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1日,也就是蘇聯對日本宣戰后的第三天,朱德總司令發布了“第二號命令”: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并準備接受日、偽軍投降,呂正操所部、張學思所部、萬毅所部、李運昌部即日由現在的駐地,向東北開進。
進軍東北,絕不是臨時決定的,而是毛主席考慮已久的設想。早在1944年11月,毛主席在六屆七中全會上就說過:“中國的國土蔣介石丟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還要準備幾千干部到滿洲去。”1945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主席再一次強調:“要準備20到30個旅,15萬到20萬人,脫離軍區,將來開到東北去。”
東北究竟能不能去,中央此刻也沒譜。8月29日中央給晉察冀、山東分局的指示中說:“晉察冀和山東準備派到東三省的干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部隊可用東北軍和義勇軍等名義。只要蘇軍不堅決反對,我們就可以非正式地進入東三省。不要聲張,不要在報紙上發表消息。進入東三省后,不要坐火車進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廣大鄉村和紅軍未曾駐扎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權和地方部隊,大大地放手發展。
毛主席之所以盯住東北,是因為這里有豐富的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在東北也沒有統治的基礎。誰捷足先登,誰就取得了打天下的主動權。所以,在聽到蘇軍出兵東北的消息后,朱德就下達了第二號命令。
![]()
接到命令之后,駐河北、遼寧邊境的李運昌部,是距離東北最近的一支部隊。盡管李運昌并不知道這個命令政治、軍事背景,這位1925年黃埔四期學生,參加過秋收起義的老黨員,曾經在劉少奇領導下,在滿洲省委搞過地下工作,所以對東北是十分熟悉的,李運昌召集部隊召開緊急動員大會,立即行動向東北進軍,會議確定:由李運昌率領13000名官兵以及2500多名地方干部,分三路開始向熱河、遼寧和吉林進發。由曾克林和唐凱率領16軍分區的12團、18團以及朝鮮支隊等共計4000多人,從撫寧出發,向錦州、沈陽等地前進,這支部隊又稱為是挺進東北的前梯隊。
為了加快進軍東北的步伐,曾克林考慮到山海關有日、偽軍2000人駐守,他們拒絕向八路軍投降。山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稱之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且城墻高大堅固,八路軍只有槍沒有炮,不占優勢。于是決定置山海關于不顧,跨越長城,攻取前所車站,切斷山海關敵軍的退路,而這個車站只有400多人,雖然戒備森嚴,但是士氣不高,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他們已經成為了驚弓之鳥,曾克林胸有成竹,當即向偽軍發出最后通牒,果然,不費吹灰之力,400多人無條件投降,繳獲步槍200多支,機槍十挺以及一批軍用物資。徹底切斷了北寧鐵路山海關至錦州的交通,山海關的日軍據點陷入了孤立狀態。
而這時,他們收到情報,蘇聯紅軍有一支分隊從赤峰方向而來,注意與蘇軍聯系,得到這個消息之后,曾克林非常高興,決定組織部隊和軍樂隊迎接蘇軍,蘇軍分隊大約60人,乘五輛汽車后面拉著大炮,手持武器。因為語言不通,蘇軍以為他們是日偽的雜牌軍,示意繳械投降,機槍也對準了他們,氣氛頓時緊張了起來。
![]()
于是,他們指著自己手臂上的鐮刀、錘頭圖案,伸出手臂他們看,并比劃著說:“我們是共產黨。”蘇軍的戒備心明顯放松了些,但還是聽不懂,他們想到了一個主意,聽說各個國家領導人的名字是音譯的。于是曾克林就比劃著說:“毛澤東,毛澤東,毛澤東。”當蘇聯軍隊聽到“毛澤東”這三個字時,招呼一個稍微懂點漢語的蒙古人過來,費了老半天勁,他們才明白,原來是八路軍遵照毛主席、朱德的命令進軍東北,配合他們軍隊收復東北失地的。
曾克林考慮到,如果這個時候直接進軍錦州、沈陽,那么山海關就成為他們后顧之憂,而且對后續部隊也非常不利,決定立即殺過回馬槍,攻克山海關。蘇軍的這支小分隊,雖然人數不多,但裝備精良,有重火器和汽車。于是,曾克林向上級請示:讓蘇聯軍隊配合他們攻打山海關,我軍擔任主攻,蘇聯配合行動。
蘇軍除了留少數部隊在前所車站之外,絕大部分隨他們一起進軍。曾克林決定先禮后兵,來一波政治攻勢,于是,向敵人下達投降的最后通牒,派人送了過去,但他們仍然是頑固不化,拒絕投降。各部隊迅速展開,沖向山海關。蘇軍集中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封鎖天下第一關城樓的制高點,18團趁機沖到了城門下。一時槍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在槍林彈雨中,戰士們搭起軟梯,奮力地登上城墻,敵人頓時陣腳大亂,見勢不妙潰退到城中,憑借著街道房屋展開巷戰。蘇軍指揮官指揮著迫擊炮轟開了城門,后續部隊和蘇軍一擁而入,窮追猛打,使得敵人喪魂落魄,有的跪地投降,有的棄槍逃跑,日軍抵擋不住向秦皇島方向潰逃,偽軍見日軍都逃跑了,不敢抵抗,紛紛繳械投降。
