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南京,秦淮河畔的尸臭尚未散盡,汪偽政權卻已開始慶祝他們在南京戰亂廢墟上的“人口復興”。
![]()
這些日軍的奴才,從安徽、江蘇強征數萬農民,如牲口一樣塞進火車、卡車遷移在南京,沿途卻是餓殍遍野;在南京城內,他們用“良民證”鎖住百姓的自由,用“保甲連坐”扼殺反抗的念頭。
所以,汪偽政府所謂的人口“復興”,不過是日本殖民統治的遮羞布;汪偽政權統治下南京城的每一寸“繁榮”,都浸透了普通老百姓的血淚……
從101萬到20萬:大屠殺后的南京如何淪為“死城”?
我們看看,1927年南京被確立為國民政府首都,人口尚不足27萬。但伴隨著政治中心地位的確立,城市建設逐步推進,經濟日益活躍,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在1937年6月,短短十年,南京人口已經飆升至 101.545 萬 。
抗戰的全面爆發,淞滬會戰的戰事升級,這使得來自上海、鎮江、蕪湖等地的難民以及從前線撤下來的傷員近 10 萬人,紛紛涌進南京,使得南京人口進一步增長 。據國民政府 1937 年 11 月統計,南京人口已達 103 萬 。
![]()
民國時候的南京
但是南京人口繁榮沒有持續下去,但伴隨南京戰事的危急,11 月 20 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機關忙著轉移,有條件的人家紛紛西遷,普通市民也因恐懼戰爭而開始大量外遷。
在12月疏散南京人口,南京還有 60 多萬人口,其中包括 40 多萬群眾、15 萬軍隊以及 5 萬外地難民。
日本對大屠殺之后的南京管理
在南京淪陷后,日軍在南京開始了長達六周的血腥大屠殺,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給這座城市的人口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日軍對南京實施暴行一個月后,安全區內難民及城內殘留人口僅約 20 萬左右。整座南京城市如同一個“死城”:尸橫遍野、堆積如山、血流成河,百業凋零,經濟崩潰,工廠停工,商店關門,農田荒蕪,彌漫著死亡與絕望的氣息。
![]()
但日本占領南京和中國廣大淪陷區之后,為了更好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掠奪淪陷區的勞動力和資源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必需也要恢復以南京為代表的淪陷區人口和經濟。
于是,1938 年 1 月,日本設立 “南京自治委員會”,這是一個由漢奸組成的臨時傀儡組織,負責協助日軍維持治安、征集物資,卻毫無實際治理能力,因此是一個傀儡組織。當時南京的街道被日軍嚴密布防,城門盤查森嚴,百姓出行需持日軍發放的 “良民證”,整座城市淪為日軍的軍事管制區。
在1939年汪精衛做出投靠日本的決定之后,日本就打算扶持汪精衛為首的漢奸集團,也就是汪偽政權,代替日本殖民統治管理華東一帶淪陷區的土地和人口,以便使日本人更好奴役中國人。
強制遷移的真相:拆散家庭、途中死亡的“人口填充”
1940年,汪精衛投靠日本成立,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汪偽政府,還都南京。汪偽政府名義上從日本人手里接管了南京的行政權,設立了偽南京市公署等機構,但關鍵部門都是由日本人擔任顧問,軍事、經濟、外交等實權完全被日本駐南京特務機關和駐軍掌控。看來,汪精衛自己愿意當“兒皇帝”,認日本侵略者為“父皇帝”,為日本降低殖民成本、掩蓋侵略罪行。
![]()
為了掩蓋日軍的暴行,營造“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圈的假象,汪偽政府就在日本主子的指示下,開始著手恢復南京的經濟和人口。
汪偽政府恢復南京大屠殺之后人口第一步措施,就是強制遷移人口。當時,汪偽政府從周邊的淪陷區,如江蘇、安徽等地,將大量無辜百姓驅趕到南京來充實人口。這些百姓原本生活在故土。現在又被汪偽政府的警察強行遷移,造成家庭被拆散,這些被被抓壯丁的男青年和老弱婦孺,被塞進擁擠不堪的火車、卡車,長途跋涉來到南京。
這些遷移到南京的人在路上,由于缺衣少食,疾病橫行,在途中就失去了生命,成為偽政權裝點門面的“工具”。
經濟“復興”的假象:日本掠奪與百姓的饑餓
汪偽政府甚至采用強制的武力措施,驅趕江蘇揚州、鎮江,安徽蕪湖、馬鞍山等周邊淪陷區數萬農民、手工業者進入南京。這些被強遷的普通老百姓被迫與故鄉告別,家庭破裂,如牲口般被塞進悶罐火車,沿途餓死者、病亡者不計其數。1939 年春,僅從揚州一次就強遷 5000 余人,抵達南京時僅剩 3000 多,其余都殞命于途中。
![]()
汪偽政府還通過欺騙手段,引誘南京人口回流。如他們在一些地方散布虛假信息,聲稱南京已經恢復平靜,有大量工作機會,生活安穩。因此,一些因戰爭流離失所,走投無路的百姓,或者為了謀生的農民,就懷著謀生賺錢的希望回到了南京。
可是,這些外來的遷移人口進入了南京,才知道現實生活的殘酷。在南京戰亂廢墟的城內,一切百廢俱興,工作機會寥寥無幾。即使找到工作,也就是在日本工廠或者日本企業,遭受被日本老板的殘酷剝削。如工資極低,工作時間卻極長,勞動條件惡劣,稍有不慎便會遭到打罵甚至被開除,命運悲慘。
