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沖擊農業,除了受災者自述,反復呼吁購買農業保險和科技創新,想不出新的報道框架?
●明明在寫菜價上漲,卻只能引用批發市場數據,對供應鏈上游的波動一無所知?
●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農業政策,政府文件和專家研究一大堆,如何在專業術語和官僚套話中找到有價值的點?又如何把一線的現實情況和這些行業黑話對應起來?
●想挖掘跨國農業公司的商業行為,但缺乏行業信源和交叉驗證的路徑?
●綠色、低碳的標簽和解決方案越來越多,哪些是真哪些是偽?記者只能做企業公關的傳聲筒嗎?
●外賣奶茶天天點,年年寫,怎么才能寫出既有深度又有新意,還有閱讀量的新稿?
作為關注農業、氣候、環境甚至政經議題的記者和編輯,你是否常遇到以上這樣的困境?特別是如果你還身處相對“弱勢”的部門和條線,怎么才能讓自己的選題脫穎而出,得到更多資源去支持自己的調研和寫作?
如果可以直接從各地種植養殖戶、批發零售商獲取報道線索;如果可以對話農業領域的學者和公益組織,如果可以與長期報道農業、餐飲、環境和社會新聞的優秀同行討論選題交換信源和播客、視頻、文字不同媒介的同行組成跨地域的報道小組,甚至共同追蹤一塊牛排從巴西牧場到青海超市的完整鏈條,我們的食農報道,會不會更精彩?能不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食物背后的環境、社會、經濟甚至政治關系?甚至帶來廣泛的公眾討論和政策改變?
![]()
![]()
?由食通社聯禾創作計劃資助支持的作品 兩位作者魏怡然和普華西日布為調查和寫作,在甘肅和青海調研。10天的時間里,他們訪談了14位牧民、14家肉鋪、2位政府相關人員、2位活畜交易市場工作人員、2位肉販子和1位屠宰場老板,收集了大量一手信息。左右滑動觀看
食通社作為一個聚焦食物和農業議題的交流平臺,以往的工作已經在反復驗證,食物的故事,早已是一個全球化多產業聯合交織的線索:
早餐桌上擰開一盒牛奶時,我們可能從未想到,這盒國產牛奶從牧場走到餐桌,可能參與的物料已經在全世界繞了一大圈:牧草里有從美國進口的苜蓿草;飼料里摻雜著巴西的大豆;牛雖然在農村的養殖場長大,但基因可能來自冷凍的進口精子,而擠出的奶被送進加工廠,最終進入千里之外的消費者家中。
牛奶也有自己的足跡,背后是土地、畜牧、勞動零工、以及國際貿易協定和跨國企業的布局。
這也不僅是牛奶的故事。西紅柿可能來自反季溫室大棚,背后是能源消耗與技術迭代;陽光玫瑰葡萄一度引發作物潮,農民被卷入一波又一波新品種與市場的博弈;云南普洱剛摘下的咖啡鮮豆,價格連日飆升,這卻是巴西去年的一場干旱導致的……我們的食物與農業,早已不是地方性的生產消費,而是處在一個巨大的、全球性的流動體系里。
在這個體系中,流動的不僅是大氣洋流帶來的極端天氣,也有資本、技術、知識、自然資源和人類本身。
問題在于,這個體系非常脆弱,而且牽一發而動全身。
當氣候變暖帶來極端天氣,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連鎖反應很快傳遞開來。比如,當陜西葡萄藤的信使花早開了12天,突然提前變暖的天氣,會導致四川、陜西、河南的葡萄園農戶們,全部為了一批云南修穗女工們的日程焦頭爛額。云南女工們像候鳥一樣遷徙工作,小剪刀決定了一串陽光玫瑰的最終單價,幾天之差,就能裁決園主們今年的收成能把葡萄一路高價賣到迪拜的精品超市去,還是到底賠10萬,或者20萬。
![]()
?食通社的同事在報道今年陜西干旱時發現,來自云南的女工每年有三四個月的時間穿梭于四川、陜西、河南乃至遼陽,專門給葡萄修穗疏果。
當外賣大戰看似是幾大平臺的商戰,讓消費者吃上了更便宜的拼好飯,另一端則是各地被暴雨和酷暑輪流折磨的外賣員,被爆單逼到崩潰的店員,以及增量不增利,甚至虧損的餐飲老板們。
但這些環環相扣的傳導機制,常常被忽視。我們感受到“牛肉跌價了”“蔬菜貴了”,卻很難理解到背后是氣候、貿易、技術和敘事共同作用的結果。
好在過去幾年中,無論在機構媒體還是自媒體,我們都看到越來越多呈現食農和氣候、環境、社會復雜關系的優秀報道。
