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部《少林寺》讓李連杰成為全民偶像,更讓“少林武僧”成為家國情懷的代名詞。如今釋印樂新住持上任,對少林寺做了去商業化的改革,砍掉直播帶貨、回歸清修,少林寺家國情懷的“魂”能回來嗎?
![]()
82年《少林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在1980年初,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渴望觀賞新鮮又刺激的影視作品。于是,在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電影橫空出世,滿足了觀眾的需求。當時《少林寺》電影紅遍大江南北,深受觀眾喜愛,觀影人次超5億,以一毛錢的票價狂攬1.6億票房,折算今天的物價,相當于今天百億級的票房。
電影的火爆,不僅使河南少林寺從一座破敗古剎變成旅游勝地,游客量翻了上百倍。全國大街小巷也興起了全民學武術的“武術熱”,武術學校遍地開花,城市空地都是年輕人練武術的颯爽身影,家長也紛紛送孩子學武術強身健體,如著名演員王寶強就是被感染,去少林寺學武術,夢想成為“李連杰”一樣武打明星。
這一部電影也在海外大受歡迎,令“中國功夫”走向了世界,它比李小龍的功夫片更貼近中國武術文化精髓,說“封神”一定不為過。
![]()
不少人評論,82版李連杰《少林寺》能為當時中國民眾喜歡,除了是第一部國產真功夫電影,沒有特效,沒有替身,全是實打實的武術對決,熱血武俠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之外,還是少林寺武僧們那一股護國護民的家國情懷。
為何封神?不只是打戲,是 “武僧護蒼生” 的勁兒
82年版的《少林寺》,由李連杰扮演的覺遠一開始上少林寺練武是為了給爹報仇,乃私人恩怨。但是在少林寺習武的過程中,覺遠目睹了老百姓被惡棍王世充的軍隊弄得家破人亡、民不聊生。于是,他就意識到手里的棍子就不再只為自己揮,在少林寺高僧曇宗的教育和感化下,格局逐漸升華了,意識到“習武之人,當以天下蒼生為念,而非逞一時之快。”
這樣,覺遠把自己人生、命運和國家、民族大義聯系起來了,心中涌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思想實現了“我要報仇”到“我要救百姓”的轉變,最終也放棄個人恩怨,加入了少林僧兵,幫助李世民平定亂世,統一天下,建立令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
![]()
現在,回顧一下83版《少林寺》的經典臺詞:
曇宗師傅對覺遠的教誨就是:
“武術的最高境界不是殺人,而是止戰。”
和尚原本就是不殺生的,以參悟佛法修身養性為重。但是電影中和尚大開殺戒的經典臺詞卻是:
“出家人本不該過問世事,但天下大亂,百姓受苦,少林寺豈能坐視不理!”
少林方丈的參戰決定:
“今日開殺戒,非為破戒,而為護生!”
![]()
和尚原本出家人,慈悲為懷,本來就是不殺生,不問世事,專心參悟佛法。但是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不在孤燈下苦讀,卻是積極參與世事,拿起棍棒參戰,屠殺為非作歹的壞人,這也是佛教中救濟天下蒼生的理想,更是一份濃重的家國情懷流露。
少林的 “俠”,從來不是躲在廟里
電影里有個鏡頭,覺遠和武僧們沖進敵營,不是光想著打打殺殺,而是先把被抓的老百姓護在身后。就這一下,把“武”和“義”擰在了一起。為此,當時報刊發文也評論該電影:“俠義情結烙印在中國人骨子里,而非單純血脈中的武術因子。”
電影的覺遠最終拋棄兒女情長,選擇剃頭出家的臺詞,就是
“愿以此身,護寺護國,終身不悔。”
此時的覺遠,就在少林寺武僧們的家國情懷精神感召下,從為父報仇的少年,成長為為天下蒼生而戰的俠者,完美契合了改革開放初“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系的家國情懷,符合改革開放初期民眾的心理。
![]()
要知道,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民眾睜眼看世界,都想國家能走上世界,日子能過得好一些。影視劇中武僧們都不迷戀于廟堂,走出山門保家衛國,正好戳中當時民眾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家國情懷。
電影《少林寺》時候,不僅給觀眾感受古禪結合的嵩山少林寺美景,更是感受中國傳統武術可以如此剛柔并濟,信仰可以如此熱血沸騰。如有一個工人師傅在報紙上寫文章說道:“看覺遠他們為了百姓拼命,我上班都更有勁了,這才是咱中國人該有的樣!”可以看到,《少林寺》不僅是一部武俠片,武僧們的家國情懷更成為激發民眾情緒的精神興奮劑。
少林寺的武僧護國傳統
別以為82版《少林寺》電影的家國情懷是編的,少林寺自古就有家國情懷的傳統。這一部電影故事情節,也來自于明朝說書人“十三棍僧救唐王”,在歷史上也真的有這個真實事件。在《少林寺碑》上明明白白刻著:“僧志操、曇宗等十三人,率眾以拒偽師,翻城應款”。這也是記載唐朝武德四年,隋末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把轘州城占了,到處搶糧抓人。少林寺十三棍僧瞅不下去,半夜摸進城里,一棍子把王仁則敲暈綁了,直接送給了李世民。
![]()
少林寺武僧的偷襲,極大幫助李世民攻占中原要地洛陽,統一天下建立唐朝,堪稱“神助攻”。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登基之后,為了感謝少林寺武僧們的幫助,直接封賞了該寺廟四十頃地,還免了稅,封賞少林寺為皇家寺院,表彰他們“為國出力”。
明朝時候,日本的倭寇在東南沿海殺人放火搶劫,騷擾了社會正常秩序,危害了當地經濟,對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威脅。倭寇的戰斗力強悍,官兵打不過,少林寺50個武僧自告奮勇參戰,拿著鐵棍都用少林功夫與我i口對抗,把200多個倭寇打得屁股尿流不敢再犯,這一切在明朝《倭變事略》記載。
于是,明朝少林寺的武僧們就成為朝廷的雇傭軍,承擔為民除害的責任。但是這些和尚拿著朝廷的軍餉,卻保持出家人生活簡樸的風格,把獲得的錢和獎賞全部都捐給了受難的百姓,自己吃野菜和啃窩頭與倭寇繼續戰斗。
![]()
因此,少林寺自古都有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82年《少林寺》就是通過影視作品把凝聚的愛國情懷發揚光大。
從 “清修” 到 “帶貨”:少林怎么變了味?