山海關被攻克下來了,曾克林又帶領部隊沿鐵路向錦州前進,與駐錦州的蘇軍會合后,留下1個團守衛錦州,然后,帶上4個連,乘坐火車向沈陽進軍,到達沈陽車站,蘇軍守衛部隊神經頓時緊張起來,第一次看到這么多中國的部隊,不知道他們從哪里來的,把住站臺不許他們下車。曾克林帶人到蘇軍沈陽衛戍司令部接頭,遭到蘇軍司令的一頓責問:“你們是什么軍隊?從哪里來?誰叫你們來的?”曾克林本來耐著性子向他解釋:奉延安總部命令前來接收東北。不料這位司令一口拒絕,將曾克林等人趕回了火車上。曾克林不得已決定以硬對硬,來到蘇軍司令部,見到蘇軍司令,把袖子一卷,露出胳膊上刺的五角星和鐮刀、斧頭標記,大聲喊道:“共產黨,毛澤東!”一位蘇軍政工干部看出了門道,聽曾克林訴說了他們的來歷和任務。畢竟大家都是共產黨,蘇軍的態度緩和了,同意他們下車進入沈陽市區。
曾克林整頓隊伍,穿上繳獲來的日本黃軍裝,扛上槍,列隊走在沈陽的大街上。被日本人奴役了十幾年的東北人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隊伍。
曾克林成立了沈陽衛戍司令部,自任司令。當時沈陽還很混亂,大批日本軍人和僑民等待遣返回國,蘇軍則忙著拆卸軍工廠的機器設備,當作戰利品裝上火車,運回蘇聯。大批工人失業,整天游蕩在街頭。曾克林命令擴充部隊,只要到街頭一喊,馬上就有成群的人報名參軍。不到十天功夫,部隊就從不到1000人迅速擴充到20000萬。
蘇軍把日本關東軍的一個軍火倉庫交給曾克林幫忙看守,結果曾克林下令開倉取槍。只要長著手,想拿多少拿多少,很快搬出3萬支步槍, 300挺機槍和100多門炮。這一下,把蘇軍惹惱了,因為根據蘇聯和國民黨簽訂的條約,東北的大城市都要交給國民政府,不能交給八路軍。允許曾克林部進入沈陽,已經很照顧了,沒想到曾克林在沈陽咋咋呼呼大干起來,這樣會刺激國民黨和美、英等國,使蘇聯處于被動難堪。
蘇軍下令,要把曾克林他們趕出沈陽,曾克林也不吃這一套,說是奉中央命令來的,你們管不了,要想讓他們離開,必須有延安下命令才行。蘇軍沒有辦法,便向蘇軍在東北的最高指揮官華西列夫斯基、馬林諾夫斯基兩位元帥報告。
![]()
而這時,周保中聽到有人告曾克林的狀,他才知道有八路軍到了沈陽,非常激動,立即指示在沈陽的馮仲云前去與曾克林聯絡。事實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中,周保中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才是第一個到達東北的。1945年6月2日,駐扎在蘇聯境內的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國際88旅”旅長周保中,被蘇聯遠東司令召去,向他傳達了蘇軍即將對日作戰的意圖。
1940年,在抗聯部隊遭受嚴重挫折、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繼續組織開展小分隊游擊活動。3月19日,周保中、李兆麟、馮仲云在蘇軍遠東邊防軍司令部,討論越界過江野營整訓問題,蘇方原則同意東北抗聯的請求。不久,按照抗聯黨委統一部署,戰略轉移開始,第一、二、三路軍陸續越過中蘇邊界進入蘇聯方面指定區域,組建南北野營,由蘇軍提供后勤供應和軍事訓練。 1941年8月初,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在蘇聯成立,周保中任旅長。1942年8月1日,東北抗聯被整編為蘇聯紅軍遠東方面軍第88獨立步兵旅,周保中任旅長。
根據蘇軍的要求,周保中對抗聯干部進行訓練,在遠東戰役開始前夕,將他們分配到蘇軍各部隊中,擔任向導,向蘇軍詳細介紹東北各城市的地理情況、關東軍的軍事配備、特點等有價值的情報。在出發前,他們收到斯大林的來電:“東北是你們中國人民的東北,蘇聯紅軍的任務是解放東北,建設東北的任務是你們的。待命。”由于周保中與中共中央早已失去聯系,沒能將這些情報通報到延安。在蘇聯的劉亞樓、盧冬生等人,也因為沒有通訊的原因,無法及時向中共中央匯報。
1945年8月11日,周保中按預定方案召集部隊登艦,跨過黑龍江返回國內,同時擔任東北人民自衛軍總司令。他們跟隨蘇軍打回東北后,迅速分散為許多小組,進駐到東北各地57個城市。蘇軍擔任衛戍司令,抗聯的人就擔任副司令。周保中任長春衛戍副司令,李兆麟擔任哈爾濱衛戍副司令……周保中與蘇軍元帥保持著密切聯系。因為他們在蘇聯住了幾年,被編入蘇軍序列,所以蘇聯人很信任他們。
![]()
554名國民黨戰犯獲得特赦,最長的關押25年,怎么安排他們的生活
西路軍最慘烈的一戰;戰斗時,徐向前毫不知情,3000多人全部犧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