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創(chuàng)建于公元330年,于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毀滅,享國1123年,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久的國際性大帝國。公元四世紀,東羅馬帝國的開創(chuàng)者君士坦丁大帝以拜占庭(拜占庭是古希臘時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一座殖民城市)為根據地擴建了東羅馬帝國的新首都,并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座新城市-君士坦丁堡。近代的學者為了與羅馬帝國區(qū)別,常以拜占庭帝國稱呼東羅馬帝國。
![]()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曾經的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時期,軍事實力強盛,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鼎盛,再次把地中海征服為帝國的內海,重現了羅馬帝國的榮耀。然而,正當查士丁尼雄心勃勃,拜占庭帝國如日中天之時,世界歷史上第一場大瘟疫爆發(fā)了。它猶如盜賊一樣突然來到,肆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它猶如生命收割機,所經之處,無人能站立得住;它猶如燒不盡的野火,斷斷續(xù)續(xù)地燒了半個世紀。
據近代學者的推算,這場大瘟疫使拜占庭帝國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也深陷其中。它對拜占庭帝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產生了極大的破壞,讓帝國初現的昔日羅馬帝國的風采蕩然無存。由于瘟疫發(fā)生在查士丁尼統(tǒng)治時期,后人常稱其為"查士丁尼大瘟疫"。
瘟疫的源頭
![]()
查士丁尼雕像
- 拜占庭史學家普羅柯比是那場瘟疫的親身經歷者,根據他書寫的史書《戰(zhàn)記》記載:
這場瘟疫首先發(fā)生在埃及與埃塞俄比亞交界的佩魯西安一帶,并迅速傳播到亞歷山大和埃及的其他地區(qū)。然后通過埃及傳到黎凡特,最終蔓延到全世界。
埃及和埃塞俄比亞的交界地帶歷來就是孕育瘟疫的溫床。那里擁有瘟疫產生的所有條件:潮濕、悶熱的空氣和大量的腐爛動物尸體。
![]()
- 現代學者對瘟疫起源地有三種不同的結論
借助科學技術,對比研究多次大型瘟疫的爆發(fā),現代學者對瘟疫的起源地有三種結論:非洲中部發(fā)源地、中亞草原發(fā)源地和中印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丘陵發(fā)源地。古往今來,以上地區(qū)經常是傳染病的發(fā)源地,因此被高度懷疑。但是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些結論的正確性。
根據普羅柯比的記述,瘟疫最先出現在埃及一帶,也就是在拜占庭帝國的西方,而中亞草原在拜占庭帝國的東面,與史實不符,可以排除;至于印度起源地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普羅柯比曾經記載,當時拜占庭與波斯的戰(zhàn)爭,瘟疫隨著戰(zhàn)爭被帶到了伊朗高原,假如瘟疫從印度開始的話,最先感染的應該是毗鄰印度半島的伊朗高原,而這又與史實不符。因此,瘟疫起源于非洲的說法是最有可能的。
普羅柯比《戰(zhàn)記》中對瘟疫癥狀有三種描述:
第一種:沒有任何預兆地突發(fā)低燒,持續(xù)很長時間不退,但沒有炎癥,有的人在路上走著就突然有了發(fā)燒的癥狀。臨床表現為四肢乏力,跟普通感冒發(fā)燒沒有區(qū)別,并不存在傳染性,沒有引起重視。但接下來的幾天,有一些人的腹股溝、腋窩、耳朵后面和大腿等部位出現了淋巴結腫脹,并且出現了嗜睡的狀況,好多人因為得不到照料而在睡夢中死去。
第二種:第二種疾病狀況是在第一種疾病的基礎上,病人開始出現精神疾病癥狀,大腦出現幻像不停地在地上翻滾,大喊大叫,就像被鬼附的人似的,有很多人在極端的痛苦中自殺或因絕食而死。至于那些沒有出現昏迷和精神錯亂的病人,雖然幸免,但他們還將面臨更痛苦的折磨,因為他們的腫脹的淋巴結開始化膿腐爛,疼痛難忍,全身長滿了黑色膿皰,并很快就死去了。
![]()
意大利的雕塑“死亡”
第三種:普羅柯比的記載中出現了人與人傳播的情況。
"很多的醫(yī)生病人的護理人員其他人都不認為這種疾病是通過與病人或尸體接觸而傳染上的。因為有很多焚燒尸體和照顧病人的人都堅持下來而沒有被傳染,而不可思議的是其他人卻在沒有任何預示的情況下感染上了,而且不久就死去了。"
這說明第三種情況的病人,沒有瘟疫的直接接觸史,但還是被感染了。
根據普羅柯比對瘟疫的描述,現代瘟疫研究者認為,查士丁尼瘟疫屬于鼠疫,并且是三種不同類別的鼠疫。
