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美食,請關(guān)注+置頂我,謝哈
好吃的人,哪兒都想去
![]()
汕頭——“沙汕之頭”
別稱“鮀城”
這是一座有內(nèi)海的江河密集型半島城市
被《舌尖上的中國》導(dǎo)演稱為:
中國美食的一塊寶貴的孤島
是蔡瀾所說“食在廣州,味在潮汕”里的汕
也是誕生亞洲第一位米其林三星廚師的地方
總之,來這里旅游的人一般就奔著一個:
“汕頭”原來叫“沙汕頭”
汕是一種設(shè)在海邊捕魚的柵欄
然后有很多沙子…
但城市建設(shè)起來沙灘就不見了
所以,沙呢……
“鮀tuo”是一種魚
也叫“鯊鮀”“吹沙魚”
因為嘴巴里會吹出沙子所以叫“吹沙魚”
![]()
![]()
金平區(qū):由原金園區(qū)和升平區(qū)各取一字合并而來。金園區(qū)前身則是由為原金砂區(qū)和原公園區(qū)各取一字合并而來,取名金砂因沿海多又細膩之金砂,取名公園區(qū)因汕頭老街區(qū)位于小公園騎樓街一帶;升平區(qū)緣起汕頭老街區(qū)升平街(民國時期汕頭核心街區(qū)由“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鎮(zhèn)邦”組成)。
龍湖區(qū):因境內(nèi)有龍湖溝而得名。
澄海區(qū):據(jù)《郡縣釋名》:“取海寧澄清之義也。”,澄海的樟林古港是潮汕人下南洋的出發(fā)海港,澄海之義即“澄清海氛”、“海宇澄清” 。
潮陽區(qū):與海陽(今潮安)同意,即海潮(南海)之北謂“潮陽”。
潮南區(qū):2003年,汕頭市以練江(潮汕三大江之一)為界,將原潮陽市以北改稱潮陽區(qū),原潮陽市以南改稱潮南區(qū),因此新的潮陽區(qū)有了新的內(nèi)涵,即練江水以北謂“潮陽”,練江水以南謂“潮南”,潮南同時還有析自潮陽南部的意思。
濠江區(qū):“豪”本指背部長有刺毛的野豬,轉(zhuǎn)義指“刺”。“水”指“護城河”。“水”與“豪”聯(lián)合起來表示“底部安放有竹刺的護城河”,濠江區(qū)目前仍保留有中國最袖珍的城寨達濠古城,濠江區(qū)系由原達濠區(qū)與河浦區(qū)合并而來,兩者各取一字叫濠河或濠浦都不好聽,故稱濠江。其中河浦區(qū)的來歷是,因近海地帶俗稱浦,北臨濠江,故初稱濠浦。后因村西有河,濠與河方言諧音,故改稱河浦。
南澳縣:以深澳來屬,有南澳山在海中,縣名由此而來。海邊曲折處可停船的地方稱“澳”,南澳山為南海中可供船只停靠的海山。
![]()
汕尾——“沙汕之尾”
汕是用于常設(shè)柵薄捕魚的工具
汕尾這個年輕的市名
當時是對標省第二大城市汕頭的
而海陸豐經(jīng)濟最好的地方恰恰是海豐縣汕尾鎮(zhèn)
所以剛好來個“潮汕尾”對應(yīng)“潮汕頭”
然而,它的別稱“海陸豐”也很出名
“海陸豐”
意思大概就是“海上和陸地上的資源豐富”
海上資源當然是魚呀
這里的“漁業(yè)產(chǎn)值居全省之首”
有道是“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
海陸豐人一直以一種雄猛、彪悍的海洋印象
事實上,海陸豐人中有不少是古代軍人后代
其雖與傳統(tǒng)潮汕地區(qū)同語同文,但因遠離潮州府城
連潮汕揭三市的人對海陸豐都不甚了解
這里曾走出過被毛主席稱為“農(nóng)民運動大王”的彭湃
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蘇維埃政權(quán)” ——海陸豐革命根據(jù)地
走出了粵軍之父兼總司令陳炯明
陳炯明創(chuàng)建了嶺南大地第一支現(xiàn)代軍隊
