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今年春天來到云南普洱,會發現所有咖農都喜氣洋洋——咖啡生豆價格已連漲一年,從2024年初,咖啡生豆賣38元/公斤,到今年5月,已經漲到了66元/公斤,漲幅比黃金還高。
![]()
?這幾年國內興起的咖啡熱潮,帶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上山尋訪。普洱當地的咖啡莊園也致力于開發咖啡知識教學實踐、品鑒游玩的體驗。工作人員正在為客人講解從一顆種子到一杯咖啡的蛻變過程。
不過咖啡漲價,跟普洱、跟云南本地的種植情況毫無關聯。普洱咖啡到底是豐收還是歉收,都不會影響咖啡生豆的價格——咖啡是一個全球定價的產品,這輪漲價,是因為全球咖啡主產區南美大規模減產,巴西咖啡豆產量遠不及預期的6640萬袋,實際產量為5421萬袋。
云南的咖啡,就這樣“被動”地經歷過山車一樣的價格變化。就在2018年,咖啡生豆剛剛經歷了歷史最低價,只有13元/公斤,而七年后,今年5月時咖啡生豆已經漲到了66元/公斤,創下歷史新高。
對于一個普普通通的,住在云南普洱的咖農來說,作為初級農產品的咖啡豆價格漲跌難以捉摸,誰能想到就在五六年前,咖啡還是賠錢的經濟作物,甚至不如橡膠或水稻價值高。
1
云南咖啡走出低價歷史
咖啡作為舶來品,由19世紀末的法國傳教士通過滇越鐵路傳入中國云南。普洱市的咖啡,是從1950年代開始規模化種植的。
一度云南咖啡鮮果價格很低,往往不足以支付實際種植、采摘過程中付出的人工成本。為了彌補低價收購的經濟損失,有的咖農會偷偷使用不正當手段來增重,比如在鮮果中摻入石子或泥沙;將鮮果提前浸泡甚至注射水分。
![]()
?咖啡從鮮果到生豆的加工步驟,最后要經歷烘培才能變成熟豆。從初級農產品到我們喝到嘴邊,要經歷種植、采摘、篩選、生豆處理(分為水洗、日曬、蜜處理、半水洗、厭氧發酵不同制作工藝)、烘焙、研磨、萃取/沖煮等復雜工序。圖源:小紅書@畫啥
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市場需求、不穩定的氣候環境給咖啡帶來品質、產量的影響,導致云南咖啡鮮果的收購價格波動頻繁,甚至出現“一天一個價”的現象。價格好的時候農戶會在鮮果交易市場坐地起價。一方面是農戶出于對自身沒有議價權的反抗,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交易市場的混亂。
由于過去咖啡價格長期低迷,農戶種植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在普洱的許多村莊里,年輕人紛紛放棄管理自家的咖啡地,去普洱市區或省會昆明打工補貼家用。鮮果成熟時,村里人手不足,果子無人采摘。普洱思茅區南屏鎮曼連村老徐寨的咖農陳四回憶說:“咖啡豆價格低的時候雇工采摘會賠本,還不如讓豆子爛在地里。”
2010年,受國際期貨價格影響,云南咖啡生豆收購價格暴漲至41元/公斤,利潤率超過200%,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這推動了普洱咖啡熱潮,同年普洱地區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產量躍居云南首位。
陳四記得,最開始咖啡價格低的時候,本地農戶就把咖啡樹砍了去種茶。后來咖啡價格走高,大家又拼命改種咖啡,在外面打工的人也都回來了,連房地產老板都賣樓來種咖啡了。
