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好奇,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所大學如何成為學術的殿堂,培育出無數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大師?這本由汪曾祺所寫的《在西南聯大》可以為大家揭開這段傳奇歷史。
![]()
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南開在抗戰烽火中南遷昆明合組而成的戰時大學。在日軍轟炸與物資匱乏的艱難環境下,它卻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上的精神堡壘與知識燈塔。汪曾祺,這位從西南聯大走出的文學大家,以細膩筆觸記錄下在西南聯大的生活點滴。
![]()
本書記錄了汪曾祺在西南聯大的生活,以及與同學、師長之間的故事。汪曾祺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在西南聯大讀過書,也在昆明教過書,除了家鄉高郵和北京外,西南聯大是他一生中待得最長的地方,這七年,在他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說:“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
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時常深情回望在西南聯大的時光——翠湖、晚翠園、觀音寺、白馬廟、泡茶館、跑警報、逛書攤……各種人和事在他的筆下娓娓道來,飽含深情。
書摘:
云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云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我們為云南做了一些什么事,留下一點什么?
有些聯大師生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實事,比如地質系師生完成了《云南礦產普查報告》,生物系師生寫出了《中國植物志·云南卷》的長編初稿,其他還有多少科研成果,我不大知道,我不是搞科研的。
比較明顯的,普遍的影響是在教育方面。聯大學生在中學兼課的很多,連聞一多先生都在中學教過國文,這對昆明中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學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獨立思考,學術自由的空氣,使他們為學為人都比較開放,比較新鮮活潑。這是精神方面的東西,是抽象的,是一種氣質,一種格調,難于確指,但是這種影響確實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
西南聯大里,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大師云集,他們在簡陋教室中,為學生傳授知識,更以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 書中,汪曾祺回憶與師長、同學讀書討論的場景,展現出了那一代學子對知識的執著追求。在艱苦歲月里,他們沒有被外界困難打倒,反而在學術的海洋中不斷探索。
本書不只是汪曾祺的回憶,更是一部西南聯大的奮斗史。我們可以看到,在那時的極端環境下,知識的力量、師生的情誼以及為國家民族奮斗的精神如何熠熠生輝!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