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汪淼
美編 / 沈謹瑜
出品 / 網界財經
日前,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果園”)交出上半年成績單。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百果園營收43.76億元,比去年同期少了兩成多;不光沒賺錢,還凈虧了3.42億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的;門店數量也大幅減少,從去年同期的6025家降到4386家,少了1639家。
作為國內規模較大的水果零售品牌,百果園這次業績下滑幅度不小,關店速度也引人關注。從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短短半年就關了741家店,平均每天關4家以上。
這背后,既有消費環境變化的影響,也和百果園自身的戰略調整、品牌定位有關。不少消費者吐槽它價格高,而百果園創始人余惠勇之前“不迎合消費者、要教育消費者”的說法,也讓爭議更大。
01
業績全面承壓
百果園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幾乎各個關鍵指標都在下滑,而且幅度不小。先看營收,43.76億元的數字,對比去年同期的55.94億元,降了21.8%,相當于半年少賺了12億多。
利潤方面更棘手。毛利從去年同期的6.19億元掉到2.16億元,降了65.1%,毛利率也從11.1%降到4.9%。最終,公司凈虧損3.42億元,而去年同期還賺了8851萬元,這是百果園上市以來第一次上半年虧損。
門店是百果園的核心銷售渠道,可今年上半年門店數量減得厲害。截至2025年6月底,百果園總門店數4386家,比去年同期少了1639家,降幅27%。其中加盟店占了絕大多數,從去年同期的4707家降到3570家,少了1137家。
![]()
更直觀的是,百果園2024年底還有5127家店,到2025年上半年就只剩4386家,半年關了741家,平均每天關4家以上。
門店減少直接影響了收入。百果園的收入主要靠水果及其他食品銷售,這部分收入占了總營收的98.5%,而其中七成左右來自加盟店。加盟店數量少了,收入自然跟著降。
有加盟商透露,現在生意不好做,以前一天能賣1.5萬到2.2萬元,2023年后就降到8000到1萬元,到去年中旬甚至跌到5000元以下,不少人撐不下去就關店了。
除了門店和收入,百果園的付費會員數量也在減少,截止2025年6月30日,百果園的付費會員數減少至約71.9萬,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約32.9%。
雖然百果園說全渠道會員總數有9300多萬,微信小程序用戶也漲了,但付費會員變少,說明消費者不愿意為它的服務和產品多花錢了,對品牌的認可度在下降。
02
“高端”與“性價比”的搖擺
百果園一直貼著“高端水果”的標簽,早期靠“好吃水果”“不好吃三無退貨”的口號,吸引了不少愿意為品質買單的消費者。但近幾年,這個定位越來越不被市場接受。
![]()
消費者吐槽最多的是價格。有人曬出賬單,3個蘋果22元,10個橘子170元,一盒李子97元,三樣水果花了250元,稱百果園是“水果刺客”。
拿夏天常見的麒麟西瓜來說,北京朝陽地區,百果園外賣賣51.5元一個(5.1-5.3公斤),而盒馬、七鮮只要29.8元到29.9元一個,小象超市38.2元一個,百果園的價格明顯更高。
有業內人士分析,百果園品質下滑和它的規模有關。高品質水果本來就少,每年不足20%的鮮果能達到“高品質”標準,可百果園最多時有近6000家店,根本沒辦法保證每家店都能拿到好貨。
而且加盟店太多,品控難度大,有些店長舍不得扔壞果,就繼續賣,導致消費者買到不新鮮的水果。
面對消費者的不滿,百果園在2024年調整了戰略,從“好吃水果”改成“高品質與高性價比水果專家與領導者”,想兼顧品質和價格。
但這個調整有點晚,而且效果沒顯現出來。為了做高性價比,它優化了產品結構,減少了毛利率低的產品,可這反而讓整體毛利降得更多。
之前,百果園創始人余惠勇說過“不會迎合消費者,要教育消費者”,還說“便宜水果供大于求,好水果供不應求才貴”。
![]()
