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售即斷貨,3天賣出5萬臺。6月,小米AI眼鏡一經上市便掀起一波搶購熱潮。華為、阿里等科技大廠也不甘落后,正在跑步入場。
遺憾的是,這些號稱能“重塑人類感知”的產品沒帥過三秒——首批嘗鮮者很快發現,AI眼鏡使用體驗遠不如預期。有人拿到無法連接手機,有人嫌棄音視頻功能雞肋,還有人直言像是“架在鼻梁的笨重枷鎖”。
短短數日,退貨潮悄然興起。

搶購一窩蜂,退貨一陣風
僅僅三個小時的體驗,李鋮就決定和AI眼鏡說拜拜了。
李鋮熱愛外出并記錄,所有的社媒賬號都被他取名為“粗去丸”。號稱能拍照和實時翻譯的智能眼鏡,精準擊中了他的需求點。因此,當看到1999元就能拿下一款“外掛神器”時,他毫不猶豫地入手了。
結果期待落空了。戴上眼鏡后,李鋮打開了一段日本的旅行真人秀視頻,呼叫小愛同學啟用同傳翻譯。沒講幾句,他便感受到AI眼鏡的“力不從心”:手機屏幕上的翻譯與視頻下方的字幕基本無法對應,常常落后幾秒后才姍姍來遲,聲音和畫面也不同步。
對于最終的翻譯結果,他感覺“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不知什么意思。”
更讓他失望的是眼鏡的拍攝功能。李鋮拍攝了幾張臥室的照片,可能是晚上光線不算明亮的緣故,他覺得畫面像是“被AI修復過的老照片,沒有細節。”視頻錄制則有種幀率不夠的延遲感,跟不上鏡頭的快速轉動。
專為隱私保護加入的拍攝前語音提示功能,也讓他感到尷尬。他不想每次拍攝前都在人群中播報。
李鋮不死心,又試了試它的“智能識別”功能,這成了導致他退貨的最后一根稻草。李鋮隨手拿起身邊的Labubu讓它辨認。小愛回復“這是一款毛絨玩具”。李鋮不滿,繼續追問玩具的品牌。熟悉的話術響起:這個問題,小愛還要學習……
沒等小愛說完,李鋮關閉了眼鏡,心想:“連Labubu都不認識。”
![]()
(圖 | 李鋮連夜退貨)
李鋮把自己的使用體驗發布到了小紅書上,隔天醒來發現獲得近三萬的瀏覽量和兩百多條評論,流量比以前的帖子翻了近10倍。
搶購一窩蜂,退貨一陣風。今年國產AI眼鏡市場爆發增長,僅上半年就涌現了雷鳥V3、Rokid Glasses等十余款新品,華為、阿里、百度等大廠紛紛入局。
小米AI眼鏡的問世,將這場競賽推向了高潮。上市當天,小米眼鏡就賣爆了,媒體報道僅3天其銷量就已接近5萬副。雷鳥V3也表現不俗,上半年出貨量約2.5萬臺。有機構預測,今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290.7萬臺。
然而,紅得快,崩得也快。當李鋮因為“功能雞肋”選擇退貨時,自媒體人麻寧也因為設備過重而被勸退。
麻寧的雙眼高度近視,想佩戴AI眼鏡需要額外訂制鏡片。盡管小米AI眼鏡已經將鏡架輕至40g,但還是比她日常佩戴的眼鏡重了10多克,配備上近視鏡片后眼鏡的重量還要增加15克。這讓麻寧感覺鼻梁上頂了一個小秤砣。
鏡腿和邊框太過寬厚,也讓麻寧吐槽不已。戴半小時以上,她耳朵就開始發脹,感覺像是被什么東西緊緊夾住。她嘗試調整鏡腿的角度,但因為鼻梁太低,不一會兒鼻托就會下滑。
來自澳大利亞的阿lin,則被連接不上手機APP而折騰到崩潰。阿lin嘗試多次重啟設備和手機無果,找客服咨詢過后才得知,國產AI智能眼鏡內置的互聯網使用功能僅在大陸可以正常使用。海外用戶需要用內地手機注冊,然后翻墻國內。
不止小米,目前幾乎所有拍攝類的AI眼鏡都存在體驗不佳的問題。雷鳥V3、Rokid Glasses等產品,同樣被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瘋狂吐槽。負面反饋集中于續航短、交互體驗差、拍攝質量低等方面。
相關的拔草帖子中,網友金句頻出。吐槽這玩意兒“戴著像工地安全帽,拍照糊得像老年機”“說好了解放雙手,結果需要跟藍牙綁定,還得天天把手機揣兜里”。
