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俗稱“海神娘娘”,是傳說中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
供圖:黃永林
7月26日,上海這座與媽祖文化有著深厚淵源的城市迎來了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盛大開幕。在開幕式上,中國氣象局發布了一項名為“媽祖(MAZU)”的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構建包含多災種預警的全球早期預警服務網絡,分享中國早期預警實踐經驗和技術成果。在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席列斯特·紹羅和與會嘉賓的見證下,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將象征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智能體的“AI氣象預警鑰匙”交給吉布提、蒙古兩國代表,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智能體(MAZU-Urban)開啟跨國氣象防災減災使命。
這個方案的命名靈感源自長江中下游地區著名的海上女神媽祖娘娘,民間認為她是海上航行的保護神。
![]()
▲中國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
很多地方都建有媽祖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古代,海上航行經常遭受風浪襲擊而船沉人亡,安全成為航海者時刻需要面對的難題之一。因此,最初在福建沿海一帶產生了祈求出海平安的民間神祇“媽祖娘娘”,由于她屢次顯靈,因此被歷代皇帝多次加封,尊稱為天妃、天后、圣母。后來媽祖信仰由福建傳到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沿海地區,成為沿海民眾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
相傳,媽祖于公元960年出生在福建莆田一個林姓貧苦漁民家庭。她自出生后到滿月竟然一聲不哭,因此取名為“默”。又因福建風俗愛在女孩小名后多加個“娘”字,因此大家也習慣稱她為默娘、林默娘。林默娘從小天資聰穎,不僅熟悉水性,長于醫術,還可以觀天象,知氣候,掌握海上救難的本領。28歲那年,林默娘的父兄被惡劣天氣困在海上,她不顧一切跳入急流搭救,不幸遇難。人們發現她的遺體漂浮在海面上,沒有腐爛,仍然保存完好。這被視為神跡,人們開始崇拜她為“媽祖”,認為她是海神的化身,是守護漁民和海上航行的安全之神。
![]()
▲莆田媽祖祖廟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上海瀕臨東海,坐落在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匯合處,便于江海聯運,是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和海上交通樞紐。宋代上海地區設有市舶司及榷貨場,海運初興,媽祖文化隨閩、粵籍移民傳入后,當地遂有建廟祭拜媽祖之俗,以祈出海平安。自此上海開始受媽祖文化影響,形成了深厚的媽祖信仰傳統。元、明、清歷代官方出于漕運、海防、外交等需要,皆十分重視對媽祖的崇祀。如清人袁祖志在《海上竹枝詞》中對船家崇祀媽祖情形的描述:“天后娘娘小像前,中堂虔供一爐煙。相風旗出高檐外,知是伊家放海船。”船家出海前通常要到媽祖廟祭祀,并在廟前旗桿升起“相風旗”以測風向,祈求航行平安。清代顧翰《松江竹枝詞》也寫道:“天妃宮里起笑歌,商賈紛紛祭賽多。女伴避人私禱祝,愿郎歸海亦無波。”自注云:“天妃宮,海商奉之甚虔。”
上海作為媽祖文化北傳的重要節點,自古以來始終延續著對這位海上女神的崇奉,綜合相關史料文獻來看,上海市區及浦東、金山、奉賢、崇明等區在歷史上共修建了30余座媽祖廟,其中,祀典媽祖廟9處,民間媽祖廟17處、會館媽祖廟13處。由此可見媽祖信仰在上海的影響力。
![]()
▲在我國沿海,有眾多的神靈都被漁民寄托著出海平安歸來的愿望,
但只有媽祖的名氣和影響力最大,甚至隨著華人的足跡漂流到海外,
成為中華文化輸出的標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古代,媽祖憑借海上救難本領拯救無數航海者,而今天,“媽祖(MAZU)”這一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的發布,通過構建多災種預警網絡,延續這份守護生命的使命,讓媽祖娘娘從此不僅是古代航海者的保護神,其"觀天象,知氣候"的能力,在此刻與氣象預警的現代使命實現了跨越千年的呼應——科技的進步讓媽祖的庇佑從東海之濱延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何大猷 王旭輝
美術指導:崔瑋
美編:李蕓樺
校對:段海英
審核:柳向陽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1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