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之前華夏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尷尬,簽署了非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
如果沒有這些霸凌條約的存在,現如今中國的領土至少要增加100多萬平方公里。
這是讓所有中國人都非常痛心的一段歷史,但古話說得好“禍兮福之所倚”,有的時候壞事也能夠變成好事。
當年那些西方列強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隨手跟北洋政府簽署的一個條約,在一百年之后卻讓中國人賺麻了。
這個條約具體是什么內容?為什么會讓百年之后的中國受益無窮呢?
![]()
一、一封讓北洋政府摸不著頭腦的國際文件
1916年6月6日復辟失敗的袁世凱病逝后,飽經苦難的中華大地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時代。
直系、皖系和新崛起的奉系你方唱罷我登場,北洋政府名存實亡。
1924年9月,隨著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背腹受敵的直系軍閥戰敗,吳佩孚下野,北洋政府的權利落在了奉系和皖系軍閥的手中。
就在這個當口,法國給北洋政府外交部發來了照會文件,邀請北洋政府簽署一份關于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條約。
![]()
當看到文件的內容是簽署條約,北洋政府外交部官員心里面的第一反應全是拒絕。
因為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和西方列強之間簽署了非常多的不平等條約。
正是因為這些霸凌條約的存在,曾經屹立于世界之巔的東方古國淪為了任人欺凌的“東亞病夫”。
雖然北洋政府的掌權者們也不敢公開得罪“洋大人”,但他們畢竟不是“寧予外邦不予家奴”的韃子。
所以從心底里面他們是抵觸跟西方人簽訂任何條約的。
但明著拒絕肯定是不行的,那樣很可能會惹怒法國政府。
在各方激烈的討論權衡后,段祺瑞下令讓外交總長沈瑞麟盡快弄清楚《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的具體內容。
![]()
沈瑞麟仔細研究了照會文件,發現1920年的時候,法國就在巴黎和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意大利、荷蘭、日本等17個國家簽署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
此次法國人邀請的也不只有中國,而是有足足33個國家。
弄清楚這一點沈瑞麟松了一口氣,畢竟法國就算是再怎么自大,也不敢同時坑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
一聽法國邀請簽署的條約不是坑中國,而是有關北極圈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段祺瑞吊著的心也放下了。
雖然之前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島嶼的名字,但在德國留過學的他還是知道北極圈位置的。
沈瑞麟
![]()
在段祺瑞看來這么遠的地方跟中國是沒有多大關系的,所以他大手一揮讓沈瑞麟去問北洋政府駐法國公使陳箓,看對方是什么意見。
陳箓出生于1877年,26歲的時候留學法國,30歲獲得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對法國非常了解。
1921年擔任北京政府駐法國全權公使后更是一直在巴黎居住,相信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還是比較了解的。
陳箓確實很清楚這件事的前因后果,他建議北洋政府簽署這個條約,這樣既不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也不會得罪法國人。
陳箓
![]()
二、無心插柳柳成蔭
陳箓給北洋政府呈送的書信里面很中肯的分析了簽署合約的利弊,但真正打動段祺瑞的還是那句“不會得罪法國人”。
1925年5月7日段祺瑞指派外交總長沈瑞麟全權負責簽約事宜,在不損害國體的情況下完成簽署。
沈瑞麟這個家伙雖然人品不行,后來投靠日本鬼子做了漢奸,但善于揣摩上意的他執行力還是很不錯的。
拿到“奉旨簽約”的命令后,他馬不停蹄的會見了法國駐華公使,表示北洋政府一定會享響應法國號召,盡快簽署《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
和法國駐華公使溝通完具體的簽約事宜,沈瑞麟給陳箓發了一封電報,讓他全權代表北洋政府簽署條約。
![]()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法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很高。
《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的18個締約國當中,法國是唯一一個具有邀請他國加入資格的。
有法國政府的背書,其他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加入也沒有發表反對意見。
1925年7月1日,中國、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正是加入了該條約。
相較于保護面積約52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條約》,涉及的土地范圍僅限于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看上去微不足道。
但實際上這個條約的意義卻一點都不比《南極條約》小。
![]()
因為《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的簽訂讓斯瓦爾巴群島成為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非軍事區。
雖然條約中承認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百分百歸挪威所有,但條約中同時規定,只要遵守挪威法律,各條約簽署國的公民都可以自由進入斯瓦爾巴群島,并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
在北洋政府看來這個規定毫無用處,因為當時的中國一片混亂,內部遲遲看不到和平統一的希望,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管國外的事情。
再說北極那鬼地方到處都被冰雪覆蓋,一年中有六七個月是冬季,給錢都沒有中國人愿意去那里居住討生活。
北洋政府的官員們做夢都不會想到,會有人在接下來的24年時間里面推翻壓在中國人頭頂的“三座大山”,建立一個完全由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西方的列強們也不會想到,這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會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飛速發展,用短短半個世紀就完成民族復興的大業,并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巔。
![]()
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1983年6月,中國加入了《南極條約》,次年12月31日,中國南極長城科考站開始動工建設。
這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次壯舉,填補了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上的一項空白。
1989年2月26日,在南極長城科考站投入使用的第四年,中國又建設了南極中山站。
兩個科考站雖然都在南極,但相距甚遠,最短飛行距離都要5000千米。
南極的科考事業走向正軌后,我國的科學家又把目光放在了北極圈。
![]()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并不想讓中國在北極建立科考站,各種阻撓。
但中國1925年就簽署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按照條約的規定,中國有權利在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自己的科學考察站。
一百年前所簽訂的條約終于在這一刻有了用武之地。
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成立了第三座極地科考站——黃河站。
北極黃河站是混泥土結構的二層小樓,總面積約500平方米,實驗室、辦公室、閱覽休息室、宿舍、儲藏室一應俱全,樓頂還建有先進的光學觀測平臺。
當時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上已經有七個國家建立了科學考察站,但這些科考站的體量都不大,就連研究極光的設備都沒有黃河站全。
不但如此,北極黃河站還擁有全球極地科考中規模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
![]()
對普通人來說黃河站的成立只是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但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中國北極科考站的成立意義非凡。
擁有了這個永久性的北極科研平臺,我國科學家在研究空間物理、空間環境探測等方面就會事半功倍。
畢竟想要探索地球外層空間諸多奧秘,沒有南北極的科考站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
黃河站成立后,我國的科學家在極光觀測、冰川研究、生態監測及空間物理等領域取得多項科研成果。
這對中國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
![]()
除了在環境和氣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北極黃河站的存在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也必不可少。
利用北極圈獨特的地理位置,科研人員可以通過觀測地球磁場變化,研究太陽風與地球相互作用機制,為行星際空間探測提供關鍵數據。
一晃時間來到了2025年,過去的21年當中黃河站一直堅強的屹立于北極圈。
有了這個科考站,中國的科研人員就在寒冷的冰原上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
結語:
雖然1925年北洋政府撿漏式的外交讓中國公民在100年后可以自由進入斯瓦爾巴群島,并在這里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科考站。
但說實話這種并不值得我們我們驕傲和自豪,因為除了這個條約之外,那一段屈辱的歷史中我們所簽署的其他條約都是對中國不利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要從中看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事實,銘記教訓,這樣才不會重蹈覆轍。
外交從來都是強國謀求利益的手段,弱國根本就沒有外交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