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投訴魯迅夾煙墻畫女子道歉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
游客孫女士作為控煙志愿者,于8月22日通過“浙里辦”投訴該墻畫“誤導青少年”,稱原畫去掉室內背景后易引導室外聚集吸煙,要求更換為魯迅右手握拳的形象。
8月25日,紹興魯迅紀念館正式回應,強調墻畫系2003年落成的標志性景觀,承載歷史記憶與藝術價值,“不輕易改變既有形象”。
紹興市文旅局也表示收到大量公眾呼吁,反對因個別人訴求修改文化符號。
8月28日晚,孫女士在微博發布長文致歉,解釋投訴初衷是因游客在墻前“打卡點煙”導致二手煙危害,尤其影響兒童和非吸煙者,并非針對魯迅本人。
她表示“若沒有這種現象,可能不會建議更換”,并希望未來墻畫前能杜絕吸煙行為。
不過,仍有網友認為其將控煙責任轉嫁歷史形象的邏輯未根本改變。
三刀認為,細看這份致歉的內容,不難發現其中的矛盾之處。
致歉者稱投訴的初衷是為了避免二手煙對兒童和非吸煙者的影響,但如果真以公共健康為出發點,合理的邏輯應是針對吸煙行為本身——比如建議景區增設禁煙標識、加強現場引導,而非將矛頭指向一幅靜態的歷史墻畫。
畢竟,墻畫本身不會產生二手煙,真正造成影響的是在墻前吸煙的個體。
這種將問題從“人的行為”轉移到“歷史形象”的邏輯跳轉,讓許多人難以信服。
更值得注意的是,致歉過程中,致歉者始終未對“為何最初聲稱墻畫‘誤導青少年’”作出合理解釋,也未回應公眾對其訴求與實際行為關聯性的質疑,反而反復強調自身初衷的“合理性”。
這種看似道歉實則辯解的姿態,進一步削弱了致歉的真誠度。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類似的“過度投訴”屢見不鮮。
有人因商家餐具未標注生產日期而小題大做,卻無視相關標準中“一次性餐具無需單獨標注”的規定;還有人因壺口瀑布景區的觀景設施“不符合審美”而發起投訴,卻不顧設施本身的安全與實用屬性。
這些看似出于“公共利益”的訴求,往往伴隨著對細節的放大與對本質的忽視,最終消耗的是社會公共資源。
因為景區需投入人力回應投訴,部門需花費時間核實情況,而真正需要關注的公共議題,卻可能被這些無意義的爭議淹沒。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事件背后往往隱藏著“流量至上”的邏輯:通過制造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吸引公眾目光,進而實現個人或群體的曝光目的。
有人指出,此次致歉者在事件發酵后,其社交賬號關注度顯著提升,即便部分平臺賬號被封禁,相關話題仍持續占據熱搜,這種“黑紅也是紅”的效應,或許正是某些人刻意追求的結果。
所以,大家對這種行為的反感,不僅源于對公共資源浪費的惋惜,更源于對“流量侵蝕公共空間”的擔憂。
說到底,公眾對此次致歉的不滿,本質上是對“真誠”的期待與對“功利”的抵觸。
當然,人們并非反對控煙,也并非不重視青少年教育,而是反對將這些嚴肅的議題異化為個人或群體利益的跳板,拒絕以“道歉”為名的再次回避。
文章最后,我想說的是:
公共空間不是個人訴求的試驗場,更不是流量博弈的舞臺。
只有放下功利心,以事實為依據、以理性為準則,才能讓每一次發聲都真正推動問題的解決,而非制造新的矛盾。
請【 點贊 】,點【 在看 】,把文章【 轉發 】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