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夜話:一場穿越文化時空的心靈對話
吉安的夏夜總是來得遲緩。夕陽的余暉剛剛褪去,青石板上還殘留著白日的溫度。路燈次第亮起,在古城的巷弄間投下斑駁的光影。就在這樣一個尋常的夜晚,筆者陪同著名作家王劍冰與鄉間書法家譚澤明,在一方硯臺前,完成了一場跨越文化時空的對話。
![]()
一、燈火可親的悅云廬
轉過幾道曲折的巷子,遠處一方明亮的窗欞格外醒目。那是譚澤明的書法工作室——悅云廬。未及門前,先聞墨香。推門而入的剎那,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舊時光的門。室內陳設簡樸,一張黃花梨案幾上,硯臺里的墨汁尚未干透,狼毫斜倚在青瓷筆山上,宣紙微微卷邊,顯然主人方才還在揮毫。
![]()
譚澤明于案前抬頭,筆尖懸在半空,一滴墨將落未落。這位與古物相伴三十余載的書法家,見到突然造訪的著名作家時,竟露出少年般的靦腆,慌忙擱下毛筆,手指上還沾著點點墨痕。燈光下,他的粗布衣衫與墻上的古舊字畫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小品。
二、墨香里的《正氣歌》
"好字!真正是高手在民間啊!"王劍冰的目光落在案頭那幅《正氣歌》上,聲音里帶著發現珍寶的驚喜。紙上的墨跡在燈光下泛著微光,起筆如老松破巖,收鋒似驚鴻踏雪。最妙的是"天"字最后一捺,像極了黃山上垂落的云瀑,在收筆處又輕輕回鋒,留下欲說還休的余韻。
![]()
三人相對而坐,話題從這幅字開始蔓延。王劍冰說起他的散文刻在周莊青石板上的故事,那些文字如何與古鎮的晨昏共同呼吸;譚澤明則回憶起父親執筆的背影——禾川中學的老校長總在黃昏寫字,陽光穿過窗欞,將他的影子與墨跡一同拓印在石灰墻上。記憶中的墨香與眼前的墨香交織,在夏夜的空氣中緩緩流淌。
三、無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
夜色漸濃,話題卻愈發清亮。當譚澤明念出"無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的聯語時,王劍冰撫掌而笑。這十個字,道出了兩位藝術家的共同追求。譚澤明解釋說,這是他從臨摹古人法帖中悟出的道理——真正的藝術既要超脫世俗,又要飽含深情。
![]()
茶過三巡,譚澤明忽然起身,從黃花梨畫筒里抽出一卷素宣。展開時紙聲簌簌,似春蠶食葉。那是他新創的草書《赤壁賦》,線條如三峽之水奔涌而下,卻在"哀吾生之須臾"處陡然凝滯,化作點點飛白,恰似江心碎月。"不跟風,有特點。"王劍冰的評語簡短卻精準。確實,這些字里既有毛體吞天吐地的氣魄,又藏著王鐸折釵股的筋骨,更妙的是轉折處那些欲言又止的停頓,像極了贛江畔采茶戲里的拖腔。
四、靜水流深的相遇
臨別時,王劍冰在宣紙上題下"靜水流深"四字。這一刻,穿粗布衫的書法家與著棉麻襯衫的作家,在墨香里找到了共同的語言。硯臺里的墨汁映著燈光,仿佛濃縮了千年的文化傳承。
![]()
這時,夜風送來隱約的墨香。我想起譚澤明案頭那方魚子紋端硯,硯池里沉淀著三十年的光陰。藝術之路從來寂寞,但今夜這場穿越時光的紙上相逢,恰似硯中清水與千年墨塊的邂逅,在相融的瞬間,彼此都獲得了新的生命。正如譚澤明撫摸著父親留下的舊筆洗所說:"器物會老,但筆墨永遠年輕!"
