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小米生態鏈的九號(Ninebot),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近期,九號公司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收達到117.4億元,同比增長76%;利潤總額17.2億元,同比增長136.9%。
從電動平衡車、電動滑板車行業的新銳,到押注電動兩輪車、割草機器人等業務延續增長曲線,九號近些年來的經營勢頭,可以用“高歌猛進”來形容。
華西證券干脆在研報中寫道:“公司各項業務星辰大海,遠期成長空間廣闊。”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動兩輪車銷量約為5000萬臺,保有量超4億臺。這個千億市場原本主要由雅迪、愛瑪等“性價比”品牌把持,隨后小牛、九號等主攻高價格帶的選手開始入局。
在這場漫長的突圍戰中,九號是為數不多跑通了“高端化”路徑的樣本品牌。它一方面以產品功能和營銷攻勢占領年輕人群心智,一方面憑借收購“平衡車鼻祖”Segway獲取的大量技術積淀,不斷開拓和挖深品類護城河。
但同時,九號也要面對市場空間見頂、智能化根基尚不穩定等問題。它的增長故事能講述到哪一步,既受到行業政策的掣肘,也取決于九號接下來選定的發展方向。
![]()
兩輪車領跑,多項業務翻倍增長
翻開財報,九號的營收主要由5部分業務貢獻:電動兩輪車、電動滑板車、全地形車、其他產品,及配件收入。
其中,電動兩輪車成為貢獻營收和拉動增長的主力。
2025年上半年,九號旗下電動兩輪車銷售額超過68.2億元,占據總營收的58%,同比增速達到101.6%。
官網顯示,2025年7月,九號旗下電動兩輪車在中國市場累計出貨量突破800萬臺。此時距離它達成總出貨量700萬臺的時間節點,僅過去了兩個月;距離九號正式進入電動兩輪車市場,也只有短短5年。
![]()
電動滑板車、電動平衡車,則是九號起家的基本盤。2025年上半年,這兩個品類共計貢獻了21.8億元營收。它們的增收效應不如電動兩輪車可觀,但貴在走勢穩健。
最后,全地形車、其他產品和配件,總計帶來了27.4億元收入。其中,“其他產品”的營收高達14.3億元,增速接近147%。
財報雖未公開這部分產品的明細,但分析師普遍認為,九號近年來投入研發的智能割草機器人,正在進入收獲期。
割草機器人大多銷往歐美(歐洲和美國的私人花園占全球總量的72%),九號披露的營收數字顯示:2025年上半年,九號在境外的營收為44.2億元,同比增長57%。
概而言之,九號的多個業務板塊均出現大幅增長,甚至是翻倍增長。其中,電動兩輪車扮演了最重要的“領跑者”角色。這個曾經由雅迪、愛瑪等“舊王”占據的市場,被主打高端客群的九號撬出了一道裂縫。
但這一切并非水到渠成。九號在質疑聲中進入這個紅海市場,更多是“迫于無奈”。
離開小米,擁抱新戰場
把時間撥回2012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對“學霸”師兄弟——高祿峰、王野,創立了一家平衡車公司“鼎力聯合”,它成為了九號公司的前身。
在這家公司攻城略地的13年里,有兩個相對重要的時間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2015年,剛成立3年的九號背靠小米、紅杉、順為等資本,對平衡車類目“鼻祖”Segway(賽格威)上演“蛇吞象”式收購。九號從此更名為Segway-Ninebot(賽格威-納恩博),Segway原有的渠道、專利和技術積累,也盡數被九號收入囊中。
第二個節點則是2020年以來,九號從平衡車、滑板車類目逐步過渡到新業務,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去小米化”。
這兩個節點都和小米有關。九號創立后不久,小米就注意到了平衡車這個“爆款”。在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的招攬下,九號加入了小米生態鏈,為其代工平衡車和滑板車。
九號CEO、聯合創始人王野坦言,小米是個很好的臺階,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供應鏈話語權。小米的品牌光環也讓平衡車得到進一步普及,年銷量一度高達60萬~70萬臺。
但由于小米生態鏈產品的價格特點,九號的利潤空間也被大幅壓縮。以2019年為例,九號自營業務的毛利率超過40%,而小米相關業務的毛利率僅為15.1%。
同時,九號逐漸觸及平衡車、滑板車這兩大品類的瓶頸,開發新業務迫在眉睫。
2020年起,九號開始主動降低與小米相關聯的銷售額占比,并在A股通過發行CDR(中國存托憑證)上市,借助外部資金謀求自主發展之路。
彼時,小米的采購額幾乎占到九號總營收的50%以上,“去小米化”難免帶來陣痛。九號的平衡車和滑板車銷售額逐年下滑,年增速甚至達到-37%,嚴重拖累了總營收。投資者對其質疑不斷,九號的市值從巔峰時的770億元,一度下跌至不足180億元。
失去了小米這個大金主,原有品類的增長空間又有限,接下來,九號該去往何方?
九號選定了自己的“新戰場”:電動兩輪車。
從行業“鯰魚”,到冠軍候選者
中國電動兩輪車市場,有眾多成熟品牌占位。雖然有電動車新國標帶動的“置換潮”等利好,但競爭壓力依然巨大。
王野曾形容,在新國標問世之前,這一市場“像個爛泥潭,比誰更沒有下限”。為了突破雅迪、愛瑪、臺鈴、綠源等品牌的包圍圈,九號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消費升級”之路。
產品端,九號堅定押注高端路線。它先是采用頂級供應商的優質配件,打動專業“發燒友”,繼而通過加裝“無鑰解鎖”“車輛定位”“遠程開機”等智能化功能,滲透普通用戶。這在增加產品賣點的同時提升了溢價。數據顯示,九號有超過一半的車型售價在4000元以上,高于市場均價1000-2000元。
渠道端,九號變革了原有的價格體系。此前,其他電動兩輪車品牌的經銷商擁有一定的售價自主權,而九號明碼標價,并將線上線下的貨盤打通。目前,九號約有50%的流量來自線上,以“線上成交,線下履約”的方式完成銷售。
王野總結,九號的邏輯是“不競爭”,其實質是避開對手的優勢,爭奪差異化市場,“我們如果去跟雅迪(直接)競爭,今天早死了,墳頭草三米高了。”
![]()
憑借這種“錯位競爭”策略,九號成為了電動兩輪車行業中一條強有力的“鯰魚”。2025年上半年,其利潤額甚至已經逼近電動兩輪車行業“一哥”雅迪。
當然,傳統品牌也不會坐以待斃。隨著一些基礎智能功能成為業界標配,九號的差異化優勢正在被削弱;雅迪、愛瑪等苦心擴張多年的線下渠道,也暫時不是九號所能抗衡。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動兩輪車市場保有量達到4.2億臺,行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上下游產業鏈規模以萬億計算。
中國消費者對“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剛需、2024年底落地的“新國標”、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想象空間,都在這條賽道掀起新的增長浪潮。除了上述新老品牌外,永久、鳳凰、比亞迪等“跨界”選手也在積極入局。
九號的潛力在于,“高端智能電動車”這一細分賽道還未見頂,高速增長仍然可期;它在平衡車、滑板車、全地形車和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多元化布局,也有助于分散風險,找到自己的第三甚至第四增長曲線。
目前,九號仍在極力運用各項優勢,不斷突破自身的天花板。正如其愿景“Simply Moving”所陳述的,這句話的官方翻譯是“簡化人和物的移動”,或者我們也可以套用科幻小說《三體》中的名句,將其改譯為:
“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