![]()
?咖農家里的茶臺,反映了普洱當地人喜喝茶的悠久歷史。自咖啡進入后,茶臺上多了一套沖泡咖啡的器具。這形成了一種有趣現象:咖農喝茶,但為外地客人沖泡咖啡,如果聊熟了,就直接請客人沖泡咖啡。雖然他們種咖啡,但大部分咖農仍然不擅長沖泡,也不習慣飲用。
2
主動應對價格波動
何大哥就是在這樣的咖啡熱潮中加入的。在2010年開始種咖啡之前,何大哥是普洱當地的一名卡車司機,經常在咖啡莊園附近的山上運輸木材。46歲那年,木材廠倒閉,何大哥開始自謀出路,正好遇到了咖啡漲價的熱潮:“那會裝木材下山,經常看到路邊的加工廠門口停滿了收購咖啡豆的貨車。”
何大哥熟悉山上的地理氣候,他找到了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村的一塊河谷,山頂是有水源涵養功能的集體林,清水河順著山勢流向谷地,烈日炎炎里也能感到山谷的清涼。何大哥一口氣從山腰到山谷包了50多畝地,簽了50年租約。他在河谷建房種菜,平時依靠太陽能發電,種咖啡的同時還在林下養雞養鵝、修建豬棚,如今已經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靠著河谷小氣候和農家肥的滋養,何大哥的咖啡樹一直長勢良好。
![]()
?位于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村的清水何家咖啡莊園,遠看去青山環繞,視線遮蔽處清水河潺潺流過。是種咖啡的一塊風水寶地。
但不穩定的咖啡價格讓何大哥的計劃趕不上變化。2018年開始,咖啡價格又大幅下跌,云南咖啡生豆價格徘徊在13-15元/公斤之間,甚至低于咖啡的種植采摘成本,咖農大量砍伐咖啡樹改種茶樹、果樹,或者直接拋荒,這導致云南咖啡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同時,投資熱錢撤出,年輕人重新回到城市打工,把家鄉的咖啡田留在身后,幾乎不做管理。
直到2021年咖啡需求回升,價格才終于回調。同時,巴西和越南等全球咖啡主產地分別遭受了干旱霜凍、病蟲害等影響,產量下滑,推高了咖啡價格。云南咖啡生豆的平均價格從2018年的15元/公斤漲到2021年底的29元/公斤。伴隨著極端天氣的影響,2024年咖啡豆價格波動更加劇烈,到今年,云南咖啡生豆價格已經突破60元/公斤。
普洱本地的咖農,也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大家在嘗試各種辦法,把自家咖啡豆的品質和價格提上來。
一種方法,是自己做咖啡深加工。
何大哥夫妻倆這幾年開始自行加工水洗豆。他跟咖啡已經打了十幾年交道,現在已經能憑舌頭和牙齒判斷豆子的晾曬程度。
同樣一批咖啡鮮果,如果何大哥只賣鮮果,收購價只有8-10元/公斤。何大哥自己做日曬和水洗,產出的咖啡生豆可以賣到40-50元/公斤。
![]()
?2024年12月,正值咖啡產季,何大哥自家院子里正晾曬著初步加工的咖啡豆。這些生豆等不到處理完成就已經被他的客戶訂購。
如今何大哥可以自己根據生豆的品質分級定價,銷售的價格相對合理多了。
何大哥莊園產出的水洗豆,現在已經被上海的咖啡貿易公司和社區咖啡店直接訂購,還有其他咖啡莊園的老板,直接跟何大哥大批量地收購水洗豆,再做下一步處理和最終的烘焙。“現在咖啡行情好,他們計劃把我的咖啡賣到美國去。”何大哥說。
云南咖啡的低價,暫時告一段落了。但跟國外產區一樣,云南產區也已經多次遭遇自然災害。面對天災挑戰,云南咖農可以提前做點什么?
