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傳統文化中,神仙或修仙者在人間的居所往往是山中的洞內:齊天大圣孫悟空玩耍于花果山水簾洞,菩提老祖隱居在靈臺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就連蟄伏取經路的豬八戒也混個福陵山云棧洞。總之,大凡通靈的名山,總要附有名洞,所謂“青峰拔地接天日,古洞藏幽隱翠巔”,二者相輔相成,否則就有些愧對那個“名”字。
吉林市自然風光瑰麗,莽莽群山中不乏名洞,比如拉法山上就有七十二洞,樺甸壽山上有仙人洞,磐石有官馬溶洞等等,皆是起風雷、升云霞、呈錦繡的美景名勝。就是在城區之內,龍潭山上也有“金兀術洞”,望云山下也有“胡仙洞”,不過要說近幾十年為吉林市民留下最深印象的名“洞”,當屬吉林市北山公園東峰下的“玄武洞”。
玄武洞位于北山公園主路一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開鑿。據《吉林市軍事志》記載:從1950年開始,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人防工程開始建設,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間,全市構筑了大量人防工程。上世紀六十年代“備戰、備荒、為人民”口號提出后,人防工程再度掀起修建高潮,進而在整個市區形成了比較密集的人防網絡,“至1977年,全市共構建永久、半永久性工程10305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市區的4條地下主干道,炮臺山指揮所、山洞、戰備倉庫”。
在興建人防工程時,作為吉林市城區的北側屏障,北山成為重點建設區域,如人防展覽館(804)、交通公司車庫(304,位于曠觀亭下),皆修在山體內。另外在北山東峰一側實施的702工程,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項目。不過,在702項目竣工后,世界局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的人防工程繼續開發利用以避免閑置荒廢。在此情況下,702工程被開發為北山玄武洞商場。
所謂“玄武”,乃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四靈之一,呈龜蛇結合狀態,代表北方。在吉林歷史上,玄武一般指老城北側建有玄帝觀的玄天嶺。事實上,在北山東峰修建702工程時,玄天嶺也進行了大規模的人防工程建設,可人防設施進行民用開發時,玄武二字卻被北山東峰下的山洞使用,并且玄武洞這一改造工程,在1985年時還獲得了東北地區人防工程優秀設計鼓勵獎。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北山古廟群的修復和傳統廟會的重啟,北山公園的客流量日漸攀升。由于靠近神佛仙道的地利之宜,披著民俗外衣的玄武洞作為一處對公眾開放的山洞,吸引了許多具有獵奇心態的人進入參觀,玄武洞日漸被人熟知和記得——少年時代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家中老人告誡小孩子不能進入寺廟(說是怕魂魄被寺廟中的神明“拘”去),所以我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第一次進入北山寺廟之內。于是,當時有著“玄武”名頭的山洞,就憑奇幻魅力,被我一度當作與神怪有關的替代,遂在某個夏日央求老舅帶我進入。
可惜進入后,并未見嶙峋石壁,以及石桌石凳,轉了一圈,只覺得光滑且無窗的空間幾與冷庫無異,便覺索然無味。至今只記得里面有賣桔子汽水的,那汽水橙黃色,由方盒子內放出,用杯子接滿售賣,入口清涼甘甜。
或許許多人和我一樣,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玄武洞商場時代的繁榮并未持續多久。再后來玄武洞的門面被改造得“貼近自然”,其內又設置了類似鬼屋的“魔域洞”,擺放出“十八層地獄”的氛圍招徠游客。不知從何時起,魔域洞也走到了盡頭,玄武洞遂被封閉,進而漸漸頹敗。
前者聽聞船營區有意對玄武洞進行開發利用,可惜至今并未見下文。其實若論吉林市第一名山,北山應當之無愧,山上山下皆有言之不盡的文化內涵,倘無名洞相輔,難免讓人心生缺憾之情。
其實,僅就山與洞的旅游資源結合而論,在室內滑雪場之外,玄武洞完全可以大做歷史文化的文章。正所謂“身藏千姿嵯峨骨,自有紫煙散靈墟。洞借山魂增秀色,山憑洞韻顯幽玄”。
至于北山上會有怎樣的一座承前憶、啟后程、斂靈韻、爍新芒的全新“玄武洞”,相信會有許多市民和我一樣,對此充滿無限期待。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