有用戶算了一筆賬:1999元的定價看著便宜,但如果只是想拍照、聽歌,手機和藍牙耳機加起來不到500元;如果追求輕便,普通墨鏡幾十塊錢就能搞定。
算來算去,這筆錢花得不值當。

被“渣”,不是一兩次
AI眼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年前。2012年,谷歌率先推出Google Glass,為全世界畫出了第一張科幻大餅。
當時的Google將其稱為“登月計劃”,雄心勃勃要改變人類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Google中國區前總裁李開復,曾是這款眼鏡的頭號粉絲。2013年4月,他兩周內在微博上為其打Call兩次,稱“戴上就不想摘下來”。
同年,Google Glass的身影還出現在了上海書展的宣傳海報上。海報中的年輕人,有人捧著圖書,有人手拿Kindle,站在最前面的一個男孩則戴著一副智能眼鏡。當時,這副眼鏡被視作科技潮流的象征。
大和尚釋永信也是國內第一批嘗鮮者,2014年他率眾造訪谷歌總部之時,曾戴著Google Glass與谷歌高管合影留念。
然而因為造價昂貴、功能拉胯、隱私爭議,僅僅3年Google Glass便夭折停產。李開復也變成了它的“頭號黑粉”。2017年他在一次訪談中表示,美國將在 AI 大戰中落于中國之后。
2015年,微軟發布了極具科幻感的頭戴式設備 Hololens,但最終也因類似的問題未撐過第二代。
后續的近10年,受限于光學、芯片集成等技術的發展,消費級智能眼鏡產品再也沒有掀起波浪。直到2023年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Ray-Ban Meta,才讓沉寂已久的C端市場再次回歸熱潮。
小扎之所能成功,一定程度得益于首發,他率先將Llama大模型融入眼鏡,疊加AI交互功能,且沒有死磕產品的智能,而是傍上了朋克這個時尚大戶。這款產品最大的亮點是外觀與舒適度,藍牙耳機、攝像頭和AI功能,反而成了點綴。
款式方面它為消費者提供了上百種鏡框、鏡片的組合選擇,風格上追求日常百搭。再加上299美元的親民價格,精準拿捏住了用戶對新潮配飾的消費需求。
2024年Ray-Ban Meta的出貨量突破200萬臺,帶動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暴漲210%。今年上半年,其銷量依舊強勁增長,占據了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
小扎的成功,讓同行重新燃起了希望。2024年底,最密集時,國內外僅10天就發布了18副AI眼鏡。
中國的廠商,也沒有錯過這股大風。2024年下半年,Rokid(靈伴科技)、百度、閃極科技等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AI眼鏡。到了2025年,雷鳥創新(TCL旗下)、小米、華為、阿里、聯想等科技大廠相繼入局,試圖分一杯羹。百鏡大戰一觸即發。
眾多玩家里,最先火了一波的是閃極科技。這是一家充電寶公司,后來轉型做智能眼鏡。相比起小米,閃極才是真正的“價格屠夫”。它的首款產品“閃極AI拍拍鏡”首發價僅999元,是競品的一半。上市當天,5萬臺被一搶而空。
閃極也沒逃過翻車的命運。上市后,它在社媒上口碑崩塌。網友吐槽,它不僅拍照功能不如人意,甚至還出現了左右揚聲器裝反這種低級錯誤。受限于供應鏈水平,其產品多次延期交付,一些用戶從預定到收到貨足足等了7個月。
盡管已經被AI眼鏡“渣”過多次,但還能被做成期貨,用戶著實無語。
![]()
(圖 | 閃極科技CEO與網友在評論區互動)
2月,有位叫夏獨獨的網友發視頻吐槽其藍牙鏈接時斷時續、續航能力不足,引來自稱閃極科技創始人的小紅書賬號“張千隱”下場回復。張老板解釋稱,是因為軟件開發時間只有半年,會進行持續優化。
網友反問:“軟件只開發了半年,居然成了理由?”

