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有福利)
提起成龍,人們的感情是復(fù)雜的。
是《醉拳》里吊兒郎當(dāng)卻一出手就靈動如雀的黃飛鴻、是《警察故事》里從百貨大樓燈管上墜落的陳家駒,也是《我是誰》里縱身躍下鹿特丹大廈的背影——百米高樓,沒有替身,沒有特效,只有一個人用肉體凡胎和死神較勁。
《十二生肖》前的成龍,似乎無所不能。以此為分界線,之后的成龍電影,每況愈下。
打開評分軟件,放眼望去,低分一片,網(wǎng)友戲稱“成龍電影十三撲”
![]()
但這個暑期檔的《捕風(fēng)捉影》好像不一樣。上映四天票房近三億,被譽為近十年最好的成龍電影。
它沒有沉溺于情懷販賣,卻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找到了共鳴。
成龍回來了,帶著點陌生,又格外熟悉。
![]()
老派港風(fēng),新式解法
《捕風(fēng)捉影》的故事很簡單,從劇情簡介就能看出來——這是一部典型的港式警匪片。
但看過電影就會知道,它和傳統(tǒng)的港片并不一樣。
熟悉的味道依然存在——警匪智斗、街頭追車,以及成龍式的“道具功夫”。
新在高科技元素的融入,如無人機偵察、電子干擾、AI系統(tǒng)的使用。新在年輕演員帶來的新鮮視角。

這種“新舊交織”讓港片在保留靈魂的同時,更貼近當(dāng)下觀眾的審美。
既有經(jīng)典功夫片的筋骨,又有現(xiàn)代諜戰(zhàn)片的皮相。
近些年的港片過度依賴香港本土的街頭巷尾與在地情懷,雖有特色卻也局限了受眾。
而該片將故事置于大灣區(qū)背景下,既保留了港片熟悉的警匪沖突、市井煙火,又融入了更普世的情感,讓不同地域的觀眾都能產(chǎn)生共鳴。
![]()
從“成龍電影”到“電影里的成龍”
片尾花絮中,成龍說:“誰說我老了,不能打了?”
工作人員笑著喊:“大哥還能再打20年!”
成龍卻擺手自嘲“太殘忍了吧。”
嘴上還倔強的龍叔,心里也清楚,他確實老了。
我們相信,他一定還有從百米高樓上縱身一躍的勇氣,但歲月終究在他的身體上鑿出了痕跡。

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戲里戲外,他都呈現(xiàn)出一種交棒后輩的姿態(tài)。
年輕時的他,是鏡頭絕對的中心。一舉一動都帶著強烈的“成龍標(biāo)簽”——喜劇的底色、孤膽英雄的內(nèi)核,觀眾買票走進影院,就為看他一個人在銀幕上折騰。
但在《捕風(fēng)捉影》里,他主動把聚光燈推向了身旁。
不管是張子楓飾演的年輕女警,還是此沙一人飾二角的反派。他們在成龍與梁家輝的表演下,還稍顯稚嫩,但仍然演出了自己的風(fēng)采。

從一個人的狂歡到一群人的接力,從讓觀眾笑到讓觀眾敬,成龍的轉(zhuǎn)變里,藏著一個演員對時代的妥協(xié),也藏著一份對電影的熱忱。
那么成龍退休后,我們還能看到成龍式電影嗎?
或許成家班就是答案……
我們將為點贊數(shù)最高的評論送出福袋一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