食通社一直關注食農議題,也關注這個議題在媒體上的呈現。2023年8月,30多位全國各地的媒體人參加了食通社第一屆食農媒體工作坊,探討了生物多樣性、鄉村振興、菜市場、種子系統、塑料包裝、可持續消費和企業洗綠等話題。成員包括三聯、財新、南方周末、南風窗、界面、第一財經、騰訊、澎湃等機構媒體的資深媒體人,也有活躍在B站和播客平臺的自媒體創作者。
![]()
![]()
![]()
![]()
?2023食通社媒體工作坊現場。左右滑動觀看
在此基礎上,2024年4月,食通社和多家公益和媒體伙伴又發起了“聯禾創作計劃”,支持全國18位/組媒體人和研究者,開展調研和創作,共同探討土地到餐桌的巨變。作品也陸續發表在各媒體平臺上。其中一文獲得廣泛關注和討論。
![]()
在今年9月5-7日,我們將舉辦一場為期三天的食農媒體工作坊,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工作坊,共同把這張“流動的餐桌”展開,呈現一幅更完整的地圖。
我們關心的問題包括:
氣候變化和農業、食物系統到底有哪些關系?
為什么牛奶價格不低,養殖戶卻賺不到錢?價值鏈上的利潤進了誰的口袋?
小農破產誰之過?又會有什么食品安全和政治經濟后果?
進口肉制品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對我國和國際食品安全、食物價格、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層出不窮的農業新技術中,哪些是真正的科技進步,哪些是后患無窮的噱頭?
誰在推動作物潮?作物潮會否帶來單一種植、環境不公?
網紅水果從愛馬仕變成10元3斤,產地擴種狂潮引發價格崩盤,農民如何自救,“擴張-崩盤”的死循環能否打破?
從羽衣甘藍到皺葉菜,誰塑造了我們的健康焦慮,消費者被資本做局了嗎?
流動的農業工人和城市零工如何支撐起這張餐桌?
在企業的“綠色”公關和洗綠話語中,哪些是有效的解法,哪些只是修辭甚至掩蓋真相的幌子?
這次工作坊里,我們將邀請記者、編輯、研究者和實踐者,從不同角度來解讀我們面前這張流動的餐桌,協助媒體人創作出更加精彩、深刻和完整的食物故事,引導我們的食物體系向著公平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我們也將在工作坊中放映與《“假肉”驅逐真肉》同題的調研紀錄片《誰的餐桌,誰的牧場?》,和紀錄片導演焦小芳探討進口牛羊肉對青海湖周邊牧區的影響。
![]()
工作坊不僅是一次知識分享,而是和大家一起拼出一張認知地圖——讓媒體人和學者、從業者共同探尋食物背后蛛網般的流動路線。也希望把這種探索的新方法、新角度,介紹給更多媒體伙伴。更重要的是,讓有志于深入探討食農議題、突破傳統敘事框架的創作者們,也結成合作的網絡,一起做出更有趣深刻的食物故事。
我們將邀請長期報道食農、環境的媒體人來分享他們的經驗,也會鼓勵工作坊成員分享他們的觀察,交流報道中的困惑。
歡迎關注食物、農業、環境、社會公正與敘事的你,加入食通社2025年“流動的餐桌”食農媒體工作坊。我們也將在工作坊結束時,介紹我們新一輪“聯禾創作計劃”的資助方案。
- 關于本次工作坊 -
![]()
- 時 間 -
2025年9月5-7日
其中5-6日為正式工作坊,必須全程參加
7日為半天參訪,可選擇參加
- 地 點 -
北京朝陽區國貿大望路區域
*具體地址會通知入選者
- 人 數 -
30人
- 費 用 -
*包括工作坊期間由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提供的零廢棄生態小農午餐。工作坊還會為6-8位外地伙伴報銷往返北京的交通和在京期間的3晚住宿。
- 報 名 方 式 -
填表報名
![]()
- 報 名 截 止 日 期 -
2025年8月26日23:59
我們會在8月29日前通知入選伙伴
期待在工作坊中和大家交流
工作坊特邀策劃:熊阿姨
海報:Z X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