韭菜不多了
論起吐槽,AI眼鏡的老板們比消費者還穩準狠。不過,他們diss的都是友商。
今年3月,靈伴科技推出了AR智能眼鏡Rokid Max。XREAL的老板徐馳第一時間開箱測評,并在朋友圈直言該產品有7大問題。其中包括產品容易發熱、鏡腿連接線不合理、調焦精度不準、眼鏡重量虛標等等。
這番銳評,不禁讓人直呼——最會罵的,往往是同行。
XREAL成立于2017年,目前在AR眼鏡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去年該公司的兩款產品,開售日當天銷售額就突破了1200萬。但在徐馳眼中,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他表示,目前的市場還很新,遠沒有到分蛋糕的時候。巨頭下場,其實也是在幫助創企教育市場。
持同樣的觀點,還有李未可科技的創始人茹憶。茹憶原本是小米電視的聯合創始人,2021年創辦了李未可科技,專注AI眼鏡賽道。小米AI眼鏡的橫空出世,茹憶應該壓力最大的老板之一。小米眼鏡幾乎覆蓋了李未可所有產品的核心功能,并且在品牌影響上全盤碾壓。
強敵壓境,茹憶反倒是覺得好事,他認為相較于競爭威脅,更需要擔心的是行業沒有熱度。
漂亮話人人都會說,但真正給答案的是市場反饋。
智能眼鏡被行業認為是AI落地最佳場景之一,所有科技大廠都不愿放過這塊肥肉。這一賽道,已經開始卷生卷死,從互聯網公司到電子消費品公司甚至傳統的眼鏡廠商,都蜂擁而至。目前,國內至少有50家公司正在推進相關項目。
頗有幾分荒誕色彩的是,就連老牌金店老鳳祥都跨界做起了AI眼鏡,并于6月份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進行了首秀。至于華強北,也早就上線了能通話和聽歌的智能眼鏡。
但軟硬件能力受限、應用與內容生態不足等問題,讓這一市場的規模很難有突破式增長。消費端的購買動機多源于嘗鮮而非剛需。
最近,有家叫XR Vison的科技媒體,對比小米AI眼鏡7月1日和6日在抖音商城上的銷售數據,發現其日均銷量從上市初期的6000副,降了3555副,因此得出結論其退貨率或達40%。
這個統計口徑雖然不夠嚴謹,卻也能看出市場對這類產品的熱情正迅速降溫。事實上,因為技術成熟度不足、產品體驗未達預期等各種原因,AI眼鏡行業平均退貨率普遍在?40%-50%之間,遠高于傳統消費電子產品的平均水平。
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容忍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
李鋮這次下單,主要是因為小米的口碑。作為一枚資深“米粉”,小米AI眼鏡的出現,被他視為行業成熟的信號。體驗過之后,他感覺現在入手還為時過早,只會淪為韭菜。
退貨后,他決定下次入手AI眼鏡的時間,至少是在兩年以后。
而像李鋮一樣,想要再等一等的人,社交媒體上還很多。
作者/ 趙芮
編輯/ 張霞
運營/蘇洪銳
(本文授權轉載自AI故事計劃,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T商業觀察DT,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