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芳 長沙報道
在長沙市雨花區的鋼筋水泥叢林中,一場關于“栽種”的實驗正悄然進行。他們要種的,不是尋常花草,而是一片能自我更新、萬物共生的 “創業雨林” 。
當90后創業者吳世航的跨境電商王國在寒冬中一夜歸零,當海歸女孩仇蘇陽的“鳥咖”因太過新奇被審批卡殼,當劉浪團隊在蒸籠般的辦公室連續6個月發不出工資……雨花區沒有選擇旁觀,而是化身園丁,試圖在都市的 “水泥地”上,摸索并實踐一套屬于創新者的“熱帶法則” 。
這片人工培育的“雨林”,能否抵御市場的寒流,孕育出參天大樹?答案,正從一個個創業者的故事里生長出來。
精準“滴灌”
凌晨的郵件如驚雷炸響,140家TikTok店鋪一夜清零——90后創業者吳世航的跨境電商王國,在2023年的寒冬轟然崩塌。從兩個月狂賺3000萬到“一夜歸零”,他嘗盡創業的冰火兩重天。
危急關頭,長沙市雨花區迅速伸出援手:30萬補貼“雪中送炭”、專員“保姆式”化解報關難題、高校聯動輸送外語人才……雨花區這一套幫扶“組合拳”,每一步都精準地落到了企業的痛點上。同時,高頻次且務實的政策解讀會、企業對接會、供應鏈資源對接會,為吳世航編織了一張緊密的資源網絡。
從此,吳世航在雨花扎下了根,心無旁騖地謀劃重生。
“依賴‘白牌’(無品牌代工)、自建重資產的生產備貨模式風險極高,如同在流沙上筑塔。”雨花區的政策導向,讓吳世航痛定思痛,謀劃戰略轉型。
2024年上半年,吳世航果斷揮刀,砍掉傳統業務,確立了“品牌出海”的核心戰略。如今,吳世航的團隊已攜手勁仔、雙匯等品牌闖蕩海外,更在雨花區的幫扶下,打造了“文化出海”超級直播間,讓中國茶、旗袍等非遺走向世界。
![]()
7月25日,雨花區發布助力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十大行動。
故事的背后,是雨花區對青年創業痛點的精準洞察。7月25日,雨花區又發布了助力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十大行動,其中提出——區產業基金安排3000萬元用于投融資支持、打造8個特色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場地支持、推出1000套人才公寓最長6個月免租、創業導師團和青年董事薈“多對一”指導……這些實打實的舉措,如同為幼苗鋪設的“營養管網”,讓創業者輕裝上陣。
服務“共生”
“我們交付的不是商品,是孤獨世界里一份溫暖的、有呼吸的陪伴。”1997年出生的海歸女孩仇蘇陽說這話時,眼睛里有光。她的“鳥咖”開在雨花區,是長沙市的首家。
![]()
仇蘇陽和她的鸚鵡。
2024年,這個融合“活體鸚鵡互動+現制飲品”的創新項目,一度因為業態新穎面臨審批難題。
雨花區監管部門的務實與開明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沒有直接否定,而是來店里實地考察了三次。”仇蘇陽回憶道,從活體的來源證明、飼養環境、防疫流程,到飲品區的衛生標準、操作規范,都被細致詢問和檢查。“連鳥籠的消毒細節都反復確認過。”
最終,監管部門的結論是:“模式新穎,但只要達標,就值得支持。一起試試吧!”短短兩周內,那張沉甸甸的許可證就批了下來。
曹倩倩是城市與青年“雙向奔赴”的另一個見證者。去年,這位AI創業者帶著大灣區經驗回到長沙,雨花區給她的“見面禮”超出預期:不僅提供辦公場地,還幫她對接了行業龍頭長步道。“在深圳時,我們這樣的初創企業根本見不到頭部企業的負責人。”現在,她的耘矩科技已為多家制造企業提供AI解決方案。
政策支持只是起點,雨花區的更深層優勢在于構建了一套“陪伴式”服務體系,讓創業者從單打獨斗的“孤勇者”變為生態共生的“弄潮兒”。
生態“成林”
單個企業的成功或許只是偶然,但雨花區追求的,是通過產業協同與文化浸潤,讓創新生態形成“雨林效應”——物種多樣、相互滋養、生生不息。
![]()
中國(長沙)創新設計產業園。
劉浪與師弟陳建成,從長沙理工大學畢業后,在雨花經開區的“創業孵化基地”——中國(長沙)創新設計產業園開啟了創業。白天,劉浪背著背包四處找客戶,晚上趕最便宜的夜班火車;陳建成則留守在如同蒸籠的辦公室,埋頭調試設備。最難的時候,團隊曾經連續6個月發不出工資。
那時候,劉浪反復叩問自己:方向對嗎?還能堅持多久?他和陳建成約定:“無論結果如何,給自己三年時間,給夢想一個機會。”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找準方向和賽道特別重要。”設計園總顧問邵繼民說,“我們把50%的精力都用在幫助創業團隊確定方向和產品上。”
在孵化基地的幫扶下,納威爾走向了發展的“快車道”。8年前,納威爾從設計園的小房間起步,隨著規模擴大,公司在這個園區內搬了四次家,但從來沒想過要離開這個“家”。如今,這家年輕的企業服務200多家藥企,打破國外壟斷。
![]()
國際友商考察納威爾。
劉浪感慨,園區產業鏈生態的完善,是他們創業路上的“隱形翅膀”。“以前,附近幾乎找不到符合我們要求的供應商,零件加工要跑到沿海城市。這幾年,周邊供應商越來越多,這對我們降低成本、加快研發太重要了。”
政策只是土壤,服務是陽光雨露,而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創業者之間的共生共榮。
站在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的視角回望,雨花區的實踐具有范式意義。它證明區域創新能力的本質是生態構建能力——當城市像園丁理解植物那樣讀懂企業需求,像雨林培育共生那樣設計制度環境,創新的種子自然會破土成林。
更深層的生態優勢,在于長沙獨特的“煙火氣”與“創新力”交融。從吳世航“文化出海”的直播間,到仇蘇陽“治愈經濟”的鳥咖,再到劉浪“破壁智造”的檢測設備,這些項目無不帶有長沙“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在這片允許試錯、鼓勵野生的雨林里,每個至暗時刻都在積蓄破曉的能量——因為真正堅韌的創新生態,從來不怕野火燎原。
當城市懂得在創業者墜落的深淵里鋪設藤蔓,在堅冰之下埋藏種子,再凜冽的寒冬,也終將敗給一片主動生長的熱帶雨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