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在俄烏沖突中,面對敵方自殺式無人機高密度使用的嚴峻威脅,如何實現前線物資高效補給與人員裝備安全前送的雙重目標?俄軍第37獨立鐵路旅官兵向《消息報》展示了創新解決方案——通過無人化運輸模式,成功破解了高風險環境下的物資補給難題,為前線作戰提供了堅實保障。
![]()
圖1 俄軍鐵路段軌道清障隊員
一、鐵路補給具抗毀性與覆蓋性雙重優勢
在羅斯托夫州克拉斯諾阿爾梅斯克方向,分布著大量礦井及工業設施,依托既有鐵路網絡形成密集聯通。盡管區域供電系統尚未完全恢復,但其鐵路軌道相較于公路展現出更強的抗毀性與修復便捷性,且覆蓋多數居民點,天然成為前線物資運輸的“生命線”。這一基礎網絡,為無人化運輸方案的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
![]()
圖2 俄軍鐵路段地面護衛隊員
二、運輸保障的全鏈條安全防護體系
鐵路段作業前的安全準備環環相扣,構建起“空天預警-地面護衛-軌道清障”的全維度防護體系,為無人化運輸筑牢安全屏障。
空天預警,第51集團軍高射炮兵部隊率先部署空中戰斗警戒區,構建多層次防空網,全面攔截空天威脅。
地面護衛,全程由專業掩護小組隨行,隊員配備便攜式防空導彈、自動步槍等多型武器,實時警戒周邊空域,最大限度降低人員暴露風險。
軌道清障,工程偵察分隊身著重型防護裝備,沿軌道展開“厘米級”地毯式排查,從軌枕間隙到路基邊緣,逐段核查隱患,重點清除未爆彈藥及無人機遠程布設的爆炸裝置。在現場,第48獨立工兵營戰士演示了排查作業的具體流程:需完全依賴人工目視,連軌道螺栓縫隙都要仔細檢查;最棘手的是美制M42型“鈴鐺”集束炸彈的未爆子彈,金屬外殼會干擾探雷器信號;未爆彈內部蜂窩狀分隔裝置可使爆炸物在數百米范圍內散布,若未被及時清除,將對作業人員和運輸裝備造成致命威脅。
![]()
圖3 俄軍鐵路段鐵軌修復隊員
三、軌道應急修復與無人化運輸保障
完成風險排查后,維修分隊立即啟動軌道修復作業,采用專用軌道切割設備對受損段進行毫米級精準切割,安裝預制的標準軌段,并通過液壓鉆孔機完成接頭固定連接,確保修復段與既有軌道無縫銜接。除應急搶修外,同步構建“日常巡檢-動態維護-快速修復”的常態化保障機制,配備軌道檢測車、便攜焊機等專業設備,實現運輸線路24小時不間斷暢通。
軌道修復完成后,鐵路工人通過無人駕駛平板車完成最終檢測。操作員依托遠程控制臺精準操控設備,以20千米/小時的勻速通過修復段,實時監測軌道平順度、承重能力等參數。驗證通過后,戰斗分隊迅速將彈藥箱、飲用水從面包車轉移至平板車,順利完成物資向無人化運輸平臺的裝載作業。該無人化運輸方案并非孤立實踐,而是與此前《消息報》披露的軍隊地下面包房、油料倉庫、野戰食堂及營房運作模式深度協同,共同構建了“地下隱蔽+靈活分發”的體系化保障體系。偽裝于地下5米的面包房采用木板+沙袋雙重封閉防護,通過三班倒晝夜生產模式保障夜間運輸需求。補給物資經卡車轉運至前線后,再通過手推車、摩托車沿預設路線向一線陣地分發,最終形成“倉儲-運輸-分發”的完整閉環,為無人化運輸的高效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
![]()
圖4 俄軍利用鐵路無人平臺運輸補給物資
四、鐵路平板運輸車的主要優勢
相較于傳統運輸方式,鐵路平板運輸車的核心優勢集中體現在四方面:一是全天候作業能力,適應泥濘、積雪、降雨等復雜氣象,在軌道上保持穩定通行;二是高載荷效能,單平臺載重超1噸,運輸效率等同于數十臺人力運輸裝備;三是高安全特性,無人化設計大幅降低人員暴露于無人機威脅的風險;四是經濟可靠性,重型平臺續航約50千米,結構簡潔耐用,綜合保障效益突出。該平臺是針對克拉斯諾阿爾梅斯克方向的作戰需求定制并快速迭代的,目前已形成標準化應用模式,尚無同類替代方案。其成功運用不僅驗證了無人化運輸在高風險環境下的可行性,更為其他戰場方向的物資保障提供了參考。
(科薈智庫:孟光)
1
2
3
4
5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