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歷史認知中,慈禧太后竊取了光緒皇帝權力,兩人是水火不容的關系。實際上光緒雖不是慈禧的親生骨肉,但卻是她已故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兒子,光緒在幼年時就被慈禧抱至宮中當作親兒子一樣親自撫養,對于光緒來說,他除了流著愛新覺羅血脈外,身上也流著葉赫那拉家族的血,慈禧和他不僅血濃于水,還有養育之恩,所以一直以來他對慈禧非常尊重,還稱慈禧為“親爸爸”。
![]()
光緒皇帝光緒(1875年—1909年)
直到光緒十三年,光緒親政時,無論朝廷事務大小都會稟明慈禧,而這個訓政時期都是光緒皇帝和親生父親奕譞連同老師翁同龢要求的,因為光緒年紀還小治國經驗尚淺,仍希望慈禧從中指導。
光緒十四年,慈禧想遠離政治中心頤養天年了,認為是時候取消垂簾聽政了。通過和皇室、大臣商討定于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將完全歸政于光緒帝,希望讓他通過政治歷練來提高能力,并在朝野中樹立屬于自己的威望,以便很好的治國。
![]()
年輕時的慈禧太后
光緒皇帝對慈禧又是感激又是不舍,諭內閣將清漪園重新整修,并更名為頤和園,以備慈禧將來歸政后在此居住,亦是作為慈禧太后六十華誕的生日賀禮,光緒這份孝心,讓慈禧很是高興,但她也明示,大清現雖寰宇不安,但也不敢稍有暇逸之心,還是一切從簡,只要能將國家治理好,國家強了,百姓富足了,她也就安心了。由此可見,在這個時期,慈禧是主動歸政于光緒的。慈禧為什么有這樣的決定,因為她深知對自己執掌了清朝最高的權力是缺少政治合法性的,聯想到歷史上的武則天她的內心其實很不安和惶恐的。
![]()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
當時國庫經費緊張,光緒為何要重新修葺頤和園?慈禧說一切從簡為何后來又辦了個奢靡的六十大壽?光緒整修頤和園一方面是討好慈禧,另一方面希望慈禧歸政于他,然后自己真正掌權,當時的中國正處于風雨搖擺時期。光緒的親生父親奕譞出任總理海軍事務大臣,他也希望慈禧能盡快住進頤和園頤養天年,自己的兒子也能夠順利親政,但當時北洋水師海防經費嚴重不足,奕譞設立“海防捐”一項,利用巧立名目在各地籌募海軍軍費。而原有的海軍撥款加上新籌集的海防捐中一大部分,都用于修建頤和園。
另一方面,作為光緒的帝師兼財政大臣的翁同龢把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夾雜到國事來,再者害怕李鴻章的實力加強而不受朝廷控制,將來會打擊自己。當時李鴻章認為北洋水師需加強升級海防,計劃購買一艘英國最先進的戰艦翁同龢卻一直不撥款,結果李鴻章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以舉國之力出錢買走,日后這艘戰艦便是北洋艦隊的噩夢吉野號。后來,李鴻章又申請撥款維護保養北洋現有戰艦,翁同龢一樣找理由不撥款。翁同龢為了討好慈禧,更是將軍防三百多萬兩挪用到慈禧六十慶典,這些足以購買兩艘先進的軍艦。
![]()
翁同龢
自1888年后,北洋水師再沒有添置一艘新戰艦、大炮也是舊的,急如熱鍋螞蟻的洋務派奏請慈禧撥軍費,慈禧憤怒對頂撞她的原戶部尚書閆敬銘道:“誰要讓我的生日過得不舒坦,我就讓他一輩子不舒坦!”慈禧心里明白,清廷在政局中一方面依仗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維持,另一方面又要提防這些漢臣實力過強而取代皇權,所以她當時表態六十大壽一切從簡只不過是措辭。她認為清廷的北洋水師實力已經強于日本海軍,這是因為1882年在朝鮮發生“壬午之變”,李鴻章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編隊與廣東水師戰船運兵奔赴朝,與日本兵船形成對峙,平息了事變。1884年朝鮮再次發生“甲申政變”,清廷反應迅速,命李鴻章再次派出北洋艦隊開赴朝鮮,再次平息政變,一舉粉碎了日本顛覆朝鮮的圖謀。兩次事變日本都處于下風,此時慈禧認為沒必要在六十慶典中增加北洋水師實力,她甚至表態中國海軍和日本海軍保持相對穩定即可,歸根究底她還是害怕李鴻章過于強大而威脅到大清江山。
