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成長專刊
社會心理熱點事件分析
AC專欄
最近這幾天,2023年發生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不雅”事件,正成為全國網友議論的焦點,當事男女雙方都承受了巨大的輿論指責。然而,在我看來,隨著不斷發酵,輿論正變成“意淫”的狂歡,完全不顧事實和依據,許多討論是“虛空索敵”。
令人遺憾的是,其中也有不少心理工作者隔空對當事人進行惡意揣測,如判斷是什么樣的人格障礙,又是什么樣的性心理問題等。
我反對這種“意淫”式的解析。在看過當事人現場錄音、相關的書面材料之后,我想從動機分析、合理性分析和心理分析三個層面,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這場“狂歡”劃下休止符。
![]()
這場輿論的“狂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指向女方,認為女方非常有心機,是十惡不赦的,她之所以把這件事鬧大,是為了自己的學業,即實現“保研”這個動機。
誠然,過去幾年在高校中好像存在某種潛規則:發生一些具有爭議性的事件,學校為了息事寧人,所以給予當事人一種補償。事實上,這個“高校傳說”其實在我讀大學的時代就有了,但是從來沒有得到過證實。
如果女方確實是“保研”,那么似乎不能排斥這種可能性,進而倒推出對方可能有這樣的動機,惡意栽贓男方。當然,這個猜想是網上對女方洶涌惡意的一個重要基礎,似乎她是處心積慮做這件事的,怎么能有這樣自私自利的人呢?
然而,這種判斷其實是“意淫”。為何這么說?
因為事發的時候,女方已經是武漢大學研二的研究生了,并不是面臨畢業、可能需要讀研機會的本科生。
既然女方沒有“保研”的需求,為何要為了獲得所謂的“保研”機會去栽贓男方呢?
我們可以不認同女方的做法,但是至少不能把完全不符合事實的事情放在她頭上。
同樣的,不應該進一步“意淫”其他的女大學生為了獲得所謂“保研”機會,也會在學校主動去栽贓男同學。
![]()
![]()
對女方的另一大抨擊是:
為何女方要長時間在公眾場所“偷拍”男方?
此外,女方認為男方是在性騷擾,是ziwei。為此,不少人從生理性角度為男方辯護,認為男方即便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也不至于能堅持ziwei那么久時間。
不少人由此判斷,是女方的性心理有問題,卻栽贓男方有性方面的偏差。
然而,這恐怕也有“意淫”的成分。
首先是,女方并不是毫無緣由注意到男方的。
根據記者采訪披露,當時的武漢大學圖書館里,座位非常空曠,兩個人不需要對面而坐,一個人占據一張桌子也綽綽有余,但是男方卻主動坐了過來,這引發了女方的注意。
既然旁邊有這么多的空位置,從陌生人人際距離角度,為何要選擇坐在靠近其他人的地方呢?
就像地鐵里如果有一排空位,大概率我們不會坐在一個陌生人旁邊的位置,至少也會空開一個位置,保持社交距離而坐吧。
因此,這個注意,并不是完全空穴來風。
另一點,是男方發出了聲響,引起正在看書的女方注意。女方從“取證”角度,才有了那些“不雅”視頻。
事發時,圖書館沒有監控,我們已經很難還原事實真相到底是什么了,但是從一個人行為合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兩點解釋還是站得住腳的。
此外,說男方不具有這種生理時長(即能夠做1個多小時),這也是一個“意淫”下的“誤讀”:
事實上,女方披露的視頻中,男方做這些動作的時間也就幾分鐘而已,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做這件事。
因此,我無法依據這些去判斷女方有性心理問題。然而,網絡“意淫”下的女方,似乎變成一個有嚴重鐘情幻想的瘋子,是一個嚴重性壓抑下的病態,而一些所謂的心理專業工作者,竟然也從這個角度進行“專業分析”,我認為是非常有失分寸的,有過于迎合網友“臆想”的嫌疑。
![]()
![]()
這件事情發生后,有很多人為男生惋惜,因為他因此導致了創傷性應激障礙,有很多的心理問題,精神科醫生要求他住院。作為一個心理工作者,我相信這很有可能的,不見得是在“賣慘”。
一個普通人其實是很難去承受這種大面積的關注,尤其是涉及他個人身體隱私部位視頻的大面積傳播,這種羞恥感讓人有一種“想死”之心,并不是不能被共情的。
![]()
但我同時也要提醒大家,女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有應激反應,甚至這種應激可能不是在圖書館事件發生之后才有。
比如,她對這件事的處置策略,完全是不依不饒的,有一種好像要自己要“替天行道”的感覺。
此外,在法院宣判之后,她還高調的表示,自己要繼續不依不饒,要繼續把這件事情傳播出去。
![]()
這種“敵意”和“報復”欲,也引發了不少人的反感,是讓她失去許多人支持的主要原因,因為這種做法,有點偏離“常態”,得理不饒人,況且她也沒有那么“得理”的情況下。
我也認為,確實有點過了。
無論純粹是男方有皮膚病,亦或者他確實可能有一些并不是那么好的意圖,我認為他的舉動并沒有造成特別惡劣的社會影響,他也不是什么社會名人,如果細究下去,充其量可能是一個需要性心理教育的青春期男生。
批評加教育即可,連學校一個處分,都是有點過于夸張的,也有悖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則。
讓我匪夷所思的是,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如此大的道德性批判和“公審”,意義何在?
