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案:為什么有的孩子很難跟父母分開,出門在外也總愛黏著父母?而有的孩子即使到了陌生的環境,也能“撇開”父母獨立地開展社交?
嬰兒在面對分離時的表現可能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表現也會有所差異。 當孩子面臨分離時,父母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情感發展和應對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文源自往期嬰兒觀察訓練的觀察報告研讀課程,為保護被觀察家庭隱私,文章內容有一定增刪。
![]()
被關注的嬰兒,也關注他人
在過往嬰兒觀察的經驗中,初見觀察員時,嬰兒所表現出的狀態各有特點。有好奇的寶寶、防御的寶寶、也有沉浸自身、毫無察覺的寶寶。7個月大的女寶姍姍在面對家人,以及觀察員時,傳達出了靈動的關注。
姍姍吃完飯,拿著姥姥給她的水杯大口地喝著,還時不時看向對面的觀察員,笑得很開心。姥姥幫她把水杯放到桌上,姍姍的視線隨之移動,小胳膊輕輕晃動,于是姥姥又把水杯還給了她。
這時候,媽媽從廚房出來逗姍姍,姍姍回頭盯著媽媽看。
姥姥找了兩個玩具掛在椅子上,玩具可以發出聲音,姍姍的手腳隨著聲音晃動。聲音停止,姍姍的手腳也不動了。等聲音重新響起,姍姍又開始揮舞手臂。
姥姥拍了拍墻面,墻上貼了個福字,姍姍看見后,小手小腳特別歡快地晃動。姥姥又把姍姍轉向另一面墻,是哥哥的照片墻,讓姍姍找哥哥在哪里。
這時候,媽媽從廚房探出頭來,拍著大福字,孩子又看向那里,很開心。
像這樣的互動場景,在姍姍一家人的相處中,是普通平常的。姍姍處于一家人的關注中心,而姍姍也會在被關注的同時即時地回應對方。
![]()
被關注的嬰兒往往具備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這種好奇心是嬰兒認知發展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驅動力。父母和照顧者對嬰兒的關注和陪伴可以激發嬰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進其認知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姍姍對于陌生人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初見觀察員,她很快就產生了好奇。她不斷地朝著觀察員笑,希望和對方產生鏈接。姍姍能夠回應,并且使用觀察員的注意,說明她有這樣的智識和體驗:曾經有人把心智聚焦在她身上,她能捕捉到這樣的關注,并意識到這個關注是有意義的,所以她不光是覺察到了這個部分,還會主動尋求這個部分。
家人對嬰兒的行為或反應表現出感興趣、積極的態度,嬰兒也就具備了對其他人感興趣的能力,包括對陌生人(觀察員)感興趣。姍姍可以使用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以及聲音,去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這些都是很好的佐證。
姍姍是個心智活躍的孩子,這得益于照料者足夠好的關注。 讓嬰兒感到安全和抱持的環境,有利于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在父母的關注和鼓勵下,嬰兒將逐漸建立積極的社交行為模式,學會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和互動。 這種足夠好的關注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
![]()
焦慮的家庭情緒,消除嬰兒的分離體驗
媽媽過來給姍姍一個切片面包的包裝袋。包裝袋的開口被媽媽重新封過,硬封條被折到了里面,可能是擔心塑料袋的硬封條會傷到姍姍。姍姍抓了幾下,然后包裝袋就掉在了地上。
老師向觀察員確認,包裝袋掉下的時候,姍姍有沒有注意到,姍姍是什么反應。因為有一些孩子,當他們手里的東西掉了,尤其是掉到視線之外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想辦法去看到那個地方,想知道東西到底掉到哪了。
觀察員表示,姍姍看到了這個過程,并且沒有太強烈的反應。
像這樣與“喪失”有關的過程,不止一次。
姥姥準備外出。她把帶遮陽的嬰兒車放在客廳的中央,姍姍往小車的方向夠了大概兩三次。這時,媽媽把孩子從地墊上抱起來,姍姍還在夠向嬰兒車。媽媽抱著姍姍走向哥哥照片墻的方向,說“找哥哥”。姍姍看著墻上的福字,嘴里發出了“噗噗噗”的聲音。
過了三分鐘左右,姥爺從臥室走出來,看著姍姍,拿起了他們四口人的全家福逗姍姍。姍姍盯著照片很開心地笑,姥爺又把照片藏起來逗她。這個時候,姥姥就把嬰兒車推到了家的門口,兩人一起外出去買菜了。
媽媽抱著姍姍在客廳到處走走看看,然后轉向了沙發,讓姍姍看沙發邊上的那個小兔子氫氣球。姍姍看著沙發后面的書架發呆,又看向了天花板,又看向了小兔子氣球。
老師對“消失”的細節再次澄清,姥爺把照片藏起來的時候,姥姥、姥爺出門的時候姍姍有注意到嗎?澄清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是何時轉移的,是孩子主動轉移的,還是被動的。
![]()
有學員注意到這個家庭里的繁忙,似乎總是從一個活動快速轉移到另一個活動。從前面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姍姍的注意力轉換得很快,我們不確定是否有一些底層的焦慮在驅動這個轉換。 感覺總得有點什么在發生,總得有一件事情去取代另一件事情,似乎并沒有給姍姍留出太多的空間去體驗和思考“消失”,這個家庭潛在回避了孩子對喪失和分離的體驗。
這個地方其實非常有趣。姥姥、姥爺其實馬上就要出門了。換句話說,在這個瞬間,即將發生分離,也就是姥姥、姥爺的短暫消失。
這個時刻,姥爺在無意識的層面,也許已經觸及到了這個狀態。他“展示照片,又藏起照片”的玩鬧方式,在某種層面上,暗喻了姥姥、姥爺現在在家、即將不在的體驗。
![]()
而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姍姍沒有被給予機會,去留意某些東西的消失。她的注意力被分散了。那么,姍姍留意到分離的能力如何呢?
