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71年大蒙古國第5位大汗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正式開啟元朝的輝煌,于1276年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帶著年幼的宋恭帝出降,1279年崖山海戰以后,南宋殘余勢力被消滅,元朝正式完成了大一統,可謂開局便是巔峰。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元朝開國以后的76年是1347年(至正七年),這一年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順帝在位的第14年,“至正”也是元順帝使用的第3個年號。
更關鍵的是,這一年距離元朝滅亡只剩下21年,所以王朝末期的癥狀已經是很明顯了,自元順帝繼位以來,長江流域的叛亂紛起,如同雨后春筍一般涌現,是撲滅一處,又起一處,最后崛起于長江流域的朱元璋顛覆了元朝的統治。而這一年不只是長江流域不穩,山東和河南等地也是接連爆發起義,起義有著蔓延擴大之勢,地方上的治安也是開始進一步變差。
不過元朝畢竟才76年,一般來說這個年數正值王朝的“壯年”,雖然元朝不是正常王朝,但畢竟還“年輕”,因此元順帝是一面調兵鎮壓起義,一面是編修《六條政類》,整頓吏治,想要在根本上扭轉這種不利局面,雖然最后失敗,但好歹一時沒有亡國苗頭冒出。
![]()
唯一可喜但于大局無補的是,在文化領域,元朝畫家黃公望于當年著手創作《富春山居圖》,開元代水墨山水新境,為后世又留下一幅傳世之作,也為現代的文化事業貢獻頗多,甚至還有以該古畫為題材的電影出品。
21年以后元朝結束全國性統治,正式終結,國祚97年,這是在歷代罕見的。因為一般王朝,尤其是大一統王朝中,要么是邁不過二世而亡大關便亡國,諸如秦、隋二朝。要么是邁過二世而亡大關,享國過200年以后亡國,諸如漢、唐、明、清。
元朝卻成為一個異類,邁過二世而亡的大關,卻意外的倒在百年大關之前。
這是為什么呢?
從大方向來說,元朝雖然開局便是巔峰,但卻是高開低走,遠不如“后輩”清朝那般,雖然低開但是高走,雖然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只是想當好八旗最大的主人,再順便名義上兼任蒙古大汗,并且提倡八家分權,但是第二代皇太極時期便是徹底扭轉這種情況,對內一改八家分權局面,進行中央集權,并且降服漠南蒙古,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蒙古大汗,此后清朝歷代皇帝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權和平衡各種身份定位,最后將八旗最大的主人、蒙古大汗、漢地天子、文殊皇帝這四大關鍵身份定位融合的是相當融洽。
(關于清朝皇帝將八旗最大的主人、蒙古大汗、漢地天子、文殊皇帝四大身份定位融合為一體的歷史和分析,本人新書《大清300年》中有深入研究和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大清300年(從草原式汗國到大一統王朝,清朝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元朝則是大不一樣,往前來說,忽必烈之前有著3代4人,都是蒙古大汗這一唯一的身份定位,他面對的阻力比之皇太極還要更大。
而且從漢地天子角度來看,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屬于是漢地天子,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從蒙古大汗角度來看,他的大汗之位合法性太弱,可以說是自己立自己。
在上一任大汗蒙哥戰死以后,忽必烈的同母弟阿里不哥被蒙古貴族經由忽里勒臺制度的推舉而繼位,而忽必烈清楚自己召開忽里勒臺,支持的人肯定不如弟弟阿里不哥,所以只召集支持自己的蒙古貴族召開小規模的忽里勒臺推舉自己成為新的大汗,因此蒙古一時之間出現了兩位大汗,內部的分裂由此開始。
除卻大蒙古國本部以外,還有著四大汗國,也是卷入兩位大汗的斗爭之中,窩闊臺汗國諸王最初與阿里不哥聯合對抗忽必烈,當阿里不哥經不起失敗挫折,投降哥哥忽必烈以后,窩闊臺汗國的海都親自上陣,聯合察合臺汗國和欽察汗國,公開挑戰忽必烈,雙方爆發近四十年的內戰。
![]()
雖然最后忽必烈的大元帝國取勝,但是蒙古勢力整體上被削弱,而且更要命的是,忽必烈雖然在位34年,并且重用漢臣,優待儒士,支持儒教,但他并沒有在根本上想要當好漢地天子,甚至連科舉制也沒有再度實施,因此到最后也沒有調和好蒙古大汗和漢地天子兩大身份定位的矛盾,最后頗有些“里外不是人”,蒙古貴族認為他是不招人喜歡的漢地天子,漢人精英則是認為他是太過粗魯的蒙古大汗。
當開國皇帝都無法解決問題時,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于二代皇帝,因為一般來說,王朝的規章制度,往往就是太祖草創,太宗完善和改進,可以說這兩代皇帝直接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走向。
但是很明顯元朝的第二代皇帝,也就是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只能說守成尚可,遠不如清太宗皇太極不說,更要命的是,元成宗只是在位13年,而且死前不久皇太子病逝,連皇位繼承人都沒有確定,因此元朝內部開始前所未有的大混斗,其皇室內斗的混亂程度比之五代十國還要更甚。
拋去一頭一尾的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一共在位的58年,中間40年是9位皇帝斗了個你死我活,這種情況下,蒙古大汗和漢地天子兩大身份定位自然更加難以協調,無法協調內部的巨大矛盾,自然意味著王朝不會長久,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在大亂斗堅持97年那么久,元朝也是幸運的。
![]()
從皇帝具體作為來看,元順帝也是如同他的先祖元世祖忽必烈那般“先天不足”,他的合法性一開始就弱,雖然他是元明宗長子,但因為他的生母出身異族,所以他并不受父親喜愛,因此他的弟弟元寧宗之后反而先他成為皇帝,等到元寧宗早夭以后,才輪到元順帝這個大哥失序繼位,想想也是憋屈。
當然合法性弱的問題對比成為皇帝以后要面對的困難更是不值得一提,當時的元朝歷經大混戰,已經是積重難返,元順帝雖然有心勵精圖治,甚至在位三年以后,改“元統”年號為元世祖忽必烈曾使用過的“至元”年號,同一王朝兩次使用同一年號,這是前所未有,甚至是空前絕后的事情,這是很明顯有著效仿世祖之意,但很明顯元順帝的能力遠不如先祖忽必烈,更何況忽必烈當年都沒有解決蒙古大汗和漢地天子這兩大身份定位的矛盾。
他唯一超越先祖忽必烈的成就就是在位35年,在時間上超過了忽必烈,當然時間雖長,卻并不光彩。
因此元順帝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史稱“至正新政”,并且有著一定成效,但并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元朝的滅亡時間,隨著越努力遇到的困難越多,元順帝也是開始心灰意冷,因此在位后期,元順帝開始擺爛,是逐漸怠政,沉迷于酒色之中,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麻痹和不甘之中,迎來了元朝的滅亡。
![]()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