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
屋里的空調
成“續命神器”
高溫天吹空調
健康是頭等大事
一不留神
“續命神器”會秒變健康殺手
【高溫室外→涼爽室內,警惕“冷箭傷身”】
“醫生,我的臉突然麻木僵硬,眼睛也閉不上了,是不是中風?”
7月10日晚上,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診室,52歲的孫女士著急地詢問。
只見她口眼向一側歪斜,眉毛也不會動了。
![]()
經過緊急排查,孫女士患的不是腦梗,而是面神經受損引發的周圍性面癱。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每天外出鍛煉后,回家吹空調所致。
近期,急診科已接連確診3例吹空調導致的周圍性面癱患者。
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李琳解釋,在炎熱的環境,人的血管處于擴張狀態。突然進到低溫環境,血管會驟然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同時,戶外活動會丟失大量水分,血管收收縮疊加血液濃縮,還是引起血壓上升、誘發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防范此類疾病,要避免空調、風扇直吹面部。同時,要做好冷熱交替環境的過渡。
從室外進到室內,可先在陰涼處停留5分鐘擦干汗液,進門后空調設定在26℃~28℃,運行一段時間后再逐步降溫。
【低溫室內→高溫室外,小心中暑突襲】
“洗完車,我突然感覺一陣頭暈目眩,又特別惡心想吐,是不是中暑了?”7月7日,吳先生頂著烈日在院子里洗完車后感到不適,被家人送到急診。
![]()
醫生介紹,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高濕度、不透風環境下,由于水和電解質丟失過多、散熱功能障礙,導致機體核心溫度過高,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熱損傷性疾病。
中暑引起的體溫升高,吃退燒藥是無效的,需要盡快把患者移動到陰涼通風處,把體溫降下來。同時,不提倡給中暑者喝冰水,以免引起胃腸道血管急劇收縮,涼白開更適宜。
另外,還要警惕“冷中暑”。“冷中暑”是長期處于溫度較低的空調環境下,突然到溫度較高的室外,人體不能迅速適應冷熱較大的變化,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從而導致身體不適。
溫差越大,“冷中暑”出現的概率就越高。
防范“冷中暑”,需要這么用空調:
1.溫度合理:建議設定在26℃~28℃,溫差不宜過大。
2.出門緩沖:出門前提前10分鐘關空調。
3. 通風換氣:每2~3小時開窗通風15分鐘。
【空調從不關和能不開就不開,都是健康殺手】
空調一直開著,溫度調最低;空調能不開就不開,熱了忍著。
這兩種習慣,又分別有什么隱患?
![]()
![]()
空調一連幾天甚至幾周持續低溫運行,房間通風換氣不足,可能引起感冒、咽喉炎、關節損傷、蕁麻疹、干眼癥、腹痛腹瀉等。
而有的老年人為了省電,不開空調緊閉門窗,室內濕度過大,可能29℃的室溫下就能發生隱匿的中暑。
專家建議,空調該開就開,一旦中暑則得不償失。
晚上睡覺時,可以將空調設定為睡眠模式,再搭配定時關機。如早上6點起床,則5點左右即可關機,既利用了室內余溫保持涼爽,還能節省不少電費支出。
另外還要注意,空調的風口盡量朝上吹,悶熱天氣多用除濕模式,可在空調的出風口附近放盆水。
【這么熱的天,古人有哪些避暑妙招?】
我們早已習慣了空調的現代“消暑神器”,有沒有想過古人在盛夏時節是如何避暑的呢?從古詩詞中,或許可以窺得一二。
1. 竹林避暑。
“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涼”,尋一片幽靜的竹林,聽風吹過竹葉刷刷的聲音,霎時間,涼爽由表及里。沒有的空調的日子里,古人的避暑方式就是這么“清新文藝”。
2. 湖邊避暑。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傍晚,泛舟湖上,采蓮賞荷,清涼的湖水豈能不降暑三分?
3. 冷飲避暑。
“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炎熱的夏季,難得的雨后清涼,此時再享用著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鎮著的美味瓜果,冰爽的感覺無法形容。智慧的古人甚至還發明了“冰鑒”,可以用它來冰鎮果蔬的器皿。
4.靜心避暑。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古人深知“心靜自然涼”的道理,早在先秦,《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到夏季要“使志勿怒”。靜坐庭院,身體放空,不去想人世間的紛繁瑣碎之事,此時,窗邊自有清風徐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