這話引發了很多爭議,網友覺得買水果還要被教育,很不舒服,甚至拿它和曾經因高價爭議陷入困境的鐘薛高對比。后來百果園說視頻被剪輯了,語境不完整,但消費者并不買賬。
現在的消費環境變了,大家更理性,買東西先看性價比。晶捷品牌咨詢的專家說,消費者要的是“品質高、價格合理”,不是“高品質就等于高價格”。
尤其是電商讓水果價格更透明,溢價空間小了,百果園還堅持以前的高端定價,自然沒人買賬。
03
調門店、建品牌,但挑戰仍大
面對業績壓力,百果園也在想辦法自救,從門店、產品、渠道等方面做了不少調整,但這些嘗試目前還沒看到明顯效果。
首先是優化門店網絡。百果園說關店不是被動的,是主動引導加盟商把租金高的店搬到租金合理的地方,集中資源做優勢門店。比如有些加盟店開在租金貴的商圈,賺的錢不夠交租,就建議搬到社區或者租金低的地段。
但從結果看,關店速度太快,半年關了741家,反而讓整體收入下滑更明顯。而且加盟商的信心也受影響,很多人因為壓貨、損耗大、不賺錢而關店。
有加盟商說,公司有時候會給日均銷售4000-5000元的店送10000元的貨,賣不出去的損耗要自己承擔,退貨也得自己負責,前期投入23萬,回本要兩年半,很多人撐不到那時候。
其次是打造自有品牌。百果園想通過自有品牌做出差異化,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同時提高毛利。2025年上半年,它的自有品牌數量從42個增加到51個,相關銷售額占門店零售總額的14.9%。
![]()
比如有些獨家銷售的水果品種,只在百果園能買到,想靠這個吸引消費者。但問題是,自有品牌的價格還是不低,消費者還是會和其他渠道比價,要是品質沒特別突出,很難讓人買單。
在線上渠道方面,百果園也在發力。抖音等線上渠道的零售額增長了29.32%,微信小程序用戶也漲到785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13.24%。它還做了門店翻新、搞市場推廣、請美好生活大使,想吸引更多線上線下客流。
但線上流量成本不低,而且線上賣水果要考慮包裝、運輸、保鮮,損耗和成本都高,雖然銷量漲了,利潤卻沒跟上。
另外,百果園還在探索海外市場,在印度尼西亞開了7家門店,想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不過海外市場競爭也激烈,當地有本土的水果零售商,百果園要面臨供應鏈、本地化運營等問題,短期內很難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百果園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說,“下半年,將聚焦產品及服務,提升單店盈利能力;降低政策引導及初始投入,重啟門店拓展;打造全新門店模型,增加銷售渠道;探索產業資本,共建水果與零售生態圈。我們的調改已經完成,今年的目標是先達到盈虧平衡,計劃在2026年實現盈利。”
但這些措施能不能見效,還要看市場買不買賬。畢竟現在消費者對百果園的印象已經不太好,要重新贏回消費者信任,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
總結
百果園定位困境凸顯
2025年上半年,百果園遭遇了成立以來少見的困境:營收降兩成多,凈虧3.42億元,半年關店超700家,平均每天4家,核心的加盟店和付費會員數量也在減少。
這背后,既有大環境的原因,消費疲軟下大家更看重性價比,也有百果園自身的問題。百果園長期依賴高端定位,價格脫離消費者預期,品控因為加盟模式難把控,戰略調整又不夠及時。
百果園不是沒嘗試自救,關店優化網絡、做自有品牌、發力線上、拓展海外,但這些措施目前還沒扭轉業績下滑的趨勢。
消費者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物有所值”,如果百果園不能平衡好品質和價格,不能解決加盟商的生存問題,就算有長期規劃,也很難在競爭激烈的水果零售市場里站穩腳跟。
接下來,百果園能不能實現2025年盈虧平衡、2026年盈利的目標,關鍵要看它能不能真正放下“教育消費者”的姿態,傾聽市場的聲音。
畢竟在零售行業,只有拿出性價比高的產品和靠譜的服務,才能留住顧客和加盟商,讓業績慢慢回暖。否則,“水果專家”的招牌,可能會越來越沒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