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這次“騰籠換鳥”,用“巧方案”把“硬資產”推到了臺前。隨著嵐圖在港股發力,東風正從“傳統汽車巨頭”,變成新能源賽道上的“創新標桿”。
文 / 張敏
8月22日晚,東風集團股份(0489.HK)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嵐圖汽車將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股,東風集團股份將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
根據公告,本次交易采用"股權分派+吸收合并"的組合模式,兩大核心環節互為前提、同步推進。
在第一環節,東風集團股份將其持有的嵐圖汽車79.67%股權按持股比例向全體股東分派,隨后嵐圖汽車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香港聯交所。
在第二環節,東風汽車在境內全資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武漢)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吸并主體,向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東風汽車支付股權對價,向其他小股東支付現金對價,實現對東風集團股份的100%控制。
![]()
近3年來,港股央國企私有化屢見不鮮,與此前央國企私有化交易不同,本次東風集團股份宣布“嵐圖介紹上市+東風集團股份私有化退市”的創新性交易方案,有望強化東風戰略布局,樹立改革創新新標桿。
為何要換
如今,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對央企來說,既要扛住傳統業務的估值壓力,又要讓新能源優質資產“跑起來”,成了普遍難題——大多時候,要么是優質資產被母公司復雜結構“掩蓋”,要么是上市平臺因估值低迷失去融資能力。
就在這個轉型深水區,東風汽車集團在2025年8月拋出了這樣一套“破局方案”。這一“騰籠換鳥”的操作,不是簡單的資產騰挪,而是精準擊中了央企轉型的核心痛點,更給行業提供了一個“讓好資產發光”的范本。
為什么必須“換”?東風的這個決定,本質是“用優質資產的高增長,破解傳統平臺的估值困局”。事實上,新舊業務的反差,已經清晰到無法忽視。
受行業電動化轉型陣痛、燃油車業務收縮等影響,東風集團港股上市公司的價值長期被低估。截至2025年8月11日(停牌前),它的總市值只有492.7億港元,股價停在5.97港元/股,市凈率(PB)更是低至0.31倍:這意味著,市場給它的定價,連公司凈資產都沒覆蓋。更關鍵的是,上市這么多年,這個“上市平臺”早就失去了核心的融資功能。
![]()
相反,東風花大力氣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近年的成績單堪稱“亮眼”:2024年交付8.57萬輛,同比增長近70%;2025年更是連續5個月銷量破萬,7月單月交付直接突破1.2萬輛。產品力也精準踩中市場需求——MPV車型“夢想家”從2023年起就穩居新能源MPV市場TOP2,多次拿月度冠軍;新推出的“嵐圖FREE(參數丨圖片)+”更火,上市15分鐘就鎖定1.16萬個訂單,成了城市中產選車的“新寵”。
![]()
一邊是“舊籠子”拖后腿,一邊是“好鳥”急待起飛。東風的選擇很直接:把“舊籠子”(估值低迷的東風集團股份)騰出來,讓“好鳥”(高增長的嵐圖)飛向資本市場——既解了母公司的困,又給嵐圖的發展加了油。
步步為營
轉型方案最怕“顧此失彼”,要么股東不買賬,要么資產銜接出問題。東風這次用“股權分派+吸收合并”的組合拳,把每個環節都考慮得很細,核心就是“不讓任何一方吃虧”。
東風集團股份先把自己持有的79.67%嵐圖股權,按股東的持股比例“分”下去——簡單說,你之前持有多少東風集團股份,現在就能拿到對應比例的嵐圖股權,相當于“股東躺著多了一份新能源資產”。
隨后,嵐圖以“介紹上市”的方式登陸港股。這種方式和常見的IPO不一樣,不發行新股、不搞融資,只是把股東手里已有的嵐圖股份拿到交易所掛牌交易。好處很明顯:嵐圖不用稀釋股權就能快速拿到上市資格,股東也能直接分享嵐圖的成長紅利,不用等“解禁”“鎖倉”,一步到位。
與此同時,東風在境內的全資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武漢投資有限公司)出手,對東風集團股份做私有化——也就是把所有中小股東的股份買下來,讓它從上市公司變成非上市公司。
![]()
這里最關鍵的“對價”設計,特別有誠意:總體收購價10.85港元/股,拆成“現金+嵐圖股權”兩部分——6.68港元是現金,4.17港元對應嵐圖股權。對中小股東來說,這相當于“現金直接落袋,還攥著一只潛力股”:現金給了確定的回報,嵐圖股權又能蹭上新能源賽道的高增長,比單純給現金的“一刀切”方案,實在多了。
這套方案的聰明之處在于,它沒搞“單向輸送”:東風拿到了對集團的100%控制權,股東得了實惠,嵐圖有了上市平臺,私有化的成功率自然大幅提高——這也是它和之前很多央企“簡單退市”最大的不同。
謀求更大發展
東風這次重組,遠不止是“自家的事”。它的價值已經延伸到了汽車行業轉型和國有資本優化的層面,能看到三個關鍵改變。
對嵐圖而言,從“背靠大樹”到“獨立闖世界”。
上市前,嵐圖是東風旗下的“優等生”,但成長多少受限于母公司的資源分配;上市后,它的定位會更清晰,就是東風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能直接依托港股平臺做三件事:一是更容易融資,加速電池、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的研發;二是拓展海外市場,和特斯拉、BBA這些國際品牌正面競爭;三是擺脫母公司的估值“拖累”,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價值能被市場重新認可,成長空間一下子打開了。
![]()
對東風來說,這是一次“資源大騰挪”:把原來分散在傳統業務上的精力和資金,都集中到嵐圖這樣的新能源核心資產上。接下來,它能形成“高端引領、全譜系發展”的品牌格局——嵐圖當“領頭羊”,帶動其他自主新能源品牌一起漲,幫東風從傳統的“汽車制造商”,更快變成“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正好契合國家“汽車強國”的戰略方向。
這也給給央企轉型打了個“可復制的樣本。”之前港股也有不少央國企私有化,比如國電科環、中糧包裝,但大多是“退了就完了”,沒解決“優質資產怎么對接資本市場”的問題。而東風這套“私有化舊平臺+優質資產上市”的模式,是一種“筑巢引鳳”的創新:既解決了傳統企業的估值困境,又讓好資產獲得了資本支持。
對其他面臨轉型的汽車央企來說,這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參考:通過市場化的方案,既能讓股東滿意,又能給新業務“加buff”,這才是轉型該有的樣子。
![]()
現在的汽車行業,早就不是“靠品牌慣性就能贏”的時代了。消費者認的是“真本事”要么是技術夠硬,要么是方案夠巧。東風這次“騰籠換鳥”,就是用“巧方案”把“硬資產”推到了臺前。
接下來,隨著嵐圖在港股發力,東風正從“傳統汽車巨頭”,變成新能源賽道上的“創新標桿”;而它的這套打法,也可能成為更多央企破解轉型困局的“標準答案”。【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