![]()
腹股溝、腋窩、耳朵后面和大腿等部位出現了淋巴結腫脹,并且出現了嗜睡的狀況,這是腺鼠疫的特征;出現精神疾病癥狀,大腦出現幻像,全身長滿了黑色膿皰,并伴有全身性出血,死后尸體呈現紫黑色,這是典型的膿毒血癥型鼠疫(又叫黑死病);根據普羅柯比的描述,瘟疫存在人傳人的情況,但是患者并沒有直接去接觸那些重癥病人和死尸,卻還是難逃厄運,這與肺鼠疫的患病方式很相似。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查士丁尼大瘟疫是一場較為復雜的鼠疫,包括腺鼠疫、膿毒血癥型鼠疫和肺鼠疫在內的,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所有鼠疫類型。幸運的是這次大瘟疫腺鼠疫是主要的病因,一部人罹患腺鼠疫嚴重的話會發(fā)展成"黑死病",而感染肺鼠疫的相對較少。肺鼠疫不僅擁有很高的致死率,它的傳染性很像"2019-nCoV冠狀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播感染能力,極易造成大規(guī)模的人傳人現象。至于查士丁尼大帝本人能在大瘟疫中全身而退,是因為他感染的是致死率不高的腺鼠疫。
瘟疫的影響
- 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這場大瘟疫在拜占庭帝國持續(xù)了四個月,在最開始的第一個月并不受人重視,因為它的致死率并不高,被當做普通的疾病對待。在之后的三個月迎來了疫情的大爆發(fā),死亡率陡然上升,日死亡人數最高時超過了10000人次。大量的尸體被胡亂的丟棄,因為已經沒有墓穴來埋葬這些人了,整個社會一片混亂。這個時候不論你是身無分文的窮人還是地位顯赫的富人都在所難逃。這場持續(xù)了半個世紀的大瘟疫帶走了帝國三人之一的人口。
拜占庭帝國的主要經濟是農業(yè),由于人口的銳減,勞動力短缺現象嚴重。成熟的莊家無人收割、鮮紅的葡萄無人采摘,瘟疫同樣造成了大量的牲畜死亡,導致了拜占庭帝國饑荒不斷,造成大批的農民起義,動搖了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
- 財政收入銳減
帝國主要的財政來源是稅收,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導致了國家財政緊張。為了緩解財政壓力,查士丁尼減少了醫(yī)生和教師的薪資,叫停了君士坦丁堡的一切娛樂場所,由此導致了大量市民失業(yè)。
在農村,農民更是叫苦不迭。瘟疫造成了大量土地擁有者死亡,但是他們的土地稅還得交,由該死者的土地相鄰者承擔。這與唐朝末年的均田制很是相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流民的賦稅由戶籍冊上的人來均攤。為此,拜占庭帝國農民起義不斷,公元545年查士丁尼不得不停止了向死人征稅,使帝國的財政收入雪上加霜。
- 兵源匱乏,出現大量雇傭兵
瘟疫造成了帝國大量的青年人死亡,造成了兵源的嚴重匱乏。據近代學者推算,查士丁尼早期軍隊數量維持在65萬人左右,到了查士丁尼統(tǒng)治后期銳減到15萬人。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統(tǒng)治版圖,拜占庭的統(tǒng)治者們不得不使用大量的雇傭軍。公元5世紀末期,拜占庭帝國邊疆地區(qū)出現了大量的外族雇傭軍,并且他們的比例在不斷的上升,這導致了帝國軍隊紀律渙散,經常出現臨陣倒戈的現象,為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
修建于5世紀的圣約翰大教堂,見證了因瘟疫帶來的帝國的衰落
- 然而,這場瘟疫為當時緊張的政治環(huán)境帶來了積極的一面
使得水火不容的拜占庭上層貴族階級與富商為代表的拜占庭農民階級暫時達成和解。他們開始同舟共濟,幫助國家渡過危機。
后記:正如普羅柯比說的:"那些過去以卑鄙手段追求享樂的人,逐漸擺脫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墮落奢靡,勤奮地擔負起救濟的職務。這不是因為他們最終學聰明了,也不是因為他們品格變高尚的人,在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人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恐懼之中,很自然地就做起了善事,學會了尊敬愛戴他人。當他們病好之后,認為自己安全了,咒語已經轉到別人身上去了,于是他們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再一次回歸善良本性,他們與以前完全不同了,不再邪惡,不再從事各種非法活動"。
如果這場大瘟疫是上天的安排,就應該選擇那些品行最壞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死亡的降臨,這樣在他們劫后余生之后就會發(fā)生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