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深圳經濟特區45周年。
45年,彈指一揮間。一座曾經3天一層樓的城市,如今早已高樓林立,不再用速度驚艷世界。
但當我們撥開GDP的迷霧,撕掉"搞錢之都"的標簽,會發現這座城市的內核從未改變。
與其說這是一部城市建設史,不如說,這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答題史。
從誕生那天起,深圳就被時代推上考場,接下了一道又一道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難題。它沒有標準答案可抄,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摸著石頭過河,去沖撞、去試驗、去求解。
但每一次摸索,都在無意間觸碰到了一個更深層的命題——誰來制定規則?
四十五年,人間正道是滄桑。回望過去,這位名叫深圳的考生,至少交出了三份定義了不同時代的精彩答卷。
第一道題:生存之問 (1979~2014)—— 構建經濟的供血系統
時間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一河之隔的香港繁華如夢,這邊的寶安縣卻還在為溫飽掙扎。
擺在深圳面前的第一道題,無比殘酷,關乎生存。
一河之隔的香港,其繁榮發展形成巨大反差。這道題的題面直接而現實:如何在一個舊有的經濟格局下,讓普通人與嗷嗷待哺的企業,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滋養?
中央的批示言簡意賅:"殺出一條血路來!"
深圳最初的答案,是成為一個"超級接口",為封閉的經濟體接入外部循環。
在那個沒有數字化的年代,深圳其實已經在處理"數據"——只不過是以訂單、圖紙、樣品的形式。它放下身段搞"三來一補",本質上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連接全球資本與中國勞動力的端口。
![]()
數據清晰地記錄了這一模式的巨大成功:從1990年到2024年,深圳實際利用外資額從4.8億美元增長至61億美元,增長近12倍。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外商投資企業都是出口的絕對主力。這套高效的外部輸血系統,為深圳解決了最初的溫飽問題。
然而,單純依賴外部輸血是脆弱且不可持續的。當城市肌體逐漸豐滿,它必須擁有自己的"造血"機能。
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是這座城市構建內部供血系統的關鍵一步。
它不僅為萬科、平安等本土拓荒者提供了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將"信任"標準化——股票,本質上就是一份可流通的信任憑證。它構建了服務于大型企業的金融主動脈。
但它的局限性同樣明顯:它主要為已經相對成熟、規模化的企業服務。
對于構成深圳企業總量超90%的中小企業而言,這套主流金融體系的門檻依然高不可攀。主動脈的強勁搏動,無法有效將血液輸送到這些最具活力的末端毛細血管。
主流體系之外,深圳的"草根"們則用自己的方式野蠻生長。
以華強北為心臟,一個獨特的電子產業生態自下而上地形成。在這里,一套基于熟人社會的"原始區塊鏈"在運轉——每筆交易都被周圍的商戶"見證",違約者會被整個市場"拉黑"。
信息、資本和元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轉,無數小作坊、小檔口依靠現結的貨款和上下游的商業信用,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快速迭代。
這是一種高效但非正式的毛細血管網絡,它繞過了傳統銀行,卻真實地供養了深圳制造業的底層細胞。
但這套“地下金融系統”同樣有其天花板:它無法支持企業的規模化擴張,也無法為需要長期投入的研發創新提供穩定支持。
至此,一個深刻的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外部輸血不可持續,資本市場高不可攀,民間金融上不了臺面。
數千萬正規經營、渴望發展的小微企業,依然處于金融服務的"真空地帶"。
面對這一歷史性的結構難題,深圳的答案不再是單一的政策或機構改革,而是一場由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浪潮。
其中,誕生于2014年的微眾銀行,作為國內首家數字銀行,提供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樣本。
