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年在我國國土上肆虐的日軍,大家想必都聽過其師級作戰單位——師團。
網上對于日軍步兵師團的劃分五花八門,其中比較常見的劃分有以下幾種:
甲級師團、乙級師團、丙級師團、丁級師團;
野戰師團和治安師團;
馱馬和挽馬師團。
下面,碼字的就一一跟大家解釋下這三種對日軍師團的劃分,具體都是怎么回事。
![]()
碼字在這里強調一點,以上三種師團的劃分都是中國民間對日軍的劃分,并非日軍自身對其師團的劃分。
甲乙丙丁師團
甲乙丙丁師團這種劃分很大的合理性,它反映了日軍抗戰時期其師團編制的變化,所以就先解釋該劃分的依據。
甲級師團
根據一戰的經驗,同樣層級的部隊對戰時,編制更大的部隊占優。因此日本陸軍依此采取了大師團制,其師團部下轄兩個旅團,而每個旅團下轄兩個聯隊,因此這種師團正式稱謂為四聯隊制師團。
所謂的甲級師團指的就是這種四聯隊制師團,由于編制了大量的工兵、炮兵、騎兵、裝甲兵等獨立單位,其常備兵力在2.2-2.5萬人之間,而滿編兵力理論上更是高達2.8萬人。
![]()
大正裁軍后日軍保留了17個四聯隊制師團,這17個四聯隊制步兵師團,日軍統稱其為常備師團,承擔著日軍部隊孵化器的職責。
日軍當時的征兵區根據這17個師團所在地劃分為了16個(第1和近衛兩個師團都在東京)。
所有日本陸軍步兵新兵根據就近原則,在哪個師團的轄區內被招募就在哪個師團的訓練基地訓練,新兵訓練結束后也是被分配到該師團或是其衍生部隊(比如在中、朝等國外的守備隊)。士兵退出現役后回原籍立即就會被加入服役師團的預備役,以后會定期召集集中起來進行軍訓。
這種兵役制度,對于國力有限的日本十分適合,可以在不維持龐大常備軍的情況下保留迅速擴軍的能力。
![]()
因為殺害楊靖宇將軍屠戮東北人民的功績,野副昌德升任第63師團中將師團長
到1945年投降時為止,日軍編制的步兵師團番號達到了170個之多。而這后來編制的所有師團,全都是以這17個常備師團的現役和預備役人員為骨干組成的,其兵員都集中來自于一地。因此日軍稱呼這些師團時常常以地名代稱,比如第14、第63等師團就被稱作宇都宮師團。
日軍當年的征召制度和預備役制度確實高效。
截止1937年10月12日,日軍編制了第13、第18、第101、第108、第109師團、第114師團等6個四聯隊制師團,其后日軍未再編制過四聯隊制師團。其中109、114師團在1939年撤編,其后1944年雖然兩個師團又重新編成,但是其規模比之前輩大大縮水。
所以到1945年投降前,日軍編制的四聯隊制師團即甲級師團,僅僅只有這么23個。
![]()
日軍近衛師團舉行儀式
1940年日軍為了編制新的部隊,在海外的所有四聯隊制師團都被抽調出了一個聯隊擴編新的部隊,就此日軍在海外的部隊再無四聯隊制師團。也就是說在1940年年中時,日軍僅剩近衛師團一個四聯隊制師團。
而整個抗戰期間近衛步兵師團(后改名為第一近衛師團)一直駐扎在東京,直到日本投降為止都沒有出國作戰過,是甲級師團中唯一沒有在抗戰時期參加過實戰的師團。
所以現在一些自媒體張嘴就說,1940年后在華的某某日軍師團是甲級師團,根本就是沒搞清楚甲級師團的含義。
乙級師團
由于侵華戰爭的需要,1937年9月30日日本陸軍大本營下令編制步兵第26師團,該師團為日軍第一支三聯隊制師團,是日軍嘗試縮小師團規模的開端。
![]()
華北派遣軍代司令長官、駐蒙軍司令根本博中將,第26師團長期在其駐蒙軍麾下
建立初期的第26師團只是減少了一個步兵聯隊,其它諸如工兵、炮兵、騎兵、裝甲兵等獨立單位規模與四聯隊師團基本一致,所以其剛編成時兵力高達18000人!
不過26師團的龐大規模并未維持太久,其下屬部隊不斷被抽調出去建立新部隊,所以其兵力在抗戰中絕大多數時候,還是和其它三聯隊制師團后輩一樣,不超過15000人。
三聯隊制師團就是所謂的乙級師團。
三聯隊制師團在抗戰期間經歷過一次編制上的改動。
早期的三聯隊制師團取消了旅團一級,師團部直接下轄三個步兵聯隊。
![]()
由于日軍部隊指揮層一貫精簡,部隊主官之下不設副職,所以在實戰中日軍發現,三聯隊制師團由于缺乏指揮官,因此執行特別復雜的作戰任務時,往往會因為師團長分身乏術導致上峰命令難以執行到位。
于是在1939年年中,日軍在三聯隊制師團中設立了步兵團長一職。這個步兵團團長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步兵團長,該步兵團長負責指揮師團的三個步兵聯隊,其指揮的兵力與別國的師相當。因此這個步兵團長的軍銜為少將,步兵團長也是日軍陸海軍中指揮部隊人數最多的少將主官,實際擔任著副師團長的角色。
據說日軍之所以設立這么一個與眾不同的步兵團長職務,也是為了安置取消師團下屬步兵旅團后無處可去的少將旅團長們。
![]()
步兵團沒有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等輔助作戰的直屬單位,僅設有一個司令部,下轄為純粹的步兵,因此其并不具備現代野戰能力,作戰時需師團直屬的炮兵部隊等的支持。
到1942年2月2日為止,日軍編制了第17、第21-第29、第32-第41、第48、第51-第57、第104、第106、第110、第116等共計32個三聯隊制步兵師團。
1943年5月14日,三聯隊制的近衛第2師團編成。同時原近衛師團改稱為近衛第1師團,但繼續維持四聯隊制編制。
1944年7月6日,三聯隊制的近衛第3師團編成。
1945年4月12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建立本土決戰師團作為本土決戰的機動兵團,即第201(東京武蔵)、第202(仙臺青葉)、第205(広島安蕓)、第206(熊本阿蘇)、第209(金沢加越)、第212(久留米菊池)、第214(宇都宮常盤)、第216(京都比睿)等八個師團,這八個師團是為日軍在投降前最后建立的三聯隊制師團。
![]()
這八個本土決戰師團是日本為了對抗盟軍登陸,而編制的本土機動防御核心師團。但是到日軍投降時為止,這八個本土決戰師團都尚未編制完成,人員、裝備都缺額十分嚴重。這充分暴露出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不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而是日本人力、物資已經枯竭,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
所以日軍在投降前擁有的三聯隊制師團(即乙級師團),有20個是從四聯隊制師團縮編而來,整個抗戰期間編制的三聯隊制師團為42個,兩者共計62個,超過日軍師團總數的36%。
日軍師團可以粗略說的東西竟然這么多,還是分兩篇吧,本篇就到這里了。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的朋友還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