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燕湖。全裕高/攝
編者按:湖波不驚,卻鐫刻星城千年脈動。長沙的湖庫,是“綠水青山”饋贈的生態基底,亦是“金山銀山”奔涌的發展源泉。它們涵養水土,承載鄉愁,更在城脈深處,以無聲的壯美,注解著“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紅網聯合長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庫覺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庫》,看長沙如何珍視這液態遺產,守護這水色根脈。今天推出系列報道之《綠心綴三珠:雨花跳動的湖光史詩》。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芳 通訊員 周懿民 實習生 林瓏 李娜 長沙報道
長沙城南,雨花區的綠意肌理間,三泊碧水宛若星辰遺落,又似天賜的銀鏡,鑲嵌于大地溫柔的褶皺。石燕湖的古意幽深,同升湖的煙火繁盛,復興湖的野趣天成——它們以各自的風骨與韻致,在長株潭城市群躍動的綠心深處,合奏著一曲自然與人文永恒交織的壯麗交響。
三汪碧水,不僅是長沙水系的靈動注腳,更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彰顯著長株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石燕湖:時光淬煉的生態密碼
群山如臂,環抱一泓翡翠。
![]()
石燕湖。
石燕湖,深嵌于長株潭生態綠心核心。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8%以上,空氣中負氧離子充盈,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綠心提供著強勁的“綠肺”功能。
![]()
石燕湖。
石燕湖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關羽“戰長沙”傳說獲考古實證。《跳馬澗黃氏族譜》明確記載:“關圣帝君行軍過境,飲馬于潭,刀劈石屏”,所指“石屏”即現今石燕湖峭壁景觀。
1927年,這里發現了中國第一條完整魚化石,目前存放在國家博物館里;而石燕化石的驚世發現,至今仍低語著“石燕化雨”的民間傳說。石燕,也正是其名由來。
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曾途經石燕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及的“湘潭七都”即包含此地。湖岸的百年老樟樹下,至今流傳著革命年代地下當人秘密集會的傳說,現今的“石燕湖地下黨支部舊址”就在湖邊。
![]()
石燕湖。
今日的石燕湖,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典范。湖水清冽,達到直飲標準;春深時節,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桃花水母翩躚起舞,無聲印證著生態保護的卓越成效。依托絕佳生態與深厚底蘊,石燕湖已成為長株潭融城釋放綠色紅利的閃亮名片。
游客徜徉湖邊,或挑戰橫跨峽谷的天空玻璃橋,或體驗峽谷蹦極的驚險刺激。百年古木的“樹長”故事,掃碼便躍然指尖。年迎百萬游客的盛況,正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動寫照。
202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長株潭”和“生態綠心”。如今,花博園、綠心步道,以及蓬勃涌現的民宿、露營等新業態,無不以石燕湖為重要載體。
![]()
石燕湖。
最是這湖水的澄澈,清冽可掬,竟達直飲標準;春深時,對水質極盡挑剔的桃花水母,舒展著半透明的裙裾,在澄澈中翩躚起舞——這是時光與自然合力書寫的、無字的生態證言。
同升湖:萬民共筑的煙火豐碑
1976年的寒冬,3000多名建設者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書寫了一部人與自然的壯麗史詩。90個晝夜,他們肩挑背扛,硬是靠人力筑起了一座600畝的生命之泉——同升湖。這座湖的誕生,是那個年代“人定勝天”精神的最好見證。
開閘放水的那一刻,清流如銀龍奔涌,干涸的稻田重獲生機。洞井鄉的農民們終于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1990年,一場20年不遇的大旱席卷而來,同升湖再次挺身而出,不僅灌溉了設計范圍內的農田,還額外保住了1800多畝晚稻,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豐收守護神”。
![]()
同升湖。
40載光陰流轉,當年的建設場景已化作湖畔的溫馨記憶。勞模們踩出的土埂,如今變成了綠樹成蔭的步道;昔日的工地,現在已是繁華的現代社區。白鷺在湖面翩躚,拱橋倒映碧波,金沙鋪就的湖岸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同升湖山莊崛起,造就了“人居典范”的美譽。這片人工湖早已超越了最初蓄水防洪的功能,深深融入城市血脈,成為“水利為民”理念的生動寫照。
如今,倒映著別墅群的剪影與湖畔學子的瑯瑯書聲,成為“同升共榮”的精神圖騰。湖畔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徐悲鴻藝術館的藝術生們常常在此寫生,用畫筆記錄湖光山色的變幻;同升湖學校的鐘聲里,蘊藏著“好身體、好心態、好習慣”的育人哲思,回蕩著“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端午時節,社區居民一起包粽子、話家常,太極愛好者的沉穩招式與孩童的歡聲笑語相映成趣。湖,已非風景,而是情感的紐帶,精神的故園。
![]()
同升湖。
然而,守護這片水域并非易事。富營養化的威脅、日常維護的重擔,時刻考驗著社區的智慧。好在有一群熱心的“護湖使者”——“四季同升”團隊用鏡頭記錄湖泊的美麗,呼吁更多人加入護湖行列。當萬家燈火倒映湖面,最美的風景,莫過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溫馨畫面。
同升湖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座人工湖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儲存了多少立方水,更在于它滋養了多少人的生活,承載了多少代人的記憶。從抗旱保收的“守護神”,到宜居宜業的“生態圈”,它始終在書寫著新的篇章。
端午粽香氤氳里,太極的沉穩招式與孩童的清脆歡笑相映成趣——這片人工湖早已深深沁入城市血脈,無聲流淌著“水利為民”最溫暖的煙火史詩。
復興湖:璞玉天成的鄉愁秘境
潛入跳馬鎮蔥蘢山坳的懷抱,復興湖宛如一塊未經雕琢的青玉,溫潤靜臥于綠心最幽深之處。
作為雨花區第二大水體,這方約400畝的碧波,是長株潭“綠心之芯”最本真的容顏。四面青山如黛,環抱著原始次生林郁郁蔥蔥的呼吸。掬一捧山澗匯聚的清泉,澄澈明凈,可鑒云天;湖面如鏡,穩穩銜住流云游走的姿態與青峰的倒影,風乍起,揉碎了萬點跳躍的金鱗。
![]()
復興湖。
野生的生態魚群自在悠游,白鷺掠水驚起圈圈漣漪;偶有豹貓矯健的身影在林間一閃而過,留下幽綠的眸光,成為生態無言卻最有力的代言。
釣客默坐水畔,身影與山水融為一體,只聞山風穿林越壑的私語,攜來泥土與草木最原始純粹的芬芳,滌蕩肺腑。便捷可達的湖畔,生態農莊靜默展示著有機的生機,古寺的晨鐘暮鼓悠揚回蕩——它們共同守護著這片城市“桃花源”珍貴的野性天真。
![]()
復興湖。
“復興”之名,早已超越地理符號,升騰為對生態本真價值回歸最深情的呢喃與期許。
石燕湖的古意、同升湖的繁盛、復興湖的野趣,如同三顆瑩潤的綠珠,溫婉地綴于長株潭遼闊的綠心綢緞之上。它們以水為墨,以時光為筆,在長株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宏大敘事里,終將不舍晝夜,匯入八百里洞庭的懷抱,融入長江奔涌不息的壯闊詩篇。那澎湃激蕩的永恒潮聲,是萬物共生共榮的深情和鳴,在時光不息的浩蕩河床上,奏響著澤被未來的光明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