它用分布式技術替代昂貴的大型機——這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暗示了一種去中心化的未來。將單賬戶年均IT運維成本降至約2元,遠低于傳統模式。
![]()
不再過度依賴實物抵押,而是將海量的、合規的數字行為數據,轉化為信用的度量衡。
其成效直接體現在,截至2024年末,"微粒貸"服務的客群中,約18%為此前在央行征信系統中無信貸記錄的"首貸戶"。而在其“微業貸”授信企業中,約50%的客戶系企業征信白戶,累計有38萬企業在微眾銀行獲得第一筆企業貸款。
從充當外資的"接口",到建立服務巨頭的"主動脈",再到催生服務草根的"數字毛細血管",深圳用三十多年的時間,由外而內、由大到小,層層遞進地構建了一套復雜而強大的經濟供血系統。
但血液能流動,不代表血型能匹配——這個隱喻,將在大灣區融合中得到新的詮釋。
第二道題:融合之問 (2015~2024)—— 從物理連接到規則互通
當生存問題初步解決,深圳迎來了第二道考題:融合。
成為一個區域的引擎,遠比單純的自我生長要復雜。當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深圳面對的,是如何將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體系,整合為一個高效協作的經濟體。
這一次,深圳不再只是規則的接受者,而要開始參與規則的協調。
它的答案,是系統性地識別并拆除那些橫亙在區域間的無形之墻。
第一堵墻,是產業與地理的隔閡。
融合,首先發生在看得見的物理世界。
以大疆創新為代表的深圳企業,早已將大灣區的地理版圖內化為自己的組織肌理:研發大腦在深圳,轉身就能調動東莞的精密制造供應鏈,再借助香港這個全球貿易與金融中心,為產品打開銷路。
這條"深圳研發+珠三角制造+香港全球化"的通路,早已成為大灣區產業協同的黃金法則。
僅僅是貨物的自由流動,還遠遠不夠。資本的壁壘隨之凸顯。
于是,以"深港通"為代表的互聯互通機制應運而生,它打通了資本市場的制度壁壘,創建了一條受監管的金融高速公路。
國際資本可以通過香港投資深圳的科技企業,內地資金也能配置全球資產。如果說第一階段是構建血管,那么這一階段就是實現不同血型的兼容。
當貨物與資本得以順暢往來,人的跨境流動便構成了新的瓶頸。
一個香港工程師來到深圳,最先感受到的"摩擦力"往往來自最日常的環節:支付與身份認證。
對此,深圳的科技企業提供了數字化解法。
騰訊的微信支付率先推出香港版錢包,解決了跨境小額支付難題。在此基礎上,更為深遠的探索是"騰訊E證通"等數字身份項目,旨在將身份證、回鄉證等多種實體證件虛擬化、統一化,為構建一個真正的"大灣區生活圈"提供信任基礎。
然而,所有流動——無論是貨物、資本還是人——最終都沉淀為數據。
從實物訂單到數字數據,深圳處理"信息"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而數據,恰恰是融合中最深、也最無形的障礙。
一個終極問題浮現:在不同的法律與監管體系下,數據的"信任"如何跨境傳遞?
一種"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全新思路由此誕生。
在粵港澳三地政府與監管機構的協調支持下,"跨境數據驗證平臺"項目啟動,集結了區域內多家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共同探索。
微眾銀行作為總體方案設計及技術支持方,先后助力了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于2022、2024年的上線。兩平臺基于DDTP(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理念及FISCO BCOS區塊鏈底層開源平臺,創新提出由個人自主攜帶數據跨境、結合區塊鏈技術提供驗證能力的跨境數據解決方案,為大灣區構建一條數據流通“高速路”。
微眾銀行、騰訊等深圳本土科技力量,將華強北那套"見證式信任"數字化,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了信任的跨境傳遞。
這一看似簡潔的模式背后,是長達數年在不同體系間進行無數次溝通協調與技術驗證的艱辛過程。
最終,它實現了數據不出境下的信任跨境傳遞,為大灣區數字經濟的一體化掃清了最底層的障礙。
從產業供應鏈,到資本市場,再到個人身份與數字信任,深圳正系統性地消解大灣區內部的制度性摩擦,將一個地理概念,真正塑造為一個有機的經濟生命體。
第三道題:引領之問 (2025~未來)—— 從應用創新到定義底層
題面是: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走向科技強國,當外部環境倒逼我們必須科技自立,深圳如何從應用創新邁向源頭創新?
