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28晚上,我去看了《南京照相館》,特意選了12排13座。看完后我心緒難平,有很多話想說。先說結論: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少年兒童去看的好電影,有這樣的作品是中國電影界、文化界之幸。下文會有劇透,不過應該不影響還沒看過的觀眾,畢竟那不是虛構故事,而是真實歷史。
![]()
《南京照相館》的劇情概括起來就是——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街頭巷尾尸橫遍野。吉祥照相館內,七位普通百姓從被迫沖洗日軍暴行照片到冒死傳遞“不許可”底片,讓罪證照片沖破封鎖傳向世界。面對日軍的暴行,他們用“大好河山,寸土不讓”傳遞出戰亂年代普通人對家國的眷戀與守護。從個體覺醒到群體抗爭,他們用生命守護真相與山河尊嚴。
本片 致敬老電影《屠城血證》, 歷史原型是“京字第一號證據”: 15歲照相館學徒羅瑾冒死加印日軍暴行照片,同學吳旋接力保存并提交東京審判。
![]()
先說說被大家討論得最多的,那個由原島大地扮演的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開篇你看到他以“光線不好影響拍攝”來“勸阻”日軍槍決平民,又以需要用到一個會洗照片的中國人為由“救下”郵差阿昌,甚至學中文對阿昌說“我們是朋友”……
可能有人真會誤以為這是個“有人性”的鬼子——像之前某爛導演的另一部片就是這種尿性,放著中國人的真善美不去拍,反而去屎里淘金試圖挖掘日寇的什么“仁慈”、“不忍”、“也是被裹挾”,真要這么拍,注定又是暴死爛片。
但隨著劇情展開,伊藤留字條“保護”阿昌卻只留兩天時間,放言“中國人的照片不重要”,笑談其祖父在甲午戰爭的戰績,拿飯團喂狗卻無視旁邊堆積的中國人尸體,拍“親善照”時嫌嬰兒吵鬧暗示其他日寇殘忍殺害,自己不對阿昌動手卻拿通行證當催命符,“朋友論”實際是“當狗論”……
諸如此類,一樁樁一件件都證明,伊藤始終是一個偽善的惡魔,本就不存在什么“良心未泯”、“近墨者黑”等等,他也不可能為了中國人而改變立場甚至犧牲。畜生就是畜生,禽獸就是禽獸。
果然,當伊藤被定影液毀容時,臉部真的變成了惡魔形狀,由小見大,我們直觀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在所謂“人皮”之下的赤裸獸性,中國人民永遠不可能和這樣的侵略者當朋友。還有惡心的一點,就是伊藤歪解“仁義禮智信”的意思,美化自己的一系列罪惡行為,這像極了此前某些所謂文藝工作者在作品里強行給魔鬼洗白的迷惑操作。
![]()
什么才是真的“仁義禮智信”?伊藤是不配的。
阿昌從畏畏縮縮只知道保命,到主動學習洗照片技術,兩次讓出通行證把生的機會留給婦孺,到最后念著南京城被糟蹋的各個景點,直面伊藤槍口,說出“我們不是朋友”……
林毓秀從諂媚學日語的戲子,到冒死藏匿宋班長,到懷抱死嬰被迫拍“親善照”時顫抖的“半哭半笑”,再到怒吼“我演穆桂英梁紅玉,不做秦檜妻”,再到最后從容拍下日寇主犯被處決……
金承宗從茍在地窖保護全家的普通照相館老板,到想方設法替換日軍暴行照底片,再到修改通行證,拉下店里背景布展示祖國大好河山,最后讓出逃生機會主動迎向日軍槍口……
宋存義從一個被裹挾逃命的警察,到拉電閘為林毓秀解圍,再到目睹弟弟被日軍殺害照片的崩潰,再到得知新來一個日軍攝影師即將頂替阿昌時主動扒車底拿南京城墻磚去搏命……
![]()
至于漢奸翻譯王廣海,始終都在為通行證奔波,他 自詡“靠翻譯救人”,卻在江邊捂耳逃避同胞哭喊。這個人其復雜性在于——他既是幫兇,也是被戰爭異化的可憐蟲,最終以命贖罪的血光,照見了投機主義者的末路。
扮演這個角色的王傳君在路演現場也明顯是沒走出來,他勸大家不要心疼王廣海,更重要的是不要成為他。他希望大家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這段歷史記憶傳遞給更多的人。而導演也在專訪中講到了他對漢奸角色的理解。
![]()
王廣海和林毓秀的一段對話也是讓人印象深刻,他說日軍早在甲午就贏了,現在又占領了北京上海南京,怎么可能會輸?林毓秀說萬一呢?處于上帝視角的我們知道,至少至少也還要半年,苦難的中國人民才會看到一絲戰勝的希望,那就是毛主席《論持久戰》的出爐。
說真的,本片這幾位主角真的就是最平常的普通人,平時膽小怕事,僅僅為了活下去似乎什么都可以干,但哪怕就是像螻蟻一樣活著也得不到侵略者的乞憐,那這時候不抗爭還等什么?洗照片到存底片到替換送出去就是應有之義了。全片沒有什么喊口號和刻意煽情、拔高,就是在真實歷史背景下展現普通人的人物弧光。
![]()
另外和某些片子喜歡聚焦受害者被凌虐的慘相不同,本片全程都是聚焦日軍施暴者,僅僅以林毓秀散亂的頭發和斑駁的口紅暗示其遭遇,從慰安婦從正常變瘋和鬼子身上的爛瘡倒映出其悲慘命運。導演申奧在路演現場就說了——
