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成長專刊
影視作品心理分析
AC專欄
走出電影院,我的腦海突然閃現這句話:“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這段時間,圍繞《南京照相館》的討論,大多聚焦于當年的歷史、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卑劣等等,這些宏觀視角非常重要,但是我總覺得還缺了點什么。
比如,這句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里寫下的至理名言,在我看來是“照相館”滌蕩歷史塵埃流傳的現代主題,與其他宏大主旨相比不遑多讓,對普羅大眾而言,理解這些對自己意味著什么,也頗具啟迪意義。遺憾的是,翻遍評論,幾無看見。
既然如此,不妨我來拋磚引玉,《南京照相館》對當代普通人的意義就在于:
無論別人怎么說,你都要守住“自說自話”的權利。
![]()
《南京照相館》的故事,歸納起來,其實是兩條線:
第一條線,是占領南京的日軍,意圖營造自己在有序維持這個城市的運轉,營造軍民和諧一家親的景象,所以安排了攝影師拍攝那些看起來和諧的畫面。
實際上,他們的所作所為恰恰相反,而這些駭人的行為,他們敢做又不敢承認。所以要拼命地把那些記錄真實的照片埋葬起來。
到底什么是真相,這便是電影的一條主線。
![]()
第二條線,則聚焦在劉昊然飾演的主人公和日軍攝影師兩人身上。日軍攝影師給予劉昊然“免死”手令,在全城饑饉的情況下給他按時送口糧,在他被人凌辱的時候將他解救出來……還給予他工作機會,他解釋自己做這些是因為“我們是朋友”。
電影里的劉昊然,似乎自始至終都不太相信這個“朋友”的說法。從劇情和人物成長的角度,我認為這個設計其實有點平白,也很難讓小劉同學有演技發揮的空間。
其實,更符合人物心理的狀態,往往會是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下,至少有些懷疑,甚至有那么一刻會相信,原來還是有好人的,他還是有人性的,慢慢地認同這個“我們是朋友”的想法。再然后,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開始動搖,最后打破幻想,確認內心的感覺“我們不是朋友”。
無論哪一種寫法,如何解釋這些發生過的事情,即如何詮釋一件事,這便是電影的另一條主線。
![]()
一是,什么是事實?
二是,如何看待這些事實?
便是《南京照相館》向當代觀眾提出的重要人生和哲學命題。
這兩個問題,放在心理學的范疇,還可以更加精簡,即如何敘事:
事情是怎樣的,往往取決于如何講述這件事。
敘事為何對我們普通人如此重要?哲學家福柯直接給出了答案:
話語即權力。
![]()
在他看來,誰掌握了敘事權,就掌握了什么是事實、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對的”、什么是“有價值的”。
這就是我一開頭引用奧威爾的話,認為這是《南京照相館》核心母題之一的緣由,因為整部電影的核心背景恰恰就是在爭奪、控制這種國家、民族層面的宏大敘事權。
然而,對我們蕓蕓眾生來說,也還存在個體敘事權,比如以下這些命題:
我是誰?——這涉及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即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決定了你的自我價值感。
我和你(他)是怎樣的關系?——這涉及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即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往往直接影響你的幸福感。
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涉及我們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價值,即關乎正義感、道德感、價值觀等生而為人的“基礎設施”,往往直接影響你的生活意義。
誰來掌握這個敘事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有人會與我們爭奪個體敘事權嗎?
當然!
我們一出生,甚至尚未出生,這種個體敘事權的控制、爭奪便開始了:
原生家庭會給我們鋪排、灌輸,我們是誰、應該是誰,我們的周遭和世界是怎樣的、應該是怎樣的。
往往我們也會依循他們給我們的敘事,去看待自己、看待周遭、看待世界。直到,我們走出他們給我們劃定的“領空”,才會發現,世界可能并不是這樣,別人也是怎樣看待我們的。
但是,外面的世界告訴我們的,就一定是事實嗎?