如何從一個規則的適應者,變成規則的制定者?
這一次,深圳的答案是:扎根。
扎根,意味著不再滿足于商業模式的巧妙,而是要向下探,去觸碰那些最底層的技術、最根本的架構。
深圳的研發(R&D)投入強度在2023年已達到6.46%,其中超過93%來自企業。這不是規劃,而是市場的真實選擇。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華為在5G領域的實踐。
它不僅是設備制造商,更是從底層協議到核心專利,深度參與甚至主導了全球5G標準的制定。這標志著深圳的頭部企業,第一次真正掌握了"游戲規則"的制定權。
這場深刻的范式革命,正在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延續。
如果說"AI+"是給傳統業務換引擎,那么一個更具顛覆性的概念——"AI原生(AI Native)"——則是要重新設計系統。
騰訊的混元大模型正在重塑商業基礎。據財報披露,通過深度理解用戶意圖和創意內容,部分廣告場景點擊率從1%提升至3%以上。混元API日調用量已超10億次,在騰訊會議、騰訊文檔等產品中全面應用,正在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而在金融領域,這場AI原生的革命正在更深層次地展開。
當大語言模型讓機器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人類的需求,數字金融不再只是把線下業務搬到線上,而是要重新想象金融服務的可能性。
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數字原生銀行,正在經歷一場從內到外的重構。AI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融入了銀行的DNA——從一個貸款申請的風險評估,到一次客服對話的情感識別,從產品設計的千人千面,到系統架構的自主進化,每一個環節都在被AI重新定義。
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躍遷。當傳統銀行還在討論要不要用AI的時候,AI原生銀行已經在思考如何讓AI成為組織的一部分。這種差距,不是技術代差,而是物種代差。
從氣象預測到商業智能,從企業服務到金融創新,深圳的創新者們正在從牌桌上的玩家,變成那個搭建牌桌的人。要搭建牌桌,必須有足夠穩的地基。
![]()
AI這個聰明的"大腦",如果喂養的是來路不明的數據,后果可想而知——信任,從資本市場的基石,變成了智能時代的基石。
于是我們看到,在國家層面,深圳被選為數字人民幣首批試點城市,探索未來數字貨幣的形態,這本身就是在為整個數字經濟構建最底層的信任基石。
其目的,正是要把信任從稀缺品變成基礎設施——從華強北的口碑系統,到數字銀行的算法信用,再到區塊鏈的數學信任,深圳一直在做同一件事。
從5G通信標準,到未來數字貨幣,再到開源的信任基礎設施,我們看到了一條從構建連接到構建信任,再到釋放智能的戰略遠見。
深圳不再滿足于做出更好的產品,而是致力于打造能長出無數好產品的土壤。
這,才是一個先行示范區真正的擔當。
結語:深圳的終極答案
深圳經濟特區45年,回答了三道題,背后其實只有一個終極答案:
永遠直面時代最真實、最棘手的問題,并永遠相信市場和技術的力量。
它不迷信任何固定的模式,因為所有模式都會過時。
它只相信,只要問題存在,就會有需求;只要允許試錯,就會有創新;只要保持開放,這座城市就永遠年輕。
從學習規則、適應規則到制定規則,從接受信任、創造信任到定義信任,深圳的野心從來都不藏在GDP里,而是藏在每一個看似技術性的選擇背后。
誰掌握了規則,誰就掌握了未來。
深圳的下一道考題是什么?沒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過去四十五年直面難題的經驗,將是它應對未來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底氣。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4972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