后面的觀察我們發現,媽媽去拿衣服離開,包括觀察結束觀察員的離開,姍姍都沒有太明顯的反應,甚至把注意力放在了別處。觀察員對這些分離細節并沒有太大的印象。 實際上,這些空白常常是有意義的,觀察員的感受有時候也是這個家庭本身的投射。
似乎在這個家庭里有一些因素,讓分離或者消失難以被注意、被承認,并且被留有空間。我們雖然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但是猜想,如果姍姍被給予了一個體驗喪失和分離的機會,她大概率也是能產生韌性,可以去應對和處理的。因為她是一個心智活躍的孩子,并且也表現出了對挫折的適應性,甚至是比其他家庭成員更強的應對能力。
![]()
嬰兒的嘴巴,自我感的十字路口
我們對姍姍的初印象,其實就是從嘴巴開始的。那時候姥姥正在給她喂碎面條。
通過觀察報告,我們注意到姍姍的嘴巴活動是很多的。比如咀嚼、吮吸、啃咬,以及發出聲音。姍姍是如何使用她的嘴,以及她用嘴的這些行為背后的意義,其實是貫穿整個觀察的重要主題。
嬰兒的嘴巴是其自我感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十字路口,其口腔活動不僅涉及到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涉及到嬰兒情感表達和情感聯結的重要途徑。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口腔活動和嘴巴功能不僅代表著其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是嬰兒情感的表達和親子互動的載體。
![]()
首先,嘴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進食。如果單單去看進食的過程,它仍然包含了不同的動作。
如果嬰兒想要進食、喝到母乳,那么嘴巴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是吸附,去掛靠在乳頭上。很多精神分析師都會關注除了喂食的物理功能外乳頭所帶來的情緒和心理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為孩子提供被聚攏的感覺。
再者,進食的功能意味著需要對一系列微小行為和嘴巴不同部分的使用的整合。
對于一個嬰兒來說,出生其實是從里面來到了外面。在這里,嘴也成為了嬰兒第一個可以去體驗“里”和“外”的部分。我們經常看到嬰兒會把它的舌頭伸到外面,然后再放回去,這其實就是它在感受嘴部的邊緣、它的邊界在哪里。
![]()
回到姍姍這里,她會把各種各樣的東西、玩具放到自己的嘴里。這涉及到了嘴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嬰兒早期需要尋求安撫。但是隨著功能的發展,把東西放到嘴里,也可能是一種探索。
關于咬這個動作,一方面是進食,另一方面,它可能還有表達一種更為攻擊性的情感。在觀察報告中,我們也能看到姍姍在用她的嘴的不同方式,表達她不同的沖動和感受。
本期督導老師
Jeanne Magagna博士
![]()
Jeanne Magagna博士是一位在兒童、青少年及家庭心理治療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擁有多年的臨床經驗,同時也是英國塔維斯托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博士,培訓組創始成員、副主席和聯合協調員。
Jeanne老師親授
8個月沉浸式體悟:從嬰兒開始的人格形成過程!
獨門看家課
30節錄像解析 + 30節精華研討
徐倩、李亞、張聰實力加盟
手把手帶你突破
精神分析最核心的基礎
嬰兒觀察訓練
![]()
需要報名的學員抓緊時間下方掃碼
添加課程助理咨詢報名詳情
↓ ↓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