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個周三,聊聊近年來和羅羅常提起的一個默契:不敢教人和傳播所謂“經驗”,尤其是教孩子“未來該如何”。(今天繼續聊一點輕松內容,因為有一篇“大文章”,關于AI人工智能的文章,本周根本寫不完,需要下周才能交稿)
這份“不敢”,并非故作謙遜,而是源于這些年來一次次的自我審視。比如自媒體行業包括我們自身能走到今天,認真想來:努力當然有,但若沒有踩上自媒體行業興起的時勢、恰逢內容需求的井噴、包括幾分說不清的運氣加持,僅憑努力,可能還是連水花也難濺起。時代的潮涌是最大的托舉力,個人在其中,總歸是隨勢起伏的浪花而已。
看清這一點,許多“分享”就會收斂。
比如“路徑依賴”的輸出:我們兩偶爾會開玩笑說,比如出書開課教人,哪怕方法論精細,有沒有想過個人經驗早已是刻在舊船票上的航線圖,大海早已不是那片海。
比如“未來先知”的職業規劃:為孩子設計的職業路徑,篤定某些崗位是“未來黃金賽道”。可能沒考慮到一個現實問題:當下小學生未來將從事的工作,也許有一半尚未被發明。今日望遠鏡無法窺見明日星辰,連頂級智庫也常測不準技術的拐點,我們作為普通個體的預言更像一場自信的幻覺。

為什么我們對這樣的分享保持警惕?
01
“成功”歸因的簡化
過分強調個人努力、策略、格局(這類可復制的“內因”),卻淡化時代背景、行業風口、資源起點、純粹運氣(不可控的“外因”)的決定性作用。這種敘事制造“幸存者偏差”——讓人覺得成功可復制,失敗僅因不夠努力。它無形中加重了普通人的挫敗感,也掩蓋了真實世界的復雜與不公。
02
未來的不可預測性
人類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在指數級技術變革面前,常會有所差錯。
五年前誰能想象AI如此發展?
三年前誰能預判直播帶貨的興衰周期?
用線性思維規劃孩子的未來,如同舉著古早的煤油燈尋找星際旅行的方向——方向越篤定,可能偏航越徹底。何況,社會價值觀、經濟結構、國際關系……任何變量,都可能重塑一切。
03
“專家”身份的自我加持
真正的戰略眼光和未來洞察,是極少數頂尖智囊團經嚴密推演的結果推測。絕大多數人的“經驗”,本質是特定時空下的個體樣本,帶著強烈路徑依賴與認知盲區。若未經系統研究、數據驗證、跨領域洞察,便包裝成普適真理指導他人——這是對知識的不敬,更是對他人人生的隨意。
所以,我們才會徹底明確:我們沒資格沒能力,傳播“真理”。
分享可以,絕對不能“布道”:
我們寫文章、聊一下各自育兒觀點,是記錄真實困惑、分享個人有限心得,像朋友間交換筆記。它永遠開放討論,隨時可以被證偽,而非高舉“這就是答案”。
解題而不押題:
比起預測“未來孩子需要去做什么崗位”,我們更關注:如何讓孩子學會應對未知?比如引導他們更擅長自主學習、在陌生領域找路的本事(正如上回寫到的“請孩子幫忙”《》練的就是這個);或是教會他們如何理解人、協作人、在復雜系統中保持清醒的判斷力(這種能力,AI再強也難以替代)。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教育的終點,不是把孩子塞進某個預設的“成功模子”。而是幫助一個具體的人,在身處的時代中,無論潮起潮落,都能站穩腳跟、有意義。這份“站穩”,與其說靠精準的規劃,不如說靠健全的身心、開放的頭腦、應對變局的韌性。
最后,想說:
時代的大潮總會轉向,紅利也有盡頭。當喧囂退去,礁石顯露,一個清醒的我們這些有點經驗又非智囊的人該做什么?
分享教訓多于傳授經驗,坦誠運氣多于標榜能力,絕對不成為那個兜售“過期貨”的人。
不做孩子發展的預言師,只做他能力的培育者。給他工具(思考、學習、抗挫),而非地圖。
對自己存敬畏——人如浪花,托舉我們躍升的是整片大海。浪頭落下時,能帶走的,是看海的視角、游水的本事,而非對潮汐的妄斷。
這世間,最稀缺的不是先知,而是清醒的普通人。
我們兩都準備努力,成為后者,與時代和孩子一同進步而已。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就像王德峰(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說的他的書不必看——這些書其實是為了出版才寫的,內容只需和編者看即可。真要學哲學,應該直接讀經典著作和邏輯嚴謹的頂層著作。比如羅羅提到的腦科學領域,就去看腦科學的原著。
我和羅羅的分享,只是提供多元視角的參考,屬于普通個人觀點。核心仍要回歸經典,大家不要被短期成功的個人的觀點所左右,那可能是網紅觀點,不是經典觀點。
![]()
過去曾經有幾年,我非常堅信勤能補拙,而且,我會希望孩子通過勤奮和習慣培養,能具備我的一切優點。但現在,對腦科學等領域研究越深入,越發認識到了人和人是不同的,大腦物理層面就有不同,每個人都各有優缺點。于是,我接受了孩子沒有我勤奮專注,但邏輯觀察等方面比我更強等現實,我愿意支持著他們走出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親生的都復制不了我的經驗,就更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指點別人。
個人經驗具有局限性,但經過學習以及實踐被驗證的正確路徑,我也毫不藏私的分享出來,比如英語啟蒙以及自然拼讀的學習。帶大家做英語啟蒙時,是我做了幾年的功課分享給大家,大方向確定正確的前提下,孩子們和七七一起,邊走邊摸索邊調整。而且,實打實觀察著幾千個孩子的啟蒙過程,越發相信孩子們有著各自的節奏,大方向再正確,執行也需要家長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所以暑假帶四個群學自拼時,大七媽媽問要不要每天發布具體的打卡任務,我說不要,每個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家長能付出的時間不同,我們通過經驗來固定的任務可能只適合很少的一批人,不如把總的路徑和方法分享給大家,遇到具體的問題針對性答疑。現在四十多天過去了,我們在復盤時都覺得當時的節奏選對了。
對于自己孩子學習與成長,現在的我有著非常清晰的想法和節奏。比如看起來也讓孩子學習,但卻沒有追求知識上的填充,不去要求學科內容的全面優異,而是盡量保護倆孩子學習的熱情,以及進行中英文語言學習后,她們可以有用語言學一切知識的能力。拿云媽媽一直跟我說,我要有在小七她們短期考核成績不理想時,替孩子扛住壓力穩住節奏的定力。不被環境所裹挾,守住自己的節奏,是很難的,在個人成長上我可以做到,但在養育孩子上,還在摸索和努力。
說真的,我可以分享自己的選擇,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十年二十年后回頭看,可能是經驗、也可能是教訓,誰知道呢。我現在媽媽身份的追求很簡單,就是孩子們成年后,能夠發自內心地對我說一句“有你做媽媽,我很幸福。”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