可是,當電影走紅之后,少林寺從一個冷清寂寥的寺廟一炮成為游客必打卡的旅游景區,門票收入大增,少林寺由此也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在方丈釋永信的全面主持下,少林寺走上從“棍掃山河”到“直播帶貨”的全面商業化道路。
這也令人想起1980年初電影沒火爆之前的少林寺,僧人晨鐘暮鼓,習武修禪,強調“禪武合一”。但是現在2020年代少林寺,武僧開抖音賬號,表演“輕功水上漂”吸引流量。武僧在短視頻平臺推銷少林素餅、禪茶等商品,以及少林寺名下有多家文化公司,涉及文旅、影視、IP授權等業務。再加上少林寺的“財神香”1988元,開光手機殼要價上千,滿身銅臭味讓人反感,寺廟內的二維碼系統更是讓人感到不倫不類。
![]()
少林寺背離了原本的佛門清規,令不少忠實的信徒感到失望與憤慨。一些網友辣評“以前的武僧‘棍掃山河’,現在的武僧‘直播賣貨’!”對待武術文化禪宗精神的消失,一些網友也辣評,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要是穿越回唐朝,怕是要被十三棍僧當場超度!更多網友也悲哀“功夫變表演,修行變生意,少林寺還是少林寺嗎?”
新住持改革:種菜念經,就能找回初心?
正在網友們質疑少林寺的武術精神、家國情懷和禪宗精神的領會被商業化流量吞噬時候,現2025年曝光了釋永信因挪用資產、私生活問題被查,少林寺功德箱變“提款機”的輿論風暴,這也是更多網友們呼吁少林寺應該恢復傳統的“武僧護國、以德服人”的俠義精神。
當釋永信被革職之后,新上任的少林寺新主持釋印樂,一接掌少林寺,憑借擔任白馬寺住持的經驗,對少林寺進行去商業化改革。
如釋印樂要求全寺僧人統一素食,回歸清修的傳統。寺廟內不設商業攤位,杜絕“香火錢”的亂現象。要求僧人吃的蔬菜全部自種,回歸出家人自給自足的傳統,回歸寺廟原本的模樣。
![]()
為此,釋印樂也親自扛著鋤頭去菜園子種菜,武僧們也跟著一起。要求僧人每天除了練功、念經,就是侍弄那些黃瓜、茄子,減少對外界金錢的依賴,實現真正出家人的佛法修行。直播間的武僧帶貨場景都不見了,取而代之就是武僧們在田里種菜的畫面。同時,寺廟財務公開,避免資金濫用,重塑公眾對佛門清凈的信任。
少林的 “魂”,從來不在 “賣不賣貨” 里
對待釋永信的去商業化改革,網絡上一些支持派認為早應該這樣了,寺廟和尚就應該有和尚的模樣。同時認為寺廟和尚專心修煉佛法,也能尋找當年武僧護國的初心。如隋末唐朝的十三武僧,也沒搞什么買賣,也照樣能活著,懷著家國情懷的熱情干了護國的大事。
可是,一些網友也認為,那是“十三武僧護國”在古代的農業社會,在當代商業流量的時代,不商業化,寺廟怎么維持?甚至有網友調侃,1982年的覺遠用棍棒打江山,2024年的武僧能用鍵盤守江湖嗎?
拋開這些議論不提,我們要知道,82年《少林寺》的家國情懷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和尚們會打棍,而是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敢擔當。
![]()
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家國情懷不在于寺廟是否有買賣,電影中少林寺武僧們武的棍子,不僅是護廟門,更是為了護百姓。所以,少林寺的佛,既在廟堂里,也在眾生中。一切如電影中曇宗和尚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如果武僧們在少林寺的寺廟里種著菜,在洪水來臨時候,卻能以保衛老百姓生命財產為重,也能如人民解放軍一樣扛著沙袋去堵缺口,這是真正的慈悲為懷!武僧們在寺廟練著武,當看著弱勢群體和老百姓被受欺負也能站出來說一句公道話,不管寺廟是否商業化,這一份佛祖救濟天下蒼生和家國情懷也算是傳承下去了。
![]()
結語
現在,朋友們認為新住持釋印樂的這一波改革,少林寺是否能實現涅槃重生,回歸家國情懷?李連杰的覺遠是經典,但今天的少林寺更需要什么樣的武僧?護國武僧還是網紅武僧?歡迎在評論區表達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