甲午戰爭前夕,一開始慈禧其實和光緒帝都是主戰派,慈禧眼里日本海軍已不足為懼,而光緒則需要一場對外戰爭勝利來獲得威信,隨著清政府不斷失利,慈禧又變成了避戰派。李鴻章等人是北洋水師的實際掌握人,深知日本海防經過這些年發展,清政府的海軍已落后于日本海軍,所以主張避戰,保存實力,甚至幻想依靠列強調停。甲午開戰后,也命令北洋水師實行保守政策,結果導致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在清政府各種利益集團權力的爭斗下,裝備現代軍事裝備的遠東第一強大北洋水師就此全軍覆滅,光緒掌握實權夢想破裂。
![]()
北洋水師早期主力戰艦威遠號,后改練習艦
甲午戰爭失敗后,慈禧將戰爭失利歸罪于光緒,并下令將光緒兩位親信大臣戶部右侍郎長麟和吏部右侍郎汪明鸞革職,永不續用,他們相當于光緒皇帝的左膀右臂。后來同樣又將甲午堅決主戰的文廷式革職查辦永不續用。光緒好不容易培植起來的羽翼都被慈禧打壓了,光緒對慈禧的態度就此由尊敬變為厭惡,認為自己就是慈禧傀儡。
甲午戰敗后,清政府面臨列強的欺壓讓光緒倍感壓力,在政局中還要面對慈禧的打壓。光緒一直想勵精圖治,振興王朝,卻苦于身邊不再有親信,事事受慈禧監督。翁同龢眼看光緒失勢后,為挽回光緒帝權,便和光緒一起商討拯救王朝的辦法,翁同龢認為清朝頑疾制度必須經過一次深刻的大變革才行,他向光緒皇帝推薦了維新人物康有為。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書提出了養民,教士,練兵等具體的變法步驟,光緒看完之后激動不已,于是下定決心變法。但是如火如荼的維新主義在多方守舊勢力的反對打壓下,百日后就覆滅了,史稱百日維新。首先來自于慈禧、奕?、榮祿等實權掌握者的守舊派打壓,他們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所以維新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
康有為
假如光緒皇帝獲得實權,中國會通過戊戌變法變強嗎?當時的列強大部分是支持清政府維新變法的,但主要是出于為了自身的利益。清政府此時已處于風雨搖擺階段,隨時會出現政權崩潰動蕩時局,各列強在各大洲還有殖民地爭奪,這時在華再扶植一個聽命于列強新的傀儡政權不僅花費精力,還增加控制成本,而且各方列強在華利益有彼此競爭,此時清政府的殘存暫時平衡了列強們在華的利益勢力范圍,還有一個資本主義需要的是一個更為穩定的資本市場。所以在變法期間,西方列強在中國發行的報紙幾乎都是對維新變法的正面報道宣傳和積極評價。最有意思的是維新派人士的老師很多都是列強在華的傳教士。
在甲午戰爭戰勝中國的日本同樣希望清政府變法成功,因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后,西方列強害怕中國像奧斯曼帝國一樣分崩瓦解,而掀起了分割在華勢力范圍狂潮,以此遏制崛起的日本,而日本眼看通過甲午戰爭在華獲得的利益不成正比,所以也希望清政府通過維新變法變強,以此制約西方列強在華利益。日本甚至有派別希望清政府戊戌變法成為強國后和日本一起抵抗西方國家。維新變法失敗后,這些派別還幫助很多維新人士逃亡到日本。
光緒的戊戌變法符合列強在華的資本策略利益。所以假如光緒獲得實權,戊戌變法一定會成功,但是清政府一樣會瓦解,首先改革成功的話,光緒甚至愿意放棄皇權,在變法中,大學士孫家鼐提出“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時,光緒回答道:“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意思是說他可以為了挽救國家,可以不惜自己的皇權。如果光緒真放棄皇權,那就失去了中央控制力,那掌握新軍兵權的投機者袁世凱一定會發動政變取而代之。其次,變法成功后在華列強一樣為自己在華利益一定會培植自己的經濟代理人,以此擴充勢力范圍,這必然會出現軍閥割據,一個不統一的中國是無法成為強大的國家。再者,列強決不允許東方再出現一個崛起的大國和他們爭奪世界資源。
所以即便光緒的戊戌變法成功,中國也不會變強大,列強一定會打壓中國成為僅供服務滿足的資本市場國家。維新派不少核心人士缺乏地緣政治眼光,他們甚至主張將西藏、新疆、內蒙賣給列強,以此換取經費發展國家,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賣國。慈禧再可惡也深知祖宗之地不可丟,中國失去這些屏障后,將變成會萬劫不復的境地,甚至亡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