恐怕也不是,他們也在試圖告訴我們他們希望我們看到的事實:他們在用他們對世界的敘事喂養我們,試圖讓我們成為他們世界的一部分。
《南京照相館》便是一則現世的隱喻:
從事實層面,為了達到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控制,他們炮制出事實——你不能否認他們沒有那些“善舉”,只是他們的這些“善舉”皆有目的,沒有呈現或者不敢呈現的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從解釋事實層面,他們拋擲了溫情的“朋友說”,并且切切實實地用這種溫柔的說辭道德綁架,好像他們做得夠好了,真正有問題的是不懂感恩的你,但是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會感到這種情感多么虛偽和做作。
![]()
旅行紀實作家拉金在《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中記錄過一個真實事件,1988年緬甸事件后,緬甸有位將軍曾意味深長地這樣闡釋過真相:
“真相只有在一定時間內是真實的。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后,所謂的真相不一定是真實的。”
我想加一句,當代社會的所謂真相,可能一開始就不存在。
無論是在南京發生的故事,還是在奧威爾在緬甸看到的故事,其實都發生在后現代之前。這個時代的真相或者事實,還是相對比較好固定的。比如,南京的慘案,靠這幾張照片,可以作為直接的佐證。
但是,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后現代時代,后現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后真相,即很難達成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確定真相,大家都在各自解讀。
在這個技術超級發達的階段,照片,視頻,錄音,過去可以“錘死”的鐵證,都不能令人信服,生怕是技術生成,喪失了那種一錘定音的敘事確定感,所以各種“反轉”讓人眼花繚亂。
用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
“沒有事實,只有詮釋。”
這無疑增加了事情的復雜性,因為沒有什么是能夠穩定確定,幾乎全憑誰掌握了敘事權,誰就有了定義什么是事實的權利。
![]()
然而,我們往往不會察覺到自己的個體敘事權其實已經暗暗被他人操控。
就拿電影《南京照相館》里的兩個反派舉例:
王傳君飾演的翻譯,一直在努力茍活,并且勸慰自己,也勸慰他人,只要情況穩定下來,自己憑借會日語這個優點,肯定是一個有用的人,自己一家老小都能幸存下來,并且能討到一個好的生活。
當然可以從道德層面對他的想法進行抨擊,但是從敘事的角度來看,這好像是他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解讀,但是如果細想下去,又是誰給他植入了這種念想?
![]()
顯然是有些人,希望能夠利用他,所以不斷地給他這樣的暗示,讓他自以為事情是這樣的。
這就是個體敘事被人操縱的典型:
你以為你是這樣想的,其實早就在別人的預設之內。
操縱個體敘事的背后,就是要操縱一個人信念,掌握一個人的行動,進而推動達成他想要的結果。
日本攝影師,是這部電影人性最為復雜的角色,看起來好像他是操縱他人個體敘事的那個人。
他是一個日本貴族,來華拍攝期間,拍攝了許多血淋淋的照片,也拍攝了許多“偉光正”的照片,他以為這都是為了他的國家。
他努力操縱劉昊然,并且毫不留情地利用完他就想甩掉他。但是,“百密必有一失”,還是有照片流露出去了。
他責怪劉昊然,卻沒有看到,自己其實也成為被甩掉的那個人。他被要求自盡以謝罪,以此不讓貴族身份蒙羞,也能給這樁丑聞一個交代。
![]()
看似他是站在個體敘事塔尖的人,但是他的命運,何嘗又不是受到他人撥弄?
誰給他植入了這種自以為自己是在記錄某種使命的榮譽感?
誰給他植入了這種拍出高光照片光耀門楣留存萬世的使命感?
誰給他植入了這種結交他人然后利用完他人就一腳踢開的市儈感?
誰給他植入了這種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所以要以死明志的救贖感?
