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奇怪,一場不敗而敗的戰爭
![]()
19世紀60年代以來,與中國相鄰的越南已無寧日,新來的法國殖民者推行的大棒政策,越南割讓大片土地,法國遠東殖民軍真正的目的是將越南全境作為前進基地,然后進入中國。
當時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即將陷入亡國的滅頂之災前,越南頻頻向清廷求員這次軟弱多年的清廷終于做出了強硬的決定把法國人抵擋在境外。
1883年12月中旬,法國遠征軍水陸并進,清軍傷亡1000多人。震怒之下,朝廷將滇桂兩軍指揮官革職拿問,派淮軍宿將潘鼎新赴廣西籌辦邊境事務。
潘鼎新是李鴻章的安徽老鄉,更是李鴻章淮軍四大精銳之一,丁字軍的統領,他是第一批使用大口徑火炮攻城戰術的中國將帥,本想在這次戰斗中大顯身手,可命運偏偏和潘鼎新過不去,撲朔迷離的戰場形勢,朝令夕改的朝廷指令,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原來就在潘鼎新走馬上任時,大清朝局再掀波瀾,一心獨攬大權的慈禧早就嫌前盟友恭親王等人不夠聽話,于是發動了她一生中第二次宮廷政變,1884年慈禧對軍機大臣全班更換,從而結束了她與恭親王之間的明爭暗斗。確立了慈禧太后控制了軍機處的職權,慈禧一會主戰,繼而又主張退讓求和,使得政令朝令夕改。
前線的潘鼎新苦不堪言,清軍開始節節敗退,越南王室對宗主國失去了信心,而自己又無力抵抗,只得向法國投降,結果清政府一時間騎虎難下,左右為難,無奈之下,具有和談經驗的李鴻章開始外交斡旋。
這次權傾朝野的李中堂竟然不得不屈尊與法國一個小小的艦長談判,在法國政府的默許之下,雙方很快便達成了協定。
看似非常順利,但是協定中卻沒有明確中國軍隊調回中越邊界的具體時間,本想給朝廷多留些進退空間的李鴻章,不料卻為日后埋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隱患。
1884年6月,法繼續向北推進到大諒山以南的觀音橋,主帥潘鼎新前后兩難,如果迎戰,那就要破壞協定,而朝廷給了他不準后退示弱,也不必先發制人的命令。求戰心切的法國人沒有給潘鼎新回旋的地,此后雙方展開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激烈沖突,結果法軍死傷近百人被迫后撤。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勝利,不但沒能讓潘鼎新獲得嘉獎,反而引火上身,李鴻章密電潘鼎新,轉告朝廷的意思,意思是現在雖然打贏了,就給了法國人開戰的口實。
三天后,法國組建了遠東艦隊兵分兩路直取福建和臺灣。這其中的責任,朝廷自然全部推給了潘鼎新,認為是他挑起沖突。
法國人的戰略思想非常明確,公然聲稱要占領一個地方作為抵押,以此和清政府談判贏得利益,而這個抵押品就是臺灣。
戰火即將在自己的領土燃起,臺灣局勢將如何挽救呢,清廷想起了淮軍將領劉銘傳。
![]()
劉銘傳
劉銘傳雖然個頭矮小,但卻個性生猛,打過不少硬仗,劉銘傳本是私鹽販運者,按照慣例,這種出身不可能邁進官場,然而他卻被他老鄉務實的李鴻章看中了。1862年初,劉銘傳投向正在安慶招兵買馬的李鴻章,淮軍開進上海后,劉銘傳屬下的炮兵諸兵種齊全,裝備全部進口,是淮軍中最強悍的一支勁旅。
李鴻章對劉銘傳格外氣,劉銘傳也的確不負厚望,出道僅三年,即因戰功,從相當于今天少將級別的副將中將級的總兵升到拱衛京冀的上將司令,官至提督,賞穿黃馬褂。
但是大清朝的官場歷來重文輕舞,對此劉銘傳始終耿耿于懷,幾次辭官回鄉,身心疲憊。
1884年中法戰爭不斷升級,清廷決定再次啟用劉銘傳,并正式委任他主辦臺灣城。
劉銘傳從天津悄悄趕往上海,他的到來立刻引起中外關注,法國人高度緊張,命令密探,密切監視著她的行蹤,心高氣傲的法國將軍孤拔雖然表面上并沒有把劉銘傳放在眼里,他宣稱當年劉銘傳的洋教練只是法國的一個下級軍官,世界上哪有學生能打敗老師的道理,但在內心,他對劉銘傳這樣的百戰名將也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劉銘傳秘密抽調了步兵教官100人,炮兵教官,30人,水雷教官四人的攜帶后,趁著雷雨惡劣天氣躲過法國艦隊登上臺灣島。
此時戰爭已迫在眉睫,僅僅十幾天后,法國海軍左右開弓,一路由孤拔進攻福州,另一路由艦隊副司令負責進攻臺灣。