3
探索生態轉型
現在部分咖農已經開始用可持續方式種植,提前抵御極端天氣。
三年前,樂活社區實驗室的創始人子鈴和小猴子來到普洱,氣候變化也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棘手難題。
咖啡樹在雨季來臨時開花,花期較短,通常僅持續2-3天,待咖啡花凋謝后,咖啡樹開始結果,當雨季結束,進入果實成熟采收期。
他們發現,近年來,普洱的氣候變得不可預測,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咖啡的生長周期,又很容易受到降雨的影響。近三年來,普洱市每年的第一場雨都有提前,去年從3-5月提前到2-3月,這導致咖啡樹提前開花。然而雨水斷斷續續,早結的花苞在3-4月容易干死,極大影響咖啡樹的結果率。今年5月下旬正式進入雨季后,又因為雨量大、持續時間長,甚至出現咖啡樹的側枝無法承受果的重量,需要用桿子支撐住才不會斷掉的情況。
在樂活社區實驗室,子鈴和小猴子嘗試在咖啡莊園的試驗地里種聚合草、綠豆、萬壽菊、黑麥草、蘇丹草、十月青豆、竹豆、鴨茅草,他們在雨季種下這些植物,待旱季時割掉,作為綠肥,覆蓋土壤,給咖啡樹增加肥力。這種綠肥可以代替化肥,改良土壤、讓咖啡樹更強壯,面對氣候變化時更有韌性。
![]()
?左邊為樂活社區實驗室種了綠肥的咖啡試驗地,土壤幾乎全被覆蓋,生機盎然。右邊為常規種植的咖啡對照地,人工除草后光禿禿的。
然而,普洱降雨模式的改變還影響到了他們的綠肥種植。2023年5月,雨季推遲了,等著綠肥的是一個多月的干旱。等6月底雨水終于來了,綠肥已經全軍覆沒。第一年的綠肥種植計劃宣告失敗,所幸地里長出了雜草,也可以割草,用來做覆蓋,只是肥力跟預期相差了很多。
![]()
?2023年本該是雨季的5月,子鈴和小猴子只等來了一場只持續15分鐘的大雨,翻土后看到只有表面濕了,“連土表下面2cm都沒濕。” 攝:小猴子
氣候變化給咖農帶來的不只是降雨的改變。高溫和干旱,還會導致咖啡的大規模減產。陳四從前幾年開始,在咖啡地里套種、間種果樹作為遮蔭樹,在干旱高溫時,這些遮陰樹可以降低農田的溫度,保護咖啡樹不被灼傷。既給咖啡樹上了多一重抗病抗災的保險,也能提高農田的生物多樣性。除咖啡外,地里還種著十幾畝的臺地茶樹。
80多歲的廖秀桂曾經是一名農技師,從80年代就在普洱指導農戶種咖啡,并創辦了小凹子莊園。他認為,穩定的小氣候和生態的種植方式,也能提升咖啡的品質。他在莊園的高地種植遮陰樹、低洼處留草覆土,同時把咖啡果皮作為肥料放進土地,通過深翻改良土壤。“20多年來莊園不曾用過化學除草劑,處理蟲害也是人工捉蟲。走在莊園里到處能聽到蟲鳴鳥叫,這兩年干旱,不過我們不怕,生態系統建設得好,土地抗旱保水能力也就強。咖啡豆的風味反而更加突出。”
![]()
?目前是精品咖啡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的小凹子莊園。從鮮果采摘到生豆分級、發酵、烘焙變成熟豆、最后包裝成產品,都在莊園里完成。
當然,也有更簡單的方法,很多農戶在干旱時,用塑料地膜為土壤保濕。但子鈴認為,這并不能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還會帶來塑料污染,絕非長久之計。
大面積單一物種、裸土種植、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用地膜,都是眼下看起來最有“性價比”的常規種植方式。可舊有的經驗已經表明,咖啡樹作為一種多年生的木本作物,且對風味有很高要求,這些短期的對應方式,可能無法幫助咖啡樹長期健康生存。一些專家、社會組織和農戶也開始嘗試更環保、更生態的咖啡種植方式。
經歷了連續三年的挫折和探索,子鈴認為,目前的咖啡種植沒有可控的技術或固定的時間節點,所有的嘗試都像是盲人摸象。他們計劃在咖啡莊園的試驗地和對照地安放氣象站,監測降雨量、空氣濕度、溫度、土壤墑情。同時,在雨季來臨前一個月提前撒綠肥種子,觀察早晚溫濕度波動是否有助于綠肥種子提前萌發。此外,他們也在調整施肥節點和肥料種類,增強咖啡樹花果期關鍵節點的養分供給。
![]()
?2025年4月20日,子羚在咖啡對照地安裝調試氣象站監測功能。攝:小猴子
4
誰來陪伴云南咖農的
精品咖啡之旅?
面對市場和氣候的變化,云南精品咖啡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試圖在精品咖啡價值鏈上分一杯羹的咖農來說,探索氣候適應的種植方式、讓果樹健康生長、確保咖啡擁有更穩定合理的價格,都很重要,但這些又不是單家單戶或咖農本身就能完成的目標。
科研、市場和政策,可以如何協助咖農更好地應對氣候和市場的挑戰?食通社將持續關注云南的咖啡產業和咖農故事。
-這是食通社第737篇原創-
![]()
食通社
作者
梅穎
江南小鍋面學徒,遷徙中的精神云南人。
圖片除說明外,均由作者拍攝
編輯:熊阿姨 小丹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
![]()
![]()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