他自己是不會去想這些的,還會以為這一切都是自己出自本意。其實,他也是一個“可憐人”,有一只大手,一直在操縱他的命運,把他推到了這個境地。
遺憾的是,我們許多人往往也是被他人操弄自己的敘事,卻沒有自省到這一步。
有兩點是很明確的:
只要你與這個世界相處,就一定有人要來試圖操縱你的個體敘事權。他們是不會放棄操弄你的。
他們往往和電影一樣,會打著“我是你朋友”這種幌子。
只要你不是這個世界的“頂級王者”,就一定有人可以在一定時間“壟斷”所謂的“真相”。
且他們也和電影一樣,不在乎你到底是否真的相信,要的是你屈服于這種“真相”。
《南京照相館》里的南京如此。
但你我都知道,并不是只有當年的南京如此。
很多時候,你都不得不被迫屈服,躲藏在“地下室”。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則現代隱喻。
既然打不過,你只能躲起來,求個茍活。這并不可恥。有時候為了活下來,說幾句違心的話,也不可恥。
然而,無論別人怎么敘事,你都還有“自說自話”的權利:
自己對自己說、不用告訴他們的權利,自己作出自己解讀、無需他們認可的權利。
你無需說服別人相信這些,但你自己要相信。
就像電影中的正派人物那樣:
首先,你要留存好足夠多的事實,這樣你才會清醒,不會犯迷糊。
他們肯定會掩蓋一些什么,但是你要看到足夠多的事實。電影里,是保存好那些真實影像。在你的世界,你也要保存好真實的記錄。可以是,及時做好筆記,可以是,及時地拍攝真實場景,記錄真實談話內容……
因為他們事后一定會扭曲這些,會往對他們更加有利的方向解釋,而你也有可能被他們“說動”,或讓你陷入更大的“被動”。
所以你要有足夠多的事實,成為你的臂膀,乃至將來反擊的有力武器。
![]()
其次,你要有“還有另一種聲音存在”的意念,這樣你才不會被喧囂聲浪埋沒內心。
他們肯定會大聲宣揚一套觀念,并且潛移默化地讓你相信這才是世間唯一的真理。但是,這個后現代真相的世界,恰恰不存在這種東西!
我不是讓你做“杠精”,但是你總要有一點與喧鬧、過于一致聲音保持某種距離的敏感。凡事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去察覺一些蛛絲馬跡的不對勁,更重要的是聽聽你內心的聲音。
再次,你要“跟著感覺走”,不要“封心鎖愛”,要讓你的內心成為你在這個世間的指引。
人與自己內心聯結的最重要管道,其實就是我們的感覺。當你感到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不妨停下來,感受自己的身體,體會你的情緒,看看你的真實感受是怎樣的。
劉昊然與日本攝影師的相處,會感覺到和朋友相處的舒適、自然嗎?恐怕時時刻刻都是惶恐吧!哪有這樣的朋友相處之道!這種試圖灌輸的敘事,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當你在生活中,與人相處也好,與自己相處也罷,也要多去觸碰自己的感受,不要聽外界是怎么評價,不要去想你應該怎么看,你的感受即便不能作出客觀的判斷,但至少肯定對得起你內心,也就沒有什么遺憾了。
![]()
最后,你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那些所謂掌控頂級“敘事權”的人走向“滅亡”。
一個人交出自我,往往是因為對外界失望了,所以不想堅持自我敘事,準備“迎合”。投降是容易的,但是結局往往也很慘烈,因為這等于出賣自己的靈魂,但這場交易又能換來什么呢?
無非是對你的繼續收割和利用。人吶,往往是你還沒被收買,還沒有利用到的時候,才最有“利用價值”吧!
要熬住。
且等且看。
等待他們的敘事破產。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可以“自說自話”,可以自我掌控個體敘事,那他們的破產之日就會更早到來。
請答應我,要等到那一天,千萬不要提前認輸!
![]()
End
作者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介: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4500小時,人際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歷史人文、社會心理學、哲學思想史。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系|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