![]()
這個夏夜,在吉安古城的一隅,墨香與夜話交織成最動人的篇章。兩位藝術家的相遇,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拜訪,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樣的時刻愈發珍貴——它提醒我們,有些美好的事物,永遠值得慢下來細細品味。
墨香深處見精神——記書法隱者譚澤明
在永新縣城的尋常巷陌間,住著一位不尋常的普通人。譚澤明,這個名字或許鮮為人知,就像墻角默默綻放的野菊,不爭春色卻自有芬芳。若不是偶然得見其墨寶,恐怕這位鬧市中的隱者,仍將繼續他低調而豐盈的藝術人生。
![]()
初見譚澤明,他正俯身案前,一支毛筆在宣紙上輕盈起舞。陽光透過窗欞,將墨跡未干的字跡鍍上一層金邊。那些字,如行云流水,似驚鴻游龍,中鋒立骨,側鋒求變,一筆一畫間盡顯功力。有行家評說,這樣的作品堪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水平。而他卻謙遜地笑著,說自己的字還"上不了臺面"。
![]()
![]()
這位隱于市井的書法家,其藝術之路始于童年。父親是永新縣禾川中學的校長,寫得一手極好的毛體書法。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小澤明最大的樂趣就是看父親每日清晨伏案揮毫。永新是著名的書法之鄉,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自寫春聯。少年澤明也拿起毛筆,為自家門前添上一抹墨香。
命運的轉折往往在不經意間。一日,永新縣著名書法家尹承志先生路過譚家,被門前的春聯吸引駐足。那字跡沉穩扎實,筆力雄健,令這位見多識廣的老書法家也不禁贊嘆。誰曾想,這副對聯竟出自一個少年之手?更令人稱奇的是,尹老與澤明早已因養鴿結緣,只是澤明一直不知這位幽默風趣的"鴿友",竟是縣里赫赫有名的書法大家。
![]()
![]()
回憶起與尹老的交往,譚澤明的眼中泛起溫暖的光芒。"尹老師從來不占別人便宜,"他笑著說,"我送他一對鴿子,他輾轉反側,非要回贈我幾幅字畫不可。"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書法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年輕人心中。他推薦澤明學習顏真卿、于右任的書法,告訴他"今天想南京買馬,明天想去北京買鞍,到頭來一事無成"的道理。這些教誨,如春風化雨,滋養著澤明的藝術生命。
![]()
![]()
走進譚澤明的書房,空氣中彌漫著墨香。墻上掛著他的作品,字里行間透著顏體的厚重、于體的灑脫,卻又自成一格。行家評價他的草書"不跟風,有特點,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線條有張力"。細觀之,確是如此——那筆畫時而如驚濤拍岸,氣勢磅礴;時而似涓涓細流,溫潤婉轉。正如他的為人,大氣而不失細膩,豪放中見真淳。
![]()
![]()
書法之外,古玩是譚澤明的另一片天地。在他看來,收藏不僅是謀生之道,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了古玩,就選擇了自由。"說這話時,他的眼中閃爍著孩子般的喜悅。記得有一次,他與友人合買一幅清代瓷對聯,事后友人反悔,他二話不說獨自承擔。幾年后那對聯價值翻了幾番,有人高價求購,他卻不為所動。"吃虧是福"——這句古訓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在譚澤明身上,書法與為人達到了奇妙的統一。他將"示弱不示強"、"和為貴,忍為高"等古訓融入筆墨,又將書法中的"金石氣"帶入生活。他的作品不事雕琢,卻自有一種撼動人心的力量;他的為人不張揚,卻在平凡中見境界。正如他所說:"為人處事要付出真情,真誠才能交好朋友,才能打動人,才能出好作品。"
![]()
如今,譚澤明依然過著簡單的生活。晨起臨帖,日間把玩古玩,偶爾與志同道合者品茗論藝。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他像一泓清泉,靜靜地流淌著自己的節奏。他的書法,不求聞達,只為心靈寄托;他的收藏,不為牟利,只因真心喜愛。這種超然物外的態度,讓人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
![]()
"無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譚澤明屬牛,正如他自嘲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墨汁如草,點畫在宣紙上便成了滋養心靈的甘露。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什么是真正的藝術人生——不慕繁華,但求本真;不逐名利,只為心安。
![]()
![]()
臨別時,已經半夜三更了,燈光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望著這位隱于市井的藝術家,忽然明白:真正的藝術,從來不需要喧囂的掌聲;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譚澤明和他的書法,就像永新古城墻上的青苔,不起眼,卻歷經風雨而愈發鮮活。
![]()
作者:胡剛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