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坦然面對不能控制的事。愛比克泰德的這句箴言,是斯多葛哲學的核心智慧之一。
它提醒人們要清晰地區分生命中哪些是真正可控的(例如,自己的態度、選擇、行為和努力),哪些是不可控的(例如,外在情境、外在事件、他人的想法和行為)。
這將有助于人們避免將寶貴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浪費在那些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從而聚焦和做好自己能夠掌控的領域:
![]()
一、明確邊界,告別 “全能幻想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總有些事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力所能及和能夠得到的,但也總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力所不及和無法得到的。
人的失敗也在于追求那些力所不及的、控制不了的事物的同時,忽略了那些真正值得追求的、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認真做好當下所能做的事。
正如巴菲特所強調的:“我并不試圖超過七英尺高的欄桿,我到處找的是我能跨過的一英尺高的欄桿。”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做自己能力圈里的事。
![]()
人們難以做好他能力范圍以外的事,也很難賺到他能力范圍以外的錢。
人們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客觀地評估自己當前的能力、洞察外部環境的機遇和威脅,做出正確的選擇。讓自己的愿望和行動符合實際,避免盲目行動,減少不必要的挫折和失敗。
在努力做事的過程當中,人們的能力也將會因此而持續提升,未來所能做的事也將會不斷增加,認知范圍和能力圈也將會不斷地擴大。
![]()
二、聚焦可控,提升執行力,把握機遇
在行動和過程當中,結果和他人的評價是人們無法控制的,但行動和態度是人們可以控制的。
對結果的焦慮、對失敗的恐懼不僅導致人們執行力不足和缺乏自律,也導致人們激情受阻和創造力下降。
![]()
當人們聚焦 “可控制或能改變的部分”(如行動本身),坦然接納 “不可控的結果”(如挫折)時,不僅能提升執行力、靈感和工作效率、減少拖延,而且能夠取得更好的結果。
外部環境和趨勢是人們不可控的,但反應和選擇是人們可控的。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順勢而為,才能把握機遇,有所作為。
![]()
三、接納不可控,減少 “情緒內耗”
對不可控之事的過度擔憂、恐懼和執著(如他人看法、恐懼失敗、外部情境)是人們焦慮的主要來源。坦然接受其不可控性,方能減輕精神負擔。
人生的困窘、焦慮和痛苦在于總是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物不滿意、又去渴求力所不及的事物。
外部情境是不可控的,但外部情境如何,不在外部情境本身,而在于人們的態度和感受,而這是人們可以控制的。而人們的態度和感受,將決定一切。
![]()
即使身處逆境或面對不可控的不利局面,人們依然擁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而當人們選擇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挫折時,便能將挫折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在人際關系中,“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不可控,但 “自己是否真誠待人” 是自己可控的。當人們聚焦自身的態度,既能減少對他人評價的過度敏感,也能讓關系更純粹,從而減少沖突。
![]()
斯多葛學派認為,幸福(或寧靜)主要源于對可控之事的掌控,而非依賴外在的、不可控的事物(財富、名聲、他人評價等)。
當人們專注于做好自己能做的,并坦然面對不可控的,便能減少內耗和焦慮。
愛比克泰德的這一思想雖穿越兩千多年,但至今仍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態度、情緒管理和行動邏輯等方面具有深刻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