女方是出于怎樣的情感,把這件事推高到如此的程度?
當時,女方也是一個二十幾歲的成年人,應當對這一點有基本認知,但是她的做法,似乎有種受驚下的“驚弓之鳥”,好像不把男方打倒打趴就不能捍衛什么了。
所以,我的判斷是,可能是女方也有應激反應。
也許,她曾經遭遇過一些什么,或者通過網絡看到過一些什么,引起了她比較大的心理陰影。
考慮到女方后來的研究生論文也是寫家庭暴力的有關內容,這可能就是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信號。現在很多人對她的論文做過于字斟句酌的解讀,卻很少去關注她的選題選擇背后,可能會隱藏一個怎樣的故事。
當我們呼吁對男方的心理問題給予關注的同時,對女方恐怕也需要進行足夠的人文關懷。而武大校方恐怕在這一點上,做得還很不夠。
很多事,之所以無法在就事論事層面解決問題,是因為沒看到事件背后可能隱藏著一些比較大的創傷。
![]()
再來談談事件中的男方。
男方現在提出,自己當初做出“不雅”舉動是因為有皮膚病,這一觀點似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各位看官,我們聽取當事人的辯白,是更愿意相信事件發生當時的解釋,還是事發之后幾天的解釋呢?
我覺得,事發當時可能更具有價值。因為事發之后幾天,一個人更能提出對自己有利的理據,也更容易找到合乎邏輯的說辭,但這些可能已經經過了理性的過濾。而事發當下,往往是當時的自然反應,沒有什么雕琢的空間。
如果你認同這一點,我認為,男方在出事現場的那段錄音更具有分析價值。我推薦關注這件事的朋友,好好聽幾遍。
這段錄音里,他有恐懼,即害怕被揭露,特別不希望被父母知道;女方希望他留真實姓名,他一開始也留了假名,直到女方盤問清楚;他也做了道歉,并且主動提出可以提供經濟上的補償,但被女方拒絕。
![]()
假設一個人沒有什么可以愧疚的地方,純粹只是自己撓癢癢的話,何必如此害怕?如此想遮掩?如果只是想息事寧人,又何至于提出要支付經濟補償,這種有實質付出的道歉方式?
至少后來以皮膚病來解釋當時的所作所為,與他當時的表現,多少有些與理不通之處。
當然,回到我前面所說,即便他可能做過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不至于讓他遭到現在這樣的對待。行為造成的損害,和他所承擔的后果,還是需要成合理的比例,而現在的情況,顯然完全脫離了他本應該承受的范疇。
無論是對男方,對女方,這樣的結局都已經嚴重超過了。而這何嘗不是“意淫”下狂歡的悲哀呢?
遺憾的是,圍繞武漢大學圖書館發生的事情,已經充斥了大量的“意淫”,和事實本身關系不大:
如一些女性,可能會聯想到自己在公眾場所,男性對自己有不良的意圖,這就是為何很多女性會站在女方背后的主要原因。
如一些男性,可能會聯想到自己在現實處境中遭遇污蔑,卻無力自證的恐懼,這恐怕是很多男性站在男方背后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些人,可能會聯想到有些人踩在別人頭上,獲得了人生的飛躍,而自己成為了“墊腳石”,這種氣憤和無奈,恐怕就是“保研”傳說的由來。
在分析武大圖書館的輿情時,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聲音。事實上,在我看來,這些“臆想”的背后,可能也有巨大的創傷,是一種集體創傷的爆發。
![]()
武漢大學本來應該把這件事限制在兩個人之間,并且以事實依據進行處置,從而保護好這兩個學生。事實上,這件事本來也應該如此處置,因為這確實不是一件值得在公眾場合如此放大解讀的事件。
但是,現在顯然已經已經不可能了,不僅兩個當事人各自背負嚴重心理創傷,而且還有更多有心理創傷的人加入其中,這已不是武漢大學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能安撫的了。
讓情緒的歸情緒,讓事實的歸事實。情緒容易讓人上頭,事實容易讓人理智。
作為看客的我們,此刻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在情緒裹挾中,找到一個穩定的錨點,至少要用有事實依據的內容進行討論和判斷,否則的話,也可能在不自知的狀態下,深陷這種擴大化的創傷之中。
End
作者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介: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4500小時,人際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歷史人文、社會心理學、哲學思想史。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系|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