在香港,人們口中第一黑幫“潮州幫”是指“新義安”
而“新義安”的創(chuàng)建人和主要成員便是汕尾人
可以說“海陸豐”三個字比“潮陽怒漢”來得更有力量感
![]()
城區(qū):汕城區(qū)不好聽,但又不改名紅海灣區(qū)…
海豐縣:自古是海產(chǎn)豐饒的地方,東晉咸和六年(339年)置縣。取“南海物豐”之意為名。據(jù)《惠州府志》:“海豐,亦稱南豐,以大海在邑南故云。”又據(jù)《嶺南雜記》:“海豐,水族甚多”。
陸豐市:唐析海豐、陸安置縣,取二名各一字得名。恰好與海豐相對。
陸河縣:1988年取陸豐縣河田、河口等6鎮(zhèn)置陸河縣,取陸豐及新縣城河田首字命名。
![]()
潮州——“潮水往復(fù)之城”
別稱“鳳城”
古時潮汕地區(qū)(潮州府)很多地方還在海底下
近靠南中國海的潮州府城(湘橋)
經(jīng)常受潮水往復(fù)沖刷
故名“潮州”
而潮州的北面有座山叫“鳳凰山”
相傳有只鳳凰很神奇
生了兩個蛋
孵出兩個美少女造福人間
![]()
人們?yōu)榱烁兄x美少女的恩澤
于是把此山稱為“鳳凰山”
而潮州便一直被稱為“鳳城”
![]()
湘橋區(qū):因境內(nèi)有中國四大名橋之“湘子橋”得名,一說湘子橋系韓湘子攜八仙共建,一說湘子橋是為紀念韓愈之侄孫韓湘子。
潮安區(qū):古稱“海陽”,與“潮陽”同義,即海潮之北謂之“海陽”、“潮陽”,兩者與揭陽并稱“潮汕三陽”。因與山東省海陽縣同名,民國初期“海陽縣”被改稱“潮安縣”,取“潮州安寧”意。
饒平縣:元末明初,社會動蕩,移民暴增,朝廷幾經(jīng)推敲決定從海陽、揭陽劃出塊地新置一縣,取意“富饒永不瘠,太平永不亂。”
![]()
揭陽——揭?guī)X之南,山之南謂之陽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
秦軍在揭?guī)X以南設(shè)立戍守區(qū), 稱揭陽戍守區(qū)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揭陽縣
史定出任首任縣令
這便是潮汕地區(qū)歷史上第一個出現(xiàn)的縣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
朝廷又把揭陽縣給廢掉
直至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又設(shè)揭陽縣
成為繼海陽、潮陽之后的潮汕第三縣
自宋朝以來,揭陽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
各色名家巨匠層出不窮
此地歷來水系發(fā)達,河網(wǎng)縱橫交錯
古城形成了“五門三窖二十四巷
四浦百橋五八池”的水城格局
小橋臥波,榕竹蒼翠
故有“浮水葫蘆”、“水上蓮花”之美譽,
是明清時期僅次于廣潮的省內(nèi)第三城
![]()
榕城區(qū):古榕廣布之城 。
揭東區(qū):位于古揭陽縣東面。
揭西縣:位于古揭陽縣西面。
普寧市:析自古潮陽縣,明朝后期,潮陽縣西部移民人口暴增,位于潮陽縣最東部的縣城鞭長莫及,故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縣。萬歷年間改安為寧。取意“普遍寧謐”,既言人煙稀少之寧靜,亦表太平安寧之寄望。
惠來縣:與普寧情況類似,潮陽縣西南部人口暴增且海患不斷,為便于管理,明嘉靖三年,以潮陽縣之惠來都置縣,因以為名。
來源:嶺南文史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帶你吃遍五洲四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