朋友來說,要想實現這樣的完全“逆轉”,其實是非常難的。
![]()
我們談到的動脈斑塊逆轉,是指動脈斑塊不再進展,甚至在此基礎上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縮小,或者體積百分比的減小,這種變化就可以被稱作是“逆轉”了。
千萬不要為了實現所謂的動脈斑塊的完全消失,而過度控制某些相關慢病指標,進而服用超大劑量的藥物,這種情況,動脈斑塊可能不會完全消失,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用藥風險。
很多事并不是多多益善,控制越嚴格越高,取一個平衡點,比起過度控制,安全性更好,也能帶來更多獲益。
誤區3 斑塊只縮小了一點點沒有什么用
在介紹某些動脈斑塊逆轉的相關研究時,經常會有讀者朋友留言說,研究斑塊,動脈斑塊才縮小2mm3,斑塊體積百分比才縮小了1%,這種“逆轉”有什么用?
![]()
其實這個誤區與前一個誤區是緊密相連的,因為目標是讓斑塊“完全消失”,斑塊縮小微不足道的一點點,當然也就“瞧不上眼”。
但如果我們用相對的理論來理解這個問題,就會明白這一點點的逆轉對我們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已有動脈斑塊問題的朋友,如果對所有的風險因素都不干預,任其發展,那動脈硬化斑塊會持續進展,逐漸變大,穩定性也變差,破裂風險越來越高,要么導致血管狹窄影響血供,要么出現破裂引發血栓帶來急性心梗,腦卒中等問題。
如果我們積極控制相關風險因素,實現斑塊不但沒有變大,反而有所縮小,相對于不斷進展的斑塊,這種相對而言的“逆轉”,其實意義重大,正如前文所述,這種變化不但抑制了動脈硬化的進程,還提升了斑塊的穩定性,從根本上減少了心血管疾病風險。
對于高速行駛的風險列車,我們不應該企望它回到起點,但我們可以及時的剎車,緩慢的倒車,延緩發生風險的進程,減少發生風險的幾率。
誤區4 逆轉斑塊嚴控低密度脂蛋白就夠了
有些朋友在逆轉斑塊的過程中,過于強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風險因素的可能影響,這樣的錯誤,不論是從降低心血管風險,還是從實現斑塊逆轉來說,都不應該犯。
![]()
想要控制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嚴控低密度脂蛋白當然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動脈斑塊存在高危風險的人群,一般應該將這個值控制到1.8mmol/L以下,很多極高危風險的人,最好能夠控制到1.4mmol/L以下,單純略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之外,還有以下危險因素,也需要我們積極關注。
其他血脂指標: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脂蛋白a等血脂指標,同樣也要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實現綜合血脂譜的全面調節,比單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帶來的獲益更大。
慢性炎癥: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是反映人體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如果這個值超過2.0mg/dL,就應該引起積極重視,在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積極抗炎,是減少心血管風險的重要靶點,也是經常容易被忽略的。
![]()
其他慢病:除了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也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影響動脈斑塊穩定性的重要危險因素,升高的血壓,血糖都會影響血管內皮的健康,帶來炎癥反應,加速動脈硬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來說,嚴格控制血壓,控制血糖,也是在對抗血管內皮的慢性炎癥。
不良生活因素影響:吸煙,和大酒,暴飲暴食,久坐不動,熬夜,長期焦慮情緒,這些生活中的因素,長期累積下來,同樣也會對血管健康帶來巨大影響,盡可能的降低這些可改變的生活因素帶來的影響,同樣非常重要。
誤區5 對抗血管炎癥要吃消炎藥
前面提到的實現動脈硬化斑塊的逆轉,降低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要抗炎,很多朋友也都了解了對抗慢性炎癥的重要性,但如何“抗炎”,卻仍然存在很多的誤區,甚至有朋友提出,對抗血管炎癥,是不是得吃“消炎藥”。
![]()
從字面意思來看,對抗炎癥用消炎藥,當然是很對癥的,但實際上,很多朋友普通意義上的消炎藥,指的是抗生素等對抗細菌感染的藥物,再廣義一些,消炎藥也包含了一些對抗關節炎的非甾體抗炎藥物,但這些藥物,都不是對抗血管炎癥的真正藥物。
想要對抗血管炎癥,最好的藥物還是健康生活方式,加強運動鍛煉,改善肥胖,嚴控血壓血糖,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都有助于改善提升身體的免疫力,通過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炎癥,才是最靠譜最安全的“抗炎”方式。
如果一定要說藥物的話,以下3種藥物是目前臨床研究證實具有抗炎作用的藥物,大家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使用——
![]()
1. 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除了有高效的降脂作用以外,還有明確的抗炎作用,是改善慢性炎癥的基礎用藥,對于合并血脂異常,特別是需要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朋友,他汀是既能降脂,又能抗炎的藥物,應該優先考慮。
2. SGLT2抑制劑類藥物。降糖藥中的達格列凈,卡格列凈,恩格列凈等藥物,在其促進尿糖排泄,降低血糖的藥理作用之外,還有額外的抗炎,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作用,安貞醫院的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使用此類降糖藥,能夠有助實現斑塊逆轉。
3. 秋水仙堿。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劑型發作的一線用藥,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低劑量的秋水仙堿能夠用于對抗血管內皮炎癥,降低心血管風險。目前此適應癥已在國外獲批,但國內尚未批準。
這篇文章有點長,希望對大家正確認識逆轉動脈斑塊這件事能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積極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更靠譜的健康科普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