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魏家村的村名雖直白,讀音卻藏著玄機。當地方言將 “魏家” 讀作 “遇家”(標準音?y24 ko423,吳拼 niu3 ko5),十有八九的外鄉人都會念錯。這個坐落于楊溪北側溪積平地上的村落,因魏姓聚居而得名,1968 年曾改稱 “青紅大隊”,1971 年恢復原名。比起村名變遷,更令人稱奇的是村中傳承數百年的獨門手藝:不用一釘一膠,僅憑竹材便能 “扼” 出結實的矮椅。
【竹矮椅】
寧海西部山區向來有 “靠山吃飯,靠竹喝粥” 的說法,黃壇片更是竹制品的天地:橫坑的笤帚、張遼的簟、大洋山的米背、張家山的棉花籮、枧頭的糠篩米篩、后沈的冷飯筲箕、黃壇村的米籮、瓦窯山的畚箕、下洋朱的四兩籃、上遼崗的倒缸籃…… 而不產毛竹的魏家村,卻以 “扼矮椅” 這門絕活占據獨特地位。
“扼矮椅” 的 “扼” 字,藏著工藝精髓。村里師傅解釋:“這手藝不用釘子、鐵絲、膠水,不涂油漆,全憑竹材韌性咬合。” 從落料、鑿孔、打洞到咬口、彈火、拗環、插筲、組裝,一把矮椅要經十幾枚插筲、十幾處咬口、二十多個孔、三十多個洞的工序。尤其是椅背 “扼環”,火候把控極嚴:燒老易斷,燒嫩易碎,魏家人憑肉眼判斷,隨手一 “扼” 便成弧度,成品四平八穩且防蟲蛀,熟手一天能 “扼” 五六把。
這門手藝的傳承規矩嚴苛。300 多年來,村規明確 “只傳兒子不傳女兒,只傳媳婦不傳囡”,怕技藝外流。村民回憶,解放前有魏家公教外姓少年手藝,被族人罰了六扇祠堂門,此后再無人敢破規矩,讓魏家村成了全國罕見的 “扼矮椅” 專業村。
“扼矮椅” 的興衰映照著時代。民國至六十年代鼎盛,五角錢一把的矮椅遠銷溫、甬、滬,村民借此勉強溫飽;六七十年代 “割資本主義尾巴” 時,“打辦” 嚴查販賣,村民趕集常與執法人員 “躲貓貓”,矮椅被沒收是常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全村 160 戶重操舊業,鋸竹聲成 “竹筒交響曲”,村民靠此蓋起新房;新世紀后,因沙發普及一度遇冷,如今又因餐館、企業復古需求回暖,60 公分以上供飯店,矮款供會場,訂單多到 “扼不及”。
如今的魏家村,200 多戶中僅 20 多戶保留這門手藝,五十歲以下者鮮少會做。這門百年手藝,正在堅守與變通中尋著傳承的路。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應可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