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木匠、篾匠、剃頭匠、廚子、裁縫等民間傳統手工藝人,是千百年來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些民間傳統手工藝生存空間逐步被擠壓,市場需求逐步萎縮,但仍有一部分人守護著“慢工出細活”的手藝,讓傳統絕技絕活在新時代放射出新的光芒。嵩明縣融媒體中心特別推出“嵩明‘守’藝人”系列報道,走進剃頭修面、刺繡編織、木匠裁縫等行業領域手藝人,記錄他們傳承非遺技藝、守護傳統手工藝的故事。
今天,推出第八期《李竹英:一頂大魚帽 三代同傳承》
![]()
在嵩陽街道寺腳社區龍福村,有這樣一位傳統“守”藝人,她將母親教給的手藝堅持了五十年,又把這項手藝教給女兒,把大魚帽這項非遺刺繡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
“我十五六歲就跟著我媽做大魚帽,做了大半輩子,現在傳承給了兩個女兒,希望她們跟我一起傳承下去。”李竹英說道。
李竹英是寺腳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打小就對民間手工技藝感興趣的她,正好有一位擅長刺繡的母親。她告訴記者,從15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習刺繡手工品制作,到現在65歲,已堅持了50年。在她有了兩個女兒之后,又將從母親那學到的手藝,傳給了女兒。
![]()
大魚帽的制作可追溯至清代,帽身以綢緞為底,用鋪針繡、扭針繡等十余種傳統針法繡制魚頭、魚尾,輔以金線勾勒鱗片,亮片點綴魚眼,色彩以紅、黃、黑、綠為主,寓意“年年有余”“長命百歲”。李竹英回憶說“我外婆那一輩,孩子滿月、周歲時,長輩都要送一頂大魚帽,這是最珍貴的禮物。”
![]()
![]()
早些年,李竹英的手工制品都是做好后拿到市場售賣,后來社區指導她申報非遺傳承人,在2023年被正式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隨后銷量也迎來上升期,除熟客介紹購買外,在重大節日的非遺作品展示時,大魚帽可以賣四、五頂,鞋子可以賣十余雙,是一年當中銷量最高的時候。同時,她女兒還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自家做的手工作品,吸引了不少網友前來購買。
盡管訂單不斷,李竹英仍堅持“慢工出細活”。一頂標準版大魚帽需繡娘連續工作15天,使用絲線超3000米。
![]()
從外婆的堅守,到母親的傳承,再到女兒的創新,一頂大魚帽串聯起三代人的時光。在嵩明,還有許多像李竹英這樣的手藝人,他們用熱愛與執著守護著傳統技藝,讓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記者:曾榆棟 |編輯:李艷娜
審核:雷霞|監制:朱忠元
發布:嵩明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