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干部年輕化”的浪潮在央國企里盛行。會議桌上“80后”成為標配,“90后”也在競聘中嶄露頭角,各類文件里“年輕”、“高學歷”、“專業化”的強調變得常見。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央國企煥新的積極信號。然而,現實中,不少人卻皺起眉頭:這場聲勢浩大的年輕化,究竟是選拔英才的革新,還是一場搞形式游戲?
一、年輕化有好處,但不要“唯年輕論”
推動干部年輕化,初衷是破除暮氣、喚醒活力。年輕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確實為國企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不少年輕人一上任,節奏明快,執行高效,連老同志也認可:“這波年輕人,確實有股子勁。”
組織需要新鮮血液,這點毋庸置疑。但問題在于,一些地方執行時,將“年輕化”粗暴地簡化為對年齡數字的盲目崇拜。比如強制要求“中層90后占比不低于35%”、“領導班子必須配備80后”,單位便倉促“填空補位”。選拔標準不再是誰“能勝任”,而是誰“夠年輕”。為了拼湊數字、追趕進度,甚至出現未經充分培養便倉促提拔的“火箭干部”。
結果年輕人驟然站上高位,資源與經驗卻不能同步跟上,缺少引路,難免出問題;老同志心中不服,年輕人也背負著重壓。這樣可能讓單位形象受損,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我們質疑的,從來不是年輕本身,而是那將年輕奉為圭臬的“唯年齡論”。
二、“關系牌”年輕化,涼了實干者的心
更深的隱憂在于,某些地方,“年輕化”竟異化為安插親信的華麗借口。
真正有能力的年輕人,自能贏得尊重。現實卻很殘酷:在“年輕化”旗幟下登臺的,很多是系統的“子弟”或“關系戶”。學歷可以包裝,履歷可以安排,能力是否匹配反而成了次要因素——只要年齡達標、人選可以“內定”。
這樣的操作就是扭曲了干部年輕化,成了領導安排子女親信的“蹊徑”。
![]()
真正在黃金年齡默默耕耘的那批骨干,卻被卡在制度的縫隙里進退維谷。十年前,被勸“還年輕,需多歷練”;十年后,又被告知“年齡偏大,該讓位后浪”。十幾年心血付出,眼睜睜看著舞臺換了主角,還被洗腦“繼續配合工作”,難免讓人心涼。于是,有人選擇躺平,有人但求安穩熬到退休。這樣的“年輕化”,非但不能革新組織,反而澆滅了整整一代人的熱忱。
三、年輕是勁風,能力是壓艙石
沒有人反對優秀年輕人在央國企擔當重任。但切忌只看年齡數字,不問真才實學;偏重裙帶關系,忽視實干業績;熱衷表面文章,脫離基層土壤。
真正能扛事的年輕才俊,自然應該大膽啟用。然而,如果“年輕化”淪為關系運作的遮羞布,成為特定群體為子弟鋪路的操作窗口,那么“年輕化”的本質便不再是選拔賢能,而是赤裸裸地騰挪“位子”。
同時,一刀切的年齡歧視也應該摒棄。年富力強的中年骨干,同樣為其保留上升通道;經驗豐富的老同志,也要適當重用。
一個健康的組織生態,應該是“誰能干誰上”,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誰年輕誰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