8月5日上午,炮火開始往基隆海灘延伸,清軍倉促構筑起來的沿岸炮臺,頓時失去作用。
劉銘傳已知道了法國軍艦火力太猛,必須讓登陸的法國陸戰隊脫離艦炮火力的支援后才有機會。
于是,劉銘傳下令部隊撤出灘頭陣地,退守后處,等到法軍向基隆市區推進時,他指揮守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展開反擊,經過數小時的激戰,法軍指揮官被槍擊傷,法軍后撤。
雖然基隆首戰告捷,但另一面,福州的馬江海戰卻慘不忍睹。馬江海戰慘敗后的第二天,清帝國對法宣戰,隨后,法軍將進攻便將馬江上的軍隊調走,開始重點進攻臺灣。
![]()
10月1日,法國海軍陸戰隊三個大隊在艦炮火力覆蓋后發現登陸沖鋒,力圖占領基隆,劉銘傳率部在山間筑壘相持戰斗,從清晨一直持續到傍晚,雙方仍然難解。而袋
法軍其后進攻淡水,淡水距臺北僅30公里,一旦失守,法軍將長驅直入,直取臺北。
形勢萬分危急,劉銘傳果斷決定連夜炸毀煤礦,撤軍基隆,然后增援淡水,但是決定立即遭到將領們的反對,按照大清例,失地當斬,所以隨他多年的淮軍將領請他收入會成命,但劉銘傳表示命令是自己所下,如果追究殺頭,他會站出來承擔。
老百姓則更加不能理解劉銘傳,劉銘傳所到之處被百姓指其為漢奸。
與此同時消息傳到京城,更是招來一片非議,大臣們紛紛指責劉銘傳失地,不過此時臨陣換將無人可用,對劉銘傳的撤兵朝廷其實也無可奈何,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法國人在占領基本后驚訝地發現,基隆煤礦的機械已被拆除,一萬多噸,存煤也被回去,他們得到的僅是一座毫無價值的空城。
10月2日,淡水海岸炮兵先發制人攻擊法艦六天后,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雙方開始轉向激烈的搏殺,將軍孫開華部正面碰擊,張高原從右翼突入,張立成埋伏在草叢突襲,淡水一戰,大獲全勝。
這這一戰無疑讓當時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把,就連在場觀戰的英美駐淡水領事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只有臺灣的中國軍隊才能夠堅持與法國人交戰。
這大部分應歸功于劉銘傳的準備工作。
![]()
遭受重創后,法軍宣布封鎖臺灣海峽,臺灣局勢更加不容樂觀,針對封鎖清政府命令,兩江總督曾國荃派南洋海軍支援,而南陽的這些軍艦毫無斗志,其中有兩艘在和法軍遭遇之后,在敵軍的包圍之下開始逃往浙江的鎮海口。
法軍追擊而至。
鎮海是浙江東部的門戶,寧波的咽喉,南北兩座山峰相對而至,地勢險要人稱鎮海口中法戰爭期間,浙江方面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巡撫劉秉璋。
1885年2月28日,孤拔率四艘軍艦駛抵鎮海口外,第二天,清軍率先開炮,三面密集炮火使得法艦無法沖進港口,無法消滅逃亡到此的南洋海軍三艘艦艇。
![]()
馮子材
于此時間,66歲老將馮子材指揮邊軍出戰,他親自手挺長矛進行兩天激戰,法軍死傷1000多人,取得鎮南關大捷,并一舉收復諒山。
鎮南關諒山大捷,臺灣抗登陸成功,浙東炮戰勝利,法國的政策因為再也無法得到議會支持,而其后,中法雙方均無心再戰,歷時一年03個月的中法戰爭宣告結束,。
可是奇怪的結局是,法國戰敗了,卻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利益。這就有了中法之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說法。
劉銘傳是臺灣首任巡撫,七年中他施展生平抱負,把臺灣建設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省,中國第一條電線,第一臺電話,第一座鈾礦,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鐵橋等諸多記錄都是劉銘傳創下的。
可是在甲午海戰,日本擊敗了中國海軍,戰爭結束后,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劉銘傳聞訊后厚了一口血,倒在床上,在這一年,不治身亡。
這小小的東洋島國,是如何崛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