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就是細節。"——山姆·沃爾頓
永輝超市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227家門店關閉、2.41億元凈虧損,這家曾經的"生鮮之王"正在經歷關乎存亡的大考——
在電商沖擊、模式復制困境與戰略轉型陣痛的三重夾擊下,傳統商超的集體焦慮正以最殘酷的方式呈現。
一、規模與成本的惡性循環
永輝的上半年財報堪稱一部"血色轉型史"。營收299.48億元同比暴跌20.73%,凈利潤由盈轉虧,而關店規模更是觸目驚心:
227家門店關閉(接近2024年全年的232家),第二季度再計劃關閉186家,僅閉店損失就達8.27億元。
這場"斷臂求生"的背后,是規模萎縮與成本激增的雙重絞殺。
供應鏈改革成為利潤"黑洞"。淘汰50%供應商、推行"裸采"模式雖意在降低中間成本,卻導致毛利率下滑0.78個百分點至20.80%。
更致命的是,投資美股公司的1.84億元公允價值損失,暴露了跨界經營的風險。當調改門店歇業、6500支單品淘汰帶來的短期陣痛,與關閉門店產生的租賃賠償、人員安置成本疊加,永輝的現金流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二、表面改造與文化割裂
永輝試圖用"胖東來化"改造破解困局,卻陷入"形似神不似"的陷阱。124家門店完成通道拓寬、商品升級后,北京石景山店銷售額增長3倍,但消費者投訴"服務冷暴力""價格虛高"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種反差源于員工激勵的本質差異:
胖東來基層員工月薪7600元起,店長月薪近8萬元,員工分紅占利潤95%,而永輝僅將基層工資從2500元提至4500元,且未建立平等關懷機制。
模式水土不服進一步放大問題。胖東來依賴低線城市低成本和創始人文化,而永輝全國擴張面臨高租金、高損耗壓力。
盲目推進烘焙自營化(占比從40%提至78%)推高運營成本,卻未能同步提升品控,導致消費者對"永輝牌"商品信任度不足。當調改投入與關店損失形成剪刀差,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轉型注定難以持續。
![]()
三、線上失守與線下碾壓
生鮮市場的"三國殺"正在重塑行業格局。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與美團優選等社區團購已搶占30%市場份額,而永輝線上業務雖減虧3475萬元,但規模同比縮水29.97%。
更值得警惕的是,山姆會員店以1000元客單價、80%續費率的"精選SKU+高性價比"模式,精準狙擊了中產家庭的消費升級需求。
盒馬則以"生鮮+餐飲+30分鐘達"重構場景體驗。鄭州探十里門店的"平價快餐"日均客流超600人次,現殺現做的海鮮加工服務成為引流利器。
反觀永輝,線上店倉模式雖實現盈利,但數字化賦能的效果尚未完全顯現——智能選品將缺貨率降至2%以下,卻難以彌補商品力的不足。
四、資金鏈與戰略悖論
永輝的轉型正站在懸崖邊緣。88%的資產負債率、39.9億元定增募資背后,是5億元未決訴訟未計提損失的"暗雷"。
盡管計劃通過供應鏈重構(生鮮直采比例提至60%)和自有品牌擴張(計劃上新60款單品)提升競爭力,但單店800萬元的改造成本與關店損失的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
更嚴峻的是,消費者信任危機正在發酵。"反向抹零"等事件暴露管理漏洞,削弱品牌忠誠度。即便Q4調改店占比有望超50%,但毛利率需突破22%才能扭虧的目標,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顯得遙不可及。
當資本驅動的規模化擴張與區域深耕的精細化運營難以平衡,永輝的轉型之路充滿荊棘。
五、從規模到價值的范式革命
永輝的困境折射出傳統商超的集體焦慮。在成本、效率與體驗的三角平衡中,簡單復制成功模式注定失敗。
山姆通過精簡SKU、優化供應鏈實現1.5萬元年均會員消費,盒馬以"餐飲+零售"場景提升客單價,這些案例揭示:零售業的本質是"商品力+人性化服務"的深度融合。
對永輝而言,破局之道在于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區域特色商品的開發、員工激勵體系的重塑,以及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認知轉變,或許能帶來轉機。
正如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所言:"商業的本質是滿足人的需求。"當永輝真正回歸零售本質,而非沉迷于資本游戲,這場生死轉型課才有及格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