一些外來遷移的難民抵達南京,一些也被強征到日軍軍工廠做苦力,為日本人生產槍支彈藥大炮等侵略中國人的軍事武器,當傀儡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乃自己人打自己人。這些日本軍工廠的中國工人,每天工作 14 小時卻只能得到少量口糧。還有一些在南京的中國普通百姓,被編入 “更生隊”,也就是在日軍監視下清理廢墟、修筑工事,稍有反抗就遭毒打甚至處決,可謂命運悲慘。
![]()
70萬人口的背后:保甲制度、良民證與奴役
大量涌入南京的外來人口,被汪偽政府統計為“常住人口”,但實際上他們無家可歸,只能蜷縮在廢墟或臨時棚戶區。所以,在1941 年,南京人口雖從戰亂中回升至 30 萬左右,但其中近半數是被強制遷移的 “外來人口”。這些外來的南京人沒有絲毫人身自由,只是日軍統治下的奴隸,毫無人格尊嚴。
在人口恢復的過程中,汪偽政權對南京百姓進行了嚴密的人身控制。如建立保甲制度,每十戶設一甲長,每十甲設一保長,百姓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下。若有一戶人家出現 “問題”,如背叛日本投靠抗日組織,整個保甲都會受到牽連。汪偽政府就是通過保甲制度,將百姓納入層層管控的范圍,使南京老百姓的日常活動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
汪偽政權對淪陷區的老百姓發放良民證,限制百姓的行動自由。沒有良民證,百姓無法正常出行,甚至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都難以購買,借此防止老百姓造反。在汪偽政府高壓控制下,南京老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毫無自由可言。
![]()
汪偽政府對南京經濟的恢復
汪偽政府在南京經濟的“恢復”上,完全服務于日本的“以戰養戰”策略,呈現了畸形的殖民經濟特征。
如汪偽政府成立了茶葉、茶社等同業公會,借此對南京茶葉行業征收專稅,控制茶葉生產流通環節,名義上維護行業利益,實則為日本侵華政權征稅和物資統制服務。同時,對原有南京工廠進行“軍管理”,肆意吞并淪陷區的資本。
如南京的金陵兵工廠被改為 “支那派遣軍南京兵器廠”,專門生產步槍、手榴彈供日軍侵華戰場上使用;南京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則被日軍霸占,生產的炸藥直接用于侵華戰爭的戰場上。同時,招募廣大工人在惡劣環境的軍工廠做苦力,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
汪偽政府還試圖恢復南京的商業和市井氣息。如讓日本商人憑借特權霸占了南京最繁華的新街口、夫子廟等商業區,開設洋行、百貨店,傾銷日貨。
![]()
汪偽政府對南京百姓經濟壓榨
但在繁榮商業時候,卻是無形剝奪南京百姓。如日本商人在汪偽政權發行的 “中儲券”,老百姓只能靠“中儲券”購買糧食和物資。但同時讓“中儲券”不斷貶值,制造通貨膨脹,借此對南京百姓進行經濟壓榨,如1943 年 100 元中儲券僅能買到 2 個饅頭,老百姓辛苦工資只能購買微博的物資,生活苦不堪言。
汪偽政權對南京周邊農村還實行“糧食統制”,如強制征收周邊農村的糧食。1940 年至 1944 年,南京周邊地區每年被征收的糧食達 5 萬噸以上,其中 80% 被日軍運往前線供侵華日軍服務。農民如果敢私藏糧食,就會被冠以 “抗日分子” 的造反罪名處決。
為了向侵華日軍運輸更多糧食,汪偽政權積極推行“計口授糧”。如汪偽政府規定,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僅能獲得 0.3 公斤混合面(多為糠麩、樹皮混合而成),只能勉強填飽肚子。由于缺少糧食,無數南京百姓人因饑餓患上浮腫病最終病死。
![]()
南京人口的虛假繁榮
在汪偽政府的強制管控措施下,南京人口獲得了恢復。根據相關歷史文獻記載,1940 年 7 月南京市約有 58 萬人,到 1943 年 10 月已恢復到近 70 萬人。南京城似乎有了一些繁華的跡象,如街頭出現了一些商店,有了行人的蹤跡和繁華的市井氣息,日本人和汪偽政權的輿論宣傳機器就開始大肆鼓吹 “南京的復興”。
但淪陷區南京城市的虛假繁榮下,實則使對南京百姓的殘酷剝削。糧食、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被日本人及汪偽政權的權貴們壟斷,造成了物價飛漲,物資奇缺,普通百姓即便有錢也難以買到足夠的食物。
更為嚴重,日本侵略者為了進一步毒害和剝削中國民眾,在南京開了大量的煙館,公開販賣鴉片。無數家庭因為鴉片陷入深淵。再加上汪偽政權對老百姓征收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們辛苦勞作所得,大部分都被搜刮走,生活陷入絕境。
![]()
所以,汪偽政府所謂“恢復南京人口”數據的背后,背后是無數被迫遷徙的家庭的血淚,是百姓無盡的苦難。對南京的經濟和人口的恢復,本質是為日本殖民統治提供更多勞動力,滿足日軍對淪陷區資源掠奪和經濟控制的需求,乃日本侵略者“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策略的一部分。
結語
今天的南京,雖然成為全國一線大城市。我們在目睹城市繁華時候,不應該忘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傷痕。汪偽政府的人口復興謊言告訴我們,靠著壓榨和欺騙建立的所謂“繁榮”,終將被真相擊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