我們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給觀眾展示血腥暴力侵犯等種種惡劣行徑。第一是為了讓大家記住那段歷史,第二讓大家記住全中國人民一起創造了契機。我們要分得清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
還有就是,片中伊藤的相機始終與侵略者屠殺軍民所用的刀槍同框,開篇他拍不到子彈擊中無辜百姓的畫面,而結尾林毓秀最終拍下了日寇頭子被處決的瞬間。快門聲和子彈上膛聲拼在一起,膠卷像彈藥一樣算戰略物資,日軍對暴行照片一開始的“試圖激勵士氣”到后來“不許可”只因不能讓國際知道南京真相……貫穿始終的相機,完成了“正義顯影”的首尾呼應。
![]()
再說這些照片,其在暗房顯影的過程也象征著真相在黑暗中浮現,同時具備三重意義:一方面它是揭露南京大屠殺最直接的罪證,另一方面它又是日軍內部用來爭搶炫耀的所謂軍功,最后它還是揭穿“親善照”謊言的國際輿論戰武器。
說到輿論戰,導演申奧在路演現場所說的一段話講得非常清楚明白——
在這場戰爭以外除了有戰火硝煙以外,還有一場看不見的戰爭,就是一場輿論戰、宣傳戰和文化戰,時至今日這場戰爭依然沒有結束,依然正在互聯網上輿論環境當中不停斗爭著,所以希望借這部電影、借照片、借這些素材去警示觀眾吧,能夠在這場戰爭當中分清敵友,認清黑白是非和曲直。
![]()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也看到某些評論區非常拎不清,簡單地把《南京照相館》歸類成什么主旋律、情緒片甚至刻意抹黑其“辱女”等等,搞得跟“呼吁管理厭日情緒”的胡錫進似的。可問題是,難道只允許施暴者不承認歷史甚至持續抹黑,不允許受害者將苦難歷史原原本本展示出來嗎?
近些年每到7.7、8.15、9.3、9.18、12.13這些日子,老是會冒出一些什么穿和服被打罵的奇聞,加上有一兩起日本人被殺的偶發事件,就會冒出很多莫名其妙的理中客在那渲染什么“仇恨教育”“外資撤離”,典型的試圖脫敏。
但這幫家伙對日本國內右翼的猖獗和大部分日本民眾反華情緒高漲,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帶頭反思。日本的遠程養殖真的跟美國不相上下。
再拿影片提到的八紘一宇塔來說吧,那個新來的日軍攝影師挖了一塊南京城墻磚準備運回日本筑塔。這座塔建于1940年,塔基的筑石包括日本鬼子從中國各地著名建筑物(包括長城、故宮、泰山山頂、南京中山陵、黃鶴樓等)挖取的238件石塊,也有從其他侵占國家奪取的石塊。
這個塔還被日軍鈔票用作背景,現在還樹在日本宮崎縣,甚至改叫為了“平和之塔”。一個因侵略戰爭而起的建筑,竟被冠以和平之名,諷刺不?
![]()
網上還有很多人糾結帶不帶孩子去看,我先說我的態度:五六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帶去了。原因其實我在《》就重點說過,從小我們就得接受這種直觀的教育。
真的,不要有任何遮遮掩掩,就得讓孩子清晰明白地了解到南京大屠殺、731、三光政策等等日寇暴行。歷史認知不容妥協,我們珍視如今的和平,但國恥是永遠不可能遺忘的。孩子其實不見得不懂,只是需要我們正確引導。
《南京照相館》 首先講好了一個基于歷史史實改編的故事,然后沒有像某些老東西那樣夾帶日寇“人性”私貨,其次它沒有刻意渲染血腥苦難,也沒有搞出全員逃生的爽文劇情,總之從各方面來說,這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它以小人物的覺醒撕碎侵略者的偽善面具,用照片為武器完成對歷史的莊嚴“顯影”。當幸存者凋零、篡改者猖獗時,本片讓“我們不是朋友”成為民族精神的鏗鏘宣言——血寫的真相無需與墨寫的謊言和解!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很慶幸能看到《南京照相館》這樣的好片出爐。電影市場其實是最講道理的,拍得好自然有人看,口口相傳都會去看,某些群體自己壞還菜就不要怪到觀眾頭上。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今之視昔,草木新芳。當片尾的蒙太奇中,1937年南京城的斷壁殘垣與如今雞鳴寺、莫愁湖、中華門的影像交疊時,歷史的時空在電影里完成了交錯。而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銘記那段歷史,把它一代一代傳下去。
(全文完)
關注小號防失聯
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還望大家能夠將“少爺寫春秋”設為星標
并多多點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