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網絡)
撰文 | 蘇澄宇
2025年3月,職業野生動物誘捕員丹·伯頓(Dan Burton)在加州蒙特雷縣的一個牧場里,切開了他剛剛捕獲的野豬。
![]()
圖源:the independent
刀鋒劃過,露出的不是熟悉的粉紅色肉質,而是令人震驚的霓虹藍色。
"就像思樂冰的顏色,"伯頓形容道,"不是淡淡的藍,是那種熒光藍"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不是個例。在同一個800英畝的牧場里,伯頓發現的12-13頭野豬,切開后的肉全部呈現這種詭異的藍色。
![]()
圖源:fb
面對這種"外星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基因突變嗎?是新物種嗎?
都不是。
加州魚類和野生動物部門(CDFW)的實驗室檢測給出了答案:二鼠磷(Diphacinone)中毒。
![]()
當局表示,殺鼠劑誘餌通常會加入染料,以便標示其為有毒物品。圖源:(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二鼠磷是一種抗凝血殺鼠劑,農場用它來對付地松鼠。為了防止誤食,廠家特意在毒餌中加入亮藍色染料作為警示。
野豬不識字,看不懂警告標簽。它們憑借強大的嗅覺找到誘餌站,用獠牙撬開容器,大快朵頤。由于體重大(成年野豬可達90-200公斤),它們吃下毒餌后不會立即死亡,而是帶著毒素繼續生活。
藍色染料隨之滲透到肌肉和脂肪組織,把整頭豬染成了"阿凡達"。
如果你認為這是2025年才出現的新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
![]()
2015年發現的藍色野豬肉 圖源:GlendilTEK/Imgur
早在2015年,硅谷摩根山地區就有獵人發現了第一例藍色野豬。
![]()
圖源:GlendilTEK/Imgur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毒理學實驗室確認了殺鼠劑污染,但這個警報并未引起足夠重視。
![]()
2015年發現的藍色野豬肉 圖源:GlendilTEK/Imgur
十年過去了,情況有多糟?
2018年,美國農業部野生動物服務局在加州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發現檢測的120頭野豬中,10頭(8.3%)體內含有抗凝血殺鼠劑。更驚人的是黑熊,12頭中有10頭(83%)檢測呈陽性。
這意味著,在加州的某些地區,你遇到的野生黑熊,十有八九體內都有毒。
最諷刺的是,野豬似乎特別"喜歡"這些毒餌。
CDFW的研究發現,野豬會主動尋找并破壞誘餌站。它們的行為模式幾乎像是在"自殺式覓食,先憑借靈敏的嗅覺定位誘餌站,再用獠牙和蠻力破壞防護裝置,最后將整個誘餌站的毒餌一掃而空。
這種行為在每年2-3月尤其頻繁,恰好是地松鼠活動高峰期,農場大量投放毒餌的時候。
![]()
圖源:Carolyn Cole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藍色的肉煮熟了能吃嗎?
絕對不能。
2011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明確指出:烹飪無法消除二鼠磷。這種毒素耐高溫,即使煮到165°F(74°C)以上也無法分解。
更危險的是,二鼠磷是抗凝血劑。人體攝入后可能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死。
CDFW已經設立了專門熱線,呼吁獵人發現藍色肉類立即報告,切勿食用或喂給寵物。
野豬變藍只是冰山一角。當83%的黑熊體內都有毒素時,整個生態系統已經陷入危機。這些毒素通過食物鏈不斷累積,最終,從底層到頂級捕食者,整個食物網都被污染。
還記得文章開頭那位誘捕員伯頓嗎?
他在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干這行幾十年了,以前從沒見過這種顏色的肉。現在,幾乎每個月都能碰到。"
參考資料: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2025). "Poison Detection in Wild Pigs Brings Attention to Pesticide Exposure in Hunter-Harvested Wildlife." CDFW News Archive.
Burton, D. (2015). "Photos: Wild Pig with Mysterious Blue Fat Found in California." OutdoorHub, September 10, 2015.
USDA Wildlife Services. (2018).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 Exposure in California Wildlife." Wildlife Health Laboratory Report.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2025). "Wild Pig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Bait Station Interactions." Internal Report, July 2025.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udy Group. (2022).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roup bacteria as responsible for chromatic alteration on rabbit carcasses."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PMC9251874.
Centre for Food Safety Hong Kong. (2016). "Food Safety Focus: Glowing Bacteria in Meat." Issue 115, February 2016.
UC Davis Veterinary Medicine. (2011). "Heat Stability of Diphacinone in Wild Game Meat." California Animal Health and Food Safety Laboratory System.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