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一個原本看起來十分小眾的生活方式,悄悄在社交網絡上傳播開來——“用利息生活”。如今,豆瓣上,有六十多萬人參與打卡挑戰;小紅書相關話題瀏覽量也已突破兩億。
不同于正式退休以及財富自由后的躺平生活,當下流行的是“局部退休”,即通過攢錢或低風險理財,嘗試用“利息”供養一部分生活,將“局部”的日常開支盡可能控制在自己每日利息覆蓋范圍內。
這一生活方式對眾多年輕人的吸引力在于,它看起來“理性且有控制感”。不用完全退出職場,也不必擁有上千萬的財富,只需要本金足夠讓利息覆蓋一點點日常,就可以短暫脫離公司、會議、KPI,奪回生活的掌控感。
然而,李薇在今年春天選擇結束了她為期大半年的“利息生活”實驗,當意識到自己的社交和生活質量在不斷下滑時,她開始思考:生活真的不是在失控嗎?
01
想實現“局部退休”的深圳年輕人
![]()
李薇的朋友圈更新總是簡單寡淡:一碗燕麥、一個冷面便當、一塊公司下午茶剩下的蛋糕,配文是“今天花了不到5元”。她說:“沒想過當博主,只是想記錄自己的這項‘人生實驗’。”
27歲的她,大學畢業后就留在深圳做內容策劃,每年最繁忙的時候,一個月有20天在熬夜趕稿,全靠咖啡撐住頻繁加班的生活。
2024年年中,初次刷到“用利息生活”相關內容時,李薇腦滿腹質疑:“那至少也得有上千萬的存款吧!深圳生活成本那么高,真有普通人能靠利息生活嗎?”
不久后,她被公司裁員,拿到了一筆還不錯的賠償,“用利息生活”的念頭冒了出來。
“我想知道,如果我不再花光自己所有的精力在工作上,僅靠一點利息,能不能過下去。”
她把目標定得很簡單:利息只要夠每天吃三頓飯,別花到本金,就算成功。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她學會在社區的群里跟阿姨們一起拼團買菜、搶購三折面包、去社區裝免費飲用水……一切從“節流”開始。
![]()
如果說李薇只是“淺嘗輒止”,那么張浩的局部退休則是“深度體驗”。
張浩是典型的技術崗出身,從業近十年,隨著大廠內卷愈演愈烈,35歲危機也近在眼前,他對“高壓高薪”的職場邏輯早已感到倦怠。
某天加班后回家的地鐵上,他突然萌生一個想法:“如果我一年不開源,只靠存款和利息,能不能活下來?”
他計算后果斷搬離南山的一房一廳,轉戰坂田的城中村,把日均生活成本壓縮到60元以內(含房租、餐食、水電)。原本社交生活頻繁的他,也開始減少聚會,把生活過成“算法”。“我在用利息對抗不確定感,哪怕只是一場心理游戲。”
不同于李薇和張浩,34歲的陳家豪,曾是項目策劃經理,年薪曾一度達到50萬,但高壓的生活讓他身心俱疲。每天凌晨下班、節假日基本無休,加上常年外賣飲食、睡眠不足,最終他的身體敲響了警鐘。
前年,在他的存款突破100萬元之際,他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不那么累地活下去”,于是他在躺平和繼續上進之間,選擇了“局部退休”。
通過多年工作的人脈,他開始了自己的自由職業生涯。“基本是接一些簡單的策劃項目,收入雖然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但一個月也能有個4000多元。”再加上理財利息,他也能維持現有的生活。
他說:“局部退休對我來說,不是逃避工作,而是重新定義工作。不是我為工作服務,而是工作來配合我的生活節奏。”
![]()
02
“精打細算”也是技術活
表面上,“利息生活”看起來很美:不花本金,每天醒來就有“睡后收入”進賬。但實際上,要把這套生活方式跑通,遠比想象中復雜。
以年化收益率1.5%的銀行存款為例,假設每天靠利息收入5元維持生活,本金需要約122萬元。這個存款數額,對許多普通打工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在本金偏少的情況下,想要實現不錯的“稅后收入”,則需要進行一定的理財配置。
李薇就屬于這種情況,她的本金不到20萬,主要配置在年化收益穩定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她試圖通過小額多次的投資分散風險,也避免了心情跟著市場起伏。
為了每天多出幾塊錢的利息,她把平臺利率、產品周期、流動性等研究得門兒清。她甚至用Excel建立了自己的“收益分析表”,每月更新一次,及時剔除表現不好的項目。
![]()
節流方面,李薇在線上跟社區里的大媽拼團買菜,一份青菜的均價在2-3元,夠她一個人吃至少3頓,一周買3份,加上姜蔥蒜等零零散散的,一周的總花費不超過15元,日均2塊錢就可以保證自己攝入足量的綠葉菜。
她還會算準樓下面包店打烊的時間,去買吐司。“樓下常去的面包店,一包吐司平日要賣15元,里面有8片,但是隔了一晚上5元就能買到。拿回家放到冰箱冷凍,每天早上用微波爐叮一下就能吃了。”
除此之外,她還會在晚上8點準時蹲守樓下生鮮店的特惠肉菜,去小區里的公共直飲水機打飲用水。“偶爾利息比預料中多了一些,就會獎勵自己多吃點肉!”
即便生活品質大幅降級,但她也努力維持營養平衡,控制情緒波動。她說:“現在最大的快感,不是買買買,而是花1塊錢吃到3塊錢的價值。”
![]()
張浩的策略則更偏向金融邏輯。他把80萬拆成三份:50萬投入大額存單吃穩息,20萬配置債券基金搏稍高收益,10萬放活期理財隨時支取。
他介紹道:“這一套配置理論上每天可產出約67元的利息,刨除房租、水電等固定支出,仍有大概15元左右的浮動額度來維持基本飲食。”
雖說15元的飲食額度,比網上大部分參與者的額度寬松了不少,但張浩會選擇“未雨綢繆”。
他每天晚上6點就開始刷周邊的剩菜盲盒,有些分量大的就能覆蓋一兩天的早餐或者晚餐開支,逛超市也會選快關門的時候去。
但他也坦言這樣的生活其實并不輕松,債券基金的波動性必然存在,尤其是在去年7月利率下調之后,收益變少了,稍有不慎就可能虧損。
他每天至少要花2到3小時監控市場,篩選產品、對比走勢,市場波動大的時候甚至比上班更累。他苦笑說:“利息生活不是退休生活,反倒像從事一種更‘肝’的職業,只不過‘肝’的是數字。”
![]()
陳家豪則是三人中最有“安全感”的一位。他的理財組合包含債券、REITs基金和保險理財產品,年化回報不算高,但勝在穩定。
他每月的固定利息收入在3500-4000元之間,再加上自由職業收入,月入大約8000元。他搬到南山舊改公寓,房租4000元,餐食自炊,社保也按最低繳費標準走,每天固定支出大約250元。
“以前靠KPI驅動,現在靠記賬驅動。”陳家豪說,“眼睛一睜,賬本上就有一行紅字:今天先燒250。要是今日收益達不到這個數字,就會很有點焦慮,但尚且能活。”
03
“退休”失敗,被迫“一夜返崗”
直到去年底,陳家豪依然對于目前“局部退休”的生活方式感到滿意。但所有理財的精細計算,都敵不過生活的意外事件。
春節前,陳家豪的母親突發身體不適。他不得不臨時買票回老家,往返機票2680元,掛號費25元,檢查費3000元左右。更讓他頭大的是,母親沒有醫保,后續治療及康復期的開支壓力比想象中大得多。
原本精打細算的生活模式,就此崩盤。連續兩個月,他沒有積蓄增長,兼職項目也因過年停擺。這次事件讓他意識到,“哪怕現在過得看起來還行,也無法承受一次突發事件,抗風險能力太低了,如果是有另一半,生活崩盤的概率會更高。”
回到深圳后,他試圖重返職場,卻遭遇了另一個現實打擊。空窗期太長,簡歷投出去幾乎沒有回應,HR追問那段“空白履歷”的語氣讓他倍感尷尬。
“躺平后才發現,深圳最貴的不是房租,而是停滯帶來的機會成本。市場不景氣,簡歷投出去沒幾個回復的,唯一的一個面試時,HR指著空窗期履歷追問我:‘這段時間去考研還是游學了’,挺尷尬的。”
而他的前同事趁行業低谷期考下PMP證書,如今薪資漲了40%,自己接的外包項目,由于今年市場遇冷,單價還在下降。
![]()
李薇也在今年春天選擇結束“利息生活”的打卡。她說:“連和朋友吃頓飯都要反復斟酌去哪里吃劃算,一頓飯20塊都覺得奢侈,那還叫什么生活?”
長期節食和吃臨期食品,她的腸胃出現了問題。“看到小組里有朋友吃便宜快餐吃出了腸炎,突然有點害怕。”更重要的是,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社交和生活質量在不斷下滑。她開始思考:這真的是自由嗎?
當我告訴她陳家豪的故事后,她也感嘆道:“如果本金不夠多,單靠利息生活還是不現實的,最終還是需要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
張浩在朋友圈寫道:“假裝退休365天,最后發現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離KPI,而是擁有隨時重啟的能力。”他不后悔這一年做的實驗,但也看清了現實的成本。
“用利息生活”并不是一場烏托邦式的幻想。它更像是一代年輕人對失控生活的逆流反應。在高房租、高物價、高強度工作的深圳,它未必長久,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它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出口:如果我不是為了生存去工作,而是為了生活去選擇工作,會怎樣?
現在,李薇準備找一份內容策劃的新工作,張浩依舊關注著理財產品的收益曲線,陳家豪則在等待新的項目上線。他們都回到了現實,但心里依然記得那段用利息過日子的日子。
那是一段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練習,卻讓人重新學會了什么是選擇、什么是節制、什么是真正的底氣。
